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3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篇1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师德建设的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师德建设内生动力,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关键词:师德建设;策略;立德;立业;立人

随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不同程度地遇到建设内容“难深入”,建设举措“难落地”的问题。因此,通过聚焦师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源于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人的需求是人行为动机的产生根据,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愿望反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来分析高校教师的行为动机。

1.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从道德存在的社会视角来看,立德是指教师遵守社会对其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教师职业伦理。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要遵守社会契约、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分工,要遵守社会对教师“正当性”的规定,以符合教育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普通人,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具备基本的道德保障和教师工作待遇保障,从而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和维持基本生存所需。

2.高校教师需要“立业”以满足获得爱与归属以及尊重的需求。立业,即成就一番事业,是人能力的彰显、价值的体现。高校教师在社会中属于高知、高学历群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对自己有较高要求和较大期待的。教师职业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更是施展才华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的事业。教师的立业动机可以产生强烈的推动力,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怀有满腔热情,愿意竭尽全力去体验工作的价值。

3.高校教师需要“立人”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立人是指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成为人师,不仅教学生如何做事,而且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教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过程中,其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潜力不断得到挖掘,教师道德、能力、创造力、自觉性也都发展进入新高度和新阶段,此时的教师会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满足感,对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充满成就感。动机产生于需求。高校教师需求之间的层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立德、立业、立人之间的逻辑关系:三者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动机发展与教师个体成长相适应,也与外在环境有关;高层次动机对于教师行为的驱动比低层次的动机更持久也更强烈;低层次的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高层次转化,而转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教师对“教书育人”理解和体验的深入。高校教师不同层次的发展动机以及动机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发展动力机制。将该动力机制应用于师德建设,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为我们破解师德建设“难深入”“难落地”“难见效”等系列难题提供了思路。  

高校师德建设内容体系

师德建设是师德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所谓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因此,师德在本质上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客观规定与体现教育职业特殊性要求的教师个体观念、情操、品质的统一,缺少或忽视“社会”的或“个体”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师德建设内容的不完整。

1.立德、立人、立业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一,“立德”是师德建设基础性内容。社会视角的道德哲学秉持“律令论”,强调道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由准则到舆论再到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成为一种道德律令,突出“道德立法”。在师德建设的实践层面,一位立德树人、行为世范的教师,首先自身一定是有“德行”的人;一个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是遵守教师道德律令、坚守师德底线的人。教师伦理规范和教师义务应作为教师道德依据,即教师的“立德”是基础。第二,“立人”是师德建设目标性内容。个体视角的道德哲学秉持“德性论”,强调道德习惯和道德态度,重视个人美德,突出道德形成“反身内省”的个体性。因此,在师德建设的实践层面,更强调教师个体道德品格的重要性,注重教师职业生活的存在方式与智慧的培育,希望唤起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自觉,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所不能穷尽的一切具体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根本性杜绝师德失范行为,并以“自我要求”的方式促进教师个体师德品质和师德行为的不断发展,引导教师向职业理想状态努力。第三,“立业”是师德建设保障性内容。立德、立人,从师德内涵上看,分别涵盖了社会视角下对教师“德行”的规定和个体视角下对教师“德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师德建设内容体系。但是,在立德与立人之间,还需要增加一种师德建设内容形态,即立业。“立业”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结果,是教师获得“教好书”“育好人”的胜任力的有效依托,属于师德建设保障性内容,是绝不可或缺的重要形态。

