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范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范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范文3篇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篇1

摘要:本文基于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分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的一致性程度,从知识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3个版本的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之间存在显著的一致性.这一结果为教科书编写者和一线教师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一致性;SEC模式

本文利用美国学者帕特(Porter)于2002年提出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3个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探查3个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和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为教科书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以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彭前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8年级上册、下册和9年级全一册,闫金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8年级上册、下册和9年级全一册,刘炳昇、李容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科版”)的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8年级上册、下册和9年级上册、下册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只对认知性目标进行比较研究,不包含技能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维度.

1.2研究工具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能够适用于多种教育体系,可以比较分析不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该模式能够计算出精确的Porter一致性指标,定量地对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曲面图和柱形图,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定性关系,其研究结果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选用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对3个版本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了使SEC一致性分析模式适用于本研究,对认知分类进行了调整.首先,从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对课程标准和3个版本教科书进行数据处理;其次,转化为两个结构相同的二维表格;最后,通过两个二维表格对应单元格数值的一致性程度比较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一致性.具体操作时,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两个表格的一致性比较,将对两个表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两个表格转化为总和为1的比率表,然后代入Porter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width=158,height=58,dpi=110计算出一致性系数P.在公式中,X和Y分别代表两个需要比较的研究对象,比如X为课程标准、Y为人教版教科书;n表示上述研究对象X和Y的二维表格中单元格的总数,本研究中的表格是一个14×3的二维表格,共有42个单元格,因此n=42.Porter的一致性指标P值的范围是从0到1,1代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间完全符合,一致性最强;0表示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间差异最大,一致性最弱.

2研究过程

2.1一致性分析编码框架

在SEC模式中,构建“内容主题×认知水平”分析框架是首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就需要对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进行以上两个维度的划分和编码.
本研究的划分以及一致性分析都基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维度采用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以下简称“内容主题”)划分,共分为14个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维度采用的是课程标准中认知性目标的水平,即“了解”、“认识”和“理解”3个层次.由此形成如表1所示“14×3”的“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的二维编码框架.表1中二维单元格的数据为,对应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点数目.

2.2教科书编码依据

将3个版本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中各主题内容标准的描述划分,使每章节的知识点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二级主题内容的认知水平层次.由此,得到一个“14×3”的分析框架,形成本研究“14×3”的“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表格.对教科书中知识点的认知水平的编码是本研究的难点.因为教科书每节内容并无明显的行为动词,而且教科书的设计栏目较多,对知识点需达到的认知水平判断就较为棘手.因此,为使教科书与课程标准间的一致性研究更加有效,经过多次尝试和讨论,最终确定了教科书的编码原则:仔细分析教科书对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参考吴刚平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解读,[17]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数目以及认知水平层次.

2.3研究对象的编码结果

根据以上的编码框架和编码依据,经过多轮讨论、协商和结合专家意见,得到的课程标准和3个版本教科书的编码结果如表2和表3.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一致性分析

3.1.1P值的临界值

在计算Porter一致性指标之前,还需要确定一致性指标P的临界值,只有Porter一致性指标实际值大于这个临界值,才能说两个矩阵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对于14×3的二维矩阵,为了使其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性一致,对应的一致性系数的临界值为P=0.8083.[18]

3.1.2研究对象的P值

将课程标准和3个版本教科书编码结果的比率数据代入一致性系数公式中,计算出3个版本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系数P,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Porter一致性系数均大于临界值.因此,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一致性,其中北师大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系数最大,其次分别为苏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

3.2曲面图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分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的重点分布,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比率数据信息呈现在曲面图上.图1为基于表2和表3的比率数据呈现的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维度的曲面图.从图1中可知,在认知水平维度,课程标准和3个版本教科书的曲面图主要集中在“了解”水平;在内容主题维度,课程标准的重点分布在“了解”水平的“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3.2机械能”和“3.4电磁能”等6个主题;3个版本教科书内容主题也重点分布在这6个主题,不同的是3个版本教科书“理解”水平的“2.2机械运动和力”的比例均高于课程标准;3个版本教科书“了解”水平的“3.2机械能”的比例均低于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的“了解”水平的“1.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的比例低于课程标准,从而导致教科书整体的认知水平稍高与课程标准.从曲面图可知,课程标准与3个版本教科书的重点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但是仍存在一些差异.下面通过柱形图具体分析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

3.3柱形图分析

3.3.1课程标准与3个版本物理教科书内容主题的比较

将表2和表3各内容主题小计(即表格中横向小计)的比率数据以内容主题为横轴呈现在柱形图上得到如图2的结果.从图中可知,3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主题的分配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突出了“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3.2机械能”和“3.4电磁能”等6个主题.