2.立德、立业、立人的逻辑关系。第一,立德是立业和立人的前提。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是第一标准,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立德,在从教过程中对“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在自己心中都不能形成明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那其也很难在日后做到以德立学,更不能做到以德立德。因此,立德是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在道德人格方面进一步提升的前提。第二,立业是立德和立人的保障。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做基础,没有令学生心悦诚服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因不能“亲其师”所以也无法“信其道”。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成为“人师”之前必先成为“经师”。同时,在立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与品质得到长足发展,在有效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育人本领,增强了对职业身份的认识、理解、评价,促进了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从而促进对师德要求的主动思考与践行,为“立德”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第三,立人是立德和立业的落脚点。中国传统师德观强调教师个体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将“人师”作为教师发展目标。当代师德观虽然开始注重强调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但依旧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的全部存在都会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2]由此可见,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对专业和教育活动本身的超越,是对教育事业至善理想的追求。立人,成就“师者所存,道之所存”的理想状态,这是教师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教师立德、立业的最终落脚点。

3.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动机在内容上统一于立德、立业、立人。立德、立业、立人所形成的师德建设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构成了师德建设内容的核心框架。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眼界仅仅放在防止教师触碰师德底线,那么师德建设只能维持在被动解决师德失范等浅层次问题上,从而导致师德建设生命力的萎缩;或者,如果眼界直接落脚到师德理想上,那么又很有可能使师德建设成为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空洞说教,最终使师德理想成为“镜中月、水中花”。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立德、立业、立人的统一性,这不仅符合师德建设不是“管住教师”而是“发展教师”的理念,而且使师德建设在“大地”和“云端”之间建立起联系和依托,从而使师德建设增强活力、增进实效。  

师德建设策略

高校师德建设举措是否能落地见效,最终需要落脚到每一个教师个体去检验。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让教师发展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找准师德建设与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结合点,在促进教师立德、立人、立业上,打出“组合拳”。

1.立德。第一,注重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观念引导。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社会层面的师德规范与教师自身的师德发展需要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增强教师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和对师德规范的认同,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使命的践行和对师德规范的信守。第二,将师德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筑牢底线,从管理的角度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约束。例如: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等。第三,对师德行为进行方向引导。通过对师德行为进行宣传和激励,对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进行引领,激发教师自主进取和止于至善的方向及目标。

2.立业。第一,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助力教师立业,使教师在一种“合乎教师自身目的性和社会目的性相统一”的状态和氛围中取得成就。例如:通过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使青年教师得到成长;通过组织名师沙龙、专题工作坊等活动,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与经验传授,为教师成长助力。第二,突出课堂育德,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教书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现实中,不同的教师对教书、育人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实践程度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存在“教而不育”的现象;有的教师没有将育人作为自发、自觉的行为,存在“重教轻育”的问题。因此,师德建设要特别注重提升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在立业过程中首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3.立人。第一,注重师德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若要专心治学,坚守“教书”的本分,担当起“育人”的使命,就需要更多的执着和坚守。高校师德建设注重师德文化的培育,加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评选、事迹宣传,通过开展教师节表彰大会等活动,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做教书育人模范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认同感,培育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使更多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为执着于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第二,注重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系统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对未来职业成就充满向往,将“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作者:王秀彦 周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篇2

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也是学校优良校风的建设者。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品行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教师的一句话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高教大省,近年来,陕西省相继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系列相关文件,并从2021年起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明确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当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到了高校育人质量。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其品行学风与学校的荣誉紧密相关,故师德师风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进一步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相继下发了各类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文件。做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发挥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营造向善向美的校园氛围[1]。因此,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及规范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从“为谁培养人”高度进行研究的不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师德出现问题的拓展性原因进行了研究,但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研究和提出师德建设对策的则不多,更多的是从师德师风内涵、师德师风规范方面提出要求[2]。比如,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师德规范应该包含教师对学生、对工作、对名利、对道德规范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学者分析了师德建设内涵;还有学者指出将来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着力于细化师德内容结构层次,明确师德评价标准。从相关文献来看,有关国内学者对国外师德建设研究的文章不多,且大多是对国外师德建设现状及约束教师言行角度进行分析,还没有从更高站位进行研究和借鉴。比如,国外高校形成了层次鲜明的教师伦理标准和道德责任规范,其中对国家和职业的忠诚是国外教师道德责任目标体系的上位要求。而我国学者则仅从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伦理、师德理想及行为底线等国外师德建设下位层面进行借鉴,或者提出一些举措。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一句话也许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教书育人,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待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当今社会,学生承受着来自同学、父母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这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3]。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内大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和张桂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中的少部分教师也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及师德考核不合格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意识淡薄,对教学和科研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

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后开始变得浮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不够敬业,不能专心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而是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热衷奔走于横向课题,立德树人意识淡漠,进而影响了高校育人质量。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烦琐事务,以及工作中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各种压力,再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容易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身心俱疲、心力不足,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教学工作的应付态度,没有精力关心学生的发展[4]。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很多教师为了年度考核和评职称而被迫做科研。

(二)师德评价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年度教师人事考核和职称评审制度缺乏合理性,如过分重视科研产出,对教学质量标准要求不明确或要求过低;课堂教学要求流于形式,没有育人的内涵要求;对师德要求停留在抽象概念上,缺乏具体指标;等等。有些高校虽然出台了师德评价考核办法,但是考核的具体内容不明确,师德内涵不清晰,导致该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师德养成不具有指导性作用,造成的结果就是考核评价的结果不科学,不能真实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操作性与实用性较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奖惩激励制度方面落实不够

学校虽然已经出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碍于情面或关系,对存在教风散漫、学术不端和其他师德失范行为教师的惩戒力度不明显;对教风严谨、潜心治学的教师奖励力度也有待提高。激励和惩处在师德约束方面应为互相呼应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一些高校重表彰、轻惩处,或者是制定的惩处办法流于形式,弱于操作,仅仅停留在口头训勉,没有具体惩罚[5]。此外,惩处只是起到警示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减少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一些高校未建立“评价—反馈—改正”的交互机制,发生问题时没有及时反馈,导致激励和惩处的天平失衡,相应的各项机制不能发挥出真正作用。

(四)对师德先进典型学习不够深入

就当前师德建设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中省和学校评选表彰的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典型事迹的学习不够充分,大部分都是传达学习文件、念完先进事迹就结束,而没有在实际中深入落实,对学校存在的师德师风不到位问题查找不到位,也没有整改措施,对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作用不大。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下将以某高校为例,分析其2019—2021年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一)2019年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2019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相关文件,严格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6];出台了《本科教学主讲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严格教学准入制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8月21日至27日,举办清华大学师德师风和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共有55名骨干教师参加。为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5月至6月,组织全校59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网络培训班。7月11日至17日,组织了第六期青年教师井冈山社会实践营,共有25名青年教师参加。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制定了《某高校绩效工资分配调整办法(试行)》,修订了《某高校职称评审实施办法(试行)》《某高校教授延聘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根据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在职称评审上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类型。对虽未达到申报相应职称系列规定的基本条件及业务条件,但在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某一方面取得特殊贡献和突出业绩的教师,实施特别评审,以促进人才发展。并对思政课教师单设职称类型,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2019年,顺利完成了127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7]。4.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才支持和培养体系,畅通青年教师发展渠道。出台了《某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重点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某高校“新进青年博士教学科研能力助推计划”实施办法》《某高校“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某高校教师公派出国(境)研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完善了人才发展机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制度保障[8-10]。

(二)2020年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教育。一是开展师德规范学习活动。印发60余本《师德师风学习资料汇编》下发给各院(系),并以院(系)教师大会、教研室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二是开展全员师德培训活动。7月份,依托清华大学举办“立德树人、改革创新”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研修班,共有56名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参加了研修学习;4月份和6月份先后组织了“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和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网络培训,共有110余名教师参加;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石油精神教育和铁人精神教育,共有50名教师参加;邀请西北大学郑教授做国家自科基金申请报告和开展学术诚信教育。2.选树先进,发挥激励作用。一是开展师德先进评选工作。2020年评选出了21个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和8个校级师德先进集体;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老师分别获“陕西省2020年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和“陕西省2020年高等教育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二是关心关爱教师。走访慰问教师;看望慰问退休老教师;坚持每年底慰问专家教授;学校召开新入职教师座谈会,院(系)召开退休教师座谈会。三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师德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事迹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3.加强师德考核监督。一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师宣誓及承诺等活动。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师宣誓活动,签订师德承诺书。二是建立师德形势研判制度。主管校领导定期听取师德情况汇报,通报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对当前学校师德师风情况进行研判,把师德师风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完成了2020年度师德考核工作,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程序,强化顶层设计,严把师德考核关。