为了定量地了解课程标准与3个版本教科书在14个内容主题分布比例的相关程度,利用表2和表3的比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如表5所示.相关性系数的值均大于0.95,说明课程标准与3个版本教科书在14个内容主题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北师大版与课程标准在二级主题内容分布的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是苏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这一结果与一致性系数的结果也是相相吻合的.另外,根据显著性值可知,样本来自的总体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3.2课程标准与3个版本物理教科书认知水平的比较

将表2和表3中“了解”、“认识”和“理解”层次小计(即表格中纵向小计)的比率数据以认知水平为横轴呈现在柱形图上得到如图3的结果.从图中可知,3个版本教科书的认知水平分布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集中在“了解”层次上.通过具体分析可知,3个版本教科书的“了解”水平的比例稍低于课程标准,“认识”水平的比例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理解”水平的比例稍高于课程标准.为了判断这种差异是否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此采用卡方检验.由于认知水平维度只有3个,所以不适合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说明相关性,所得的卡方检验值如表6所示.

4研究结论及讨论

4.1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维度上保持一致,并且北师大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略高于苏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在知识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分布上,3个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基本保持一致,重点均分布在“了解”水平的6个主题上,“认识”和“理解”水平的知识分布比例较小,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础性.3个版本教科书在“了解”水平的内容分布稍低于课程标准,典型的是“3.2机械能”主题,“理解”水平的内容分布稍高于课程标准,典型的是“2.2机械运动和力”主题,但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4.2讨论

4.2.1教科书编写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的研究可知,3个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这也证实了教科书编写者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及时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有效地体现在教科书中,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个版本教科书在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维度上相对于课程标准均有一些非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科书编写者在教科书编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也应该发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为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提供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使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4.2.2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中观结构,教科书是课程的微观结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是概括性的,因此在教科书编审中如何准确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发现,3个版本教科书对于某些章节内容的处理上与课程标准有着共性的差异,如“理解”水平比例高于课程标准等.这表明3个版本教材的编写者可能对该部分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和解读有相同的误区,或者课程标准在这部分存在一些的问题.这就需要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思考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在编码过程中发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界定的行为动词中包含“了解”、“认识”、“理解”等心理动词,而且“认识”水平只有一个行为动词就是“认识”.行为动词界定不规范,可能导致课程标准不能准确、有效地实施.因此,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有必要进一步修改.

4.2.3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研究表明,教科书的认知水平相对于课程标准的认知水平要求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一些内容相对于课程标准的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参考课程标准,兼顾物理学科知识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

5研究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初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探查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教材编写功能发挥的情况,为教材编写人员的今后工作提供了基于研究的证据.本研究只对认知性目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未包含技能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维度.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维度的研究,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目标维度检测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教科书编写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赵雪珍 陈宇 魏志方 崔雪梅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篇2

1引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来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倡一线教师积极开发物理课程资源。[1]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以期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都得到发展。我校物理组引领学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与物理学科知识相关,有电子小制作、航空模型、机器人等项目,实施方式为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以物理知识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STEAM教育和物理课程相融合,开发物理校本课程,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

3物理校本课程的特征

宋乃庆教授在《基础教育STEAM课程改革的路径探析》一文中提出:要尝试打破学科分化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挖掘身边的物理教学资源,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本着“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原则进行设置,强调“做中学”,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1课程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以课程的多样性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有选择权,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多样性课程的实施基于我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眼中无差生,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涵义是:教育要面向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学校要成就学生。践行该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从开发课程资源入手,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必修课程之外选到适合自己的物理校本课程。

3.2课程的趣味性

顾明远先生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课程开发应体现基础性和趣味性的要求,不在于知识讲授的多少,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尝试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物理观念。

4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4.1以激发培养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有些学生不愿学,或学不好物理,对物理学习没兴趣,这与物理课程在应对区域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的不足有一定关系。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最终通过课程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此外,课程还要重视实践性,强调学生动手,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我们的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从电子小制作到机器人项目,都是在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估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4.2以学科融合主题任务式学习作为突破口

当今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学科都不是“孤岛”。要尝试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融合,而以主题任务的方式实施教学是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径。笔者曾偶然捡了一大堆从广告灯箱里拆出来的废弃LED灯板,于是就尝试用为课程资源。灯板由3只LED串联而成,原设计采用12V电源供电。笔者给学生的主题任务是:先使用常见的5V电源(手机充电器、充电宝等)点亮LED灯板,然后做成一盏个性化的营地灯(图1)、小夜灯(图2)等。由12V改成5V电源供电,不做改进就不能点亮LED。学生需要联系电学的串并联电路、LED的单向导电性等知识,利用刻刀、电烙铁,动手把三只LED由串联改为并联,既考查了理论知识,又考验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成一盏灯的过程要用到物理、数学、美术、工程等学科知识,任务式学习很好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既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类似的样本课程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的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改进学科教学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3]

4.3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

校本课程开发要牢牢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同时把握好课程的科学性,进而把创新性STEAM项目建构成结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5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实施意义