(三)2021年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分层次推进师德师风学习教育。一是开展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研修班。7月11日至16日,组织全校14个院系近三年新增的43名研究生导师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与综合素养提升研修班。研修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及评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专题辅导报告,还有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钱学森纪念馆等现场教学环节,学员围绕学习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发言。二是把师德师风学习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师宣誓活动,增强新入职教师职业荣誉感;12月8日,副校长为55名新入职教师举办了《学习校史探初心增信立志谱新篇》校情校史专题讲座;组织新入职教师参观校史馆和铁人纪念馆,以进一步加强新入职教师校史校情教育。三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开展师德专题网网络培训,共组织110名教师参加。为全校14个教学院(系)党委书记、教师党支部下发120本《师德师风专题学习资料汇编》,并通过全院教师大会、教师党支部(教研室)会议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学习。2.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具体出台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频次、时间及形式等;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通知》,对院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做进一步要求。二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有500余人参加;开展玉门油田培训;7月18日至22日,组织10名教师赴玉门油田学习培训,通过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693”人防工程及老君庙采油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玉门油田展览馆,以及开展研讨交流及做专题报告,进一步加强了青年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注重高层次人才思想教育。4月,组织学校高层次人才、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专家参加陕西省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研修班,进一步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爱国情怀。3.示范引领,营造良好师德建设氛围。一是严格师德先进评选。2021年共评选了8个师德先进集体和24名师德先进个人,并在教师节大会上进行表彰。利用学校主页、校报、官微、展板和教师工作部微信平台,推送国家、陕西省和学校师德典型事例,以发挥师德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将师德师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下发《关于开展2021年教师节庆祝活动的通知》,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国家、陕西省和学校师德师风文件,各教学院(系)组织教师进行教师宣誓活动,开展“为教师亮灯”活动,而计算机学院等组织开展了教师节征文活动。4.强化监督,筑牢师德师风底线。一是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每学期组织全校教师签署《教师师德承诺书》,以创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二是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情况融入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体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形势研判。5月10日,副校长主持召开学校师德师风工作部署会,分析了当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形势,指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就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相关要求。通过以上措施,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以《某高校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为题,陕西省教育厅网站以《某高校以“五心”为抓手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某高校“四个强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为题,以及其他社会媒体等都对该高校师德师风与教师发展工作成效进行了报道。

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一)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学习活动,完善学习制度建设

首先,高校可开展中央、地方和学校师德师风相关文件的学习,制定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以便于教师学习,通过让教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管理部门可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座谈会”,并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大讨论。在学习方式方法上,高校可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案例、视频学习等,并严格要求和规范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意识。再次,高校可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德师风学习效果。最后,高校应坚持集中学习制度,并确保其中有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内容,在制度上保证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教育的连续性,提高教师师德师风相关政策理论水平,使其将师德师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做好表率。

(二)奖罚分明,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关怀

在当前教师考评机制和职务晋升机制下,高校青年教师在生活中需要面对家庭的烦琐事务,在工作上有考核压力、职称晋升压力,再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对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深入教师中间摸排情况,掌握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多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要全力以赴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对于的确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并请求帮助。高校应做到奖罚分明,以师德师风业绩为准推荐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师德师风和优秀教师评选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师德师风业绩实际,对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教师给予奖励,让教师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优秀模范教师形象,同时激励其他教师,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三)发挥青年教师“传帮带”作用,实施教师和学生沟通联系制度

高校应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和育人观,摸清青年教师思想动态,选拔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育人成果显著的教师,使其发挥“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在情感上有所关心,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认真落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文件,从而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融入实际教育工作,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诲人不倦,自觉成为师德建设的表率,创造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要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成果检验教育的成效。高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实行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制度,弥补师生关系仅限于科研的缺陷,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状态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时刻提醒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发挥教师党员育人角色的作用,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感和懈怠心理。(四)以活动为载体,并选树典型高校可客观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德专题培训,把师德建设和教学科研相结合,破解教学科研难题,做到师德和业务互相促进。高校还要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师德建设氛围。对此,高校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师生谈心、教师承诺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献言献策活动等,发动教师参与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另外,高校应选树师德典型,加强宣传,开展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将被表彰的教师与师德年度考核相关联,并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表彰,以激发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五、结语

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无论高校教师是否重视,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贡献,如果教师德行失范,就无法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下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主题教育,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督促教师遵守学术规范、言行举止雅正,坚决不触碰师德底线,从而为党育才、为国育才。

作者:黎盼 武晓朦 董丙剑 郭修朋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篇3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态度消极,责任感缺失

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往往缺少热情,认为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教书育人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出现了职业倦怠,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逐渐消散,这严重影响到高校建立的良好形象,失去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对其的信任。在长期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影响下,部分教师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也不愿意接受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有甚者,还会将负面情绪带入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待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如备课不积极、讲课照本宣科、课堂互动缺少等,进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加之部分教师有生活上的压力,容易出现厌烦心理。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心理和不良情绪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最终阻碍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蔓延至整个教师队伍,最终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

(二)急功近利,科研精神不足

目前,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评聘、晋升、奖励、待遇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这一导向下,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思潮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在此情形下,部分教师受各种不良思潮的熏染,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倾向,不仅无心于教学和管理,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甚至为了获取利益而做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举动,如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交易等。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做法失去了高校教师本应有的正面形象[5],而且也影响了教师的声誉和后续发展,是师德师风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认识不足,思想政治观念模糊

在高校中,虽然大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观念是正向的,但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既然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刚性要求,那么自己只要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即可。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模糊,且对思政工作表现出“随波逐流”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公共道德中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把握不深刻,对现实生活中违反道德标准的不良现象持观望态度等。教师的这种态度与倾向必然不利于师德师风建设,进而会影响其长远发展。

(四)重形式、轻过程,机制建设不完善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各大高校都比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期望学校能够拥有一批具有“师魂”的好教师。然而从实际建设过程来看,大部分学校仅是表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基础理论制度方面过于草率,未重视基础内容学习,即师德师风建设仅停留在表彰大会、座谈会议、交流会等外在形式上,一旦脱离这些框架,大部分教师基本不会深入学习与领悟,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所以无法将其内化。此外,高校常用的师德师风建设方式是在入职培训中介绍师德师风的要求,或者针对在职教师组织屈指可数的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报告会或交流会,这种方式过于表面化,加之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最终很难培育教师的道德修养。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深化职业认知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最基本的工作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宣传过程中,高校需要重点明确师德师风要求,划清教师职业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遵守师德,做到师德为先。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是一项长期且稳定的工作。对此,高校应立足实际,设置全面性、系统化的宣传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从线下和线上两个渠道进行宣传,做到师德师风宣传常态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在教学楼固定的宣传板上开设宣传栏,设立师德师风版块,张贴师德师风宣传报、教师文明公约等,并利用校园文化墙展示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格言,陶冶和感染教师,让教师热爱教育,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历史使命,愿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另外,高校进行网上宣传时,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学校已有的广播站、学校官网等平台上实时发布党和国家关于教师发展的指导政策;二是在微博、QQ、微信等平台上传类型多样的视频,以立体化、全方位的形式宣传教师职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实施细则,让教师能够清晰了解教师职业的要求,主动把师德放在第一位,让爱岗敬业真正成为职业行为的基本标准。如此,通过广泛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宣传,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可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价值,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教育意识,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当中,成为教育的领航者。