5.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教的问题,而研究学生需求的则偏少。构建校本课程内容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将物理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为自己的成长之路增砖添瓦。比如,对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电学”部分,[4]初中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笔者以这部分内容作为核心,开发了“爱上无线电”项目作为“电学”的辅助教学内容,具体内容有电子制作(图3)、电子积木、无线电测向(图4)等,把抽象的电学知识融合到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中。由此,电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再也不是枯燥的串并联电路、电功和电功率计算。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和运动”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4]以这部分知识为核心,我们开发了“航空模型”项目,让学生通过航模的制作和试飞来真切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图5)。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程内容,在这里,力学学习也变得生动活泼,不再是常规教学中枯燥的力学题目。基于兴趣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他们在青少年航模和无线电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进而激发了更具持久性的学习兴趣。“机器人”项目融合了物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尤其浓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色,迅速成长为小行家(图6),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屡创佳绩,这样的项目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习得了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让教师从课程实施者成长为课程开发者。

5.3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由最初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到将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表,再到课程实施在区域内产生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初中物理物理校本课程在实施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时冲突协调、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制度建设等,笔者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继续完善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希望笔者的探索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启发。

作者:胡耀征 单位:山东省临沂义堂中学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篇3

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对于陌生的学科,会感到既好奇又畏惧。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合理的引导工作,促使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降低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和不足,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而这些状况的存在都可能对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物理教学模式陈旧

物理学科是一门和日常生活实际有较大关联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时希望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套用公式解题,或为学生讲解复杂的原理,使其通过强化练习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通过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真正感受到学习物理学科的乐趣,难以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初中物理学科涉及众多概念性知识。同时,多数物理知识都是由细微的知识点构成的,因此学生必须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才能将知识点掌握。同时,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科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学习的难度增加。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会对学科产生抗拒心理,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物理实验趣味性不足

初中物理学科会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而实验操作的过程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度不足,一般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传授,或者只是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不能很好地体会有趣的实验操作,获得神奇的实验结果[1]。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改进路径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成功教育的基础。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放下教育包袱,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见解、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如图1),并提出问题:“图片中两道红色的竖线是否一样长?如果不是,哪一个更长?”学生在观察了图片后,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右边的长!”甚至很多学生还觉得问题太过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见证一下奇迹,看一看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不是正确的。”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虽然有些同学是以看笑话的心态期待教师的“表演”,但无论如何,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并将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在了课堂上。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来对两条竖线的长度进行对比展示,从而引出“测量”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任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时,学生对压强的了解较少,很难真正地理解压强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压强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压强的小实验:“吹不灭的蜡烛”。教师可以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并点燃蜡烛,然后将漏斗的宽口对准火焰,之后挑选一名学生用力地向漏斗的小口吹气,并让学生观察结果。此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用多大力气吹,蜡烛都没有熄灭。但是,如果教师调转一下漏斗的方向,将漏斗的小口对准火焰,从宽口吹气,那么蜡烛很容易就熄灭了。教师通过这种开展趣味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课堂氛围更融洽、和谐,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这样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思维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思考和探究,主动地观察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从而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式。这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其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越俎代庖”的现象,急于替学生思考,一股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抱着逃避或者等待教师讲解的心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差异,充分融合教学内容,并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教学情境作为突破口来提升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探究,实现“以导促思,以思促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时,对于“摩擦力对于惯性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想要停下来时,一般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停下来的,而是需要再往前滑行一段路程,而这个过程中就涉及摩擦力和惯性,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摩擦力和惯性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空心铁球、卷尺、表面光滑的长木板槽、表面粗糙的长木板槽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以实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测量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摩擦力和惯性间关系的了解。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电磁波的海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大家了解过电磁波吗?电磁波是否可以看得见或者摸得着?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运用到电磁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随后,教师就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电磁波的例子,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无线电视、红外线,以及电视遥控按动时闪烁的红灯,都涉及电磁波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降低学生对于电磁波相关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合理地引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物理学科是一门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的学科,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口头讲解或者实验演示方式教学,而很多学生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往往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很多物理实验过程较短,学生仅仅观看一遍实验的演示过程,难以理解物理原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的过程并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如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呈现,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光直线传播造成的”,那么,很多学生就只能强行记忆这一知识点,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光的直线传播会造成日食或者月食,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课件,通过动画的方式对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以动画演示的方式直接将日食、月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间,若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挡住了,那么地球上就会出现阴影,形成日食现象;同理,月食现象也是一样。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直观演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明白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两条红色的线条来代替光线进行延伸,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合理地延伸镜片,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现象的了解,从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视,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更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并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丰富物理课堂形式和内容,将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逐步改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但是,教学改革的落实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岳冬梅.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路径[J].电脑迷,2017(04):85.

[2]吕耀奎.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50.

[3]沈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困境与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6(20):84.

作者:林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