(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积极树立先进的榜样、形象,能较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高校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如微博、微信、校园媒体、广播、电视等,深入挖掘师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并充分地展示和呈现,引导教师学习师德楷模。同时,教师党员也具有标杆作用,故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党建+”的模式,将党性修养与师德素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聚正能量。在具体工作开展时,首先,高校要注重挖掘先进典型,树立具有高尚品行、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典范,为全校教师树立榜样。对此,高校可以通过每年评选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方式挖掘师德模范,以树立标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树立的师德典型模范的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都应该是值得称赞的。其次,宣传典型,带动校内形成一股崇尚典型、争当典型的热潮,促使其他教师争先效仿。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既可以广泛宣传师德典型模范的先进事迹,如对师德标兵(如黄大年、钟扬、朱英国、曲建武、郑德荣、李德威等)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还可以将一些师德典型模范的好思想、好经验、好做法等进行普及,从而从整体上带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注意的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对象是全体教师,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素养,而不是专门培养师德标兵。因此,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分清楚主次,并设置适宜且大众化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挖掘典型以树立先进师德模范,进而最大化地发挥其示范作用。

(三)加强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加强教育和培训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得到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针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即以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责任意识、科研精神等为主要目标,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且具有高尚师德风范的教师。在这一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高校应该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并创新培训形式,对教师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熏陶,从而促使高校教师对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相关理论有较为系统的认知[6-7]。具体落实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按照教师的入校年段,组织常规性的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专项培训,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责任和纪律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并帮助教师系统性地了解从业规范和自身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举办与师德师风相关的特色化活动,包括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师德师风主题讨论会等,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挂职锻炼、义务支教、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老教师荣休仪式等文化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体会师德的规范要求,以增加体悟,有机会将学习到、看到的师德师风素养反映在实际行动上,从而提高实践素养,坚定职业使命。概言之,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师德师风培训,高校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贯通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并能够外化于行。

(四)健全考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虽然近几年各高校对教师的师德考评越发重视,但是针对师德师风的考评机制仍不够完善[8-9],为此,高校应立足于国家对师德师风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师德师风相关机制,使这些机制发挥效用,从而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而在建立并完善师德师风相关机制之前,高校领导层应该树立“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治校理念,并达成以下共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奖评聘、遴选研究生导师、选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评选各类高层次人才等的首要选评标准。在此基础上,高校再陆续建设以下多个机制,从而形成链条化的长效机制,进而把师德师风建设这条主线贯穿学校日常工作。第一,建立完善的教师准入机制,以便从入口处把控教师的道德修养。即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查教师的专业能力,还要考核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可通过背景调查、档案分析等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应聘教师的思想道德情况及表现,并实行“一票否决制”,由此从根源上阻止师德师风不良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第二,建立科学且规范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高校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总结和探索,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四个方面构建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其中,评价主体包括高校领导、教师自身、同级教师、学生;评价内容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为主;评价方式以谈话、阅档、外调等为主;评价程序按照“填师德考核表—统计并评定等次—盖章公示录入”这一基本流程为主[10],由此严把教师的师德关。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领导问责机制。为了避免教师队伍中有“漏网之鱼”,高校有必要建立管理机制和领导问责机制,以便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各院系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具体实施时,高校可从每一个年级抽调几名代表组建成监督巡查小组,对照学校设置的师德师风规范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监督,并对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严肃处理,之后根据师德违规行为负面清单和师德档案追责。第四,设置多元监督机制。为了解教师对于师德义务的履行情况,高校应该结合国家对师德师风的要求设置多元监督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将民主监督、教师自律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形成多方位、全覆盖的监督体系,然后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切实的结果,从而有指向性地调控师德行为。在此过程中,高校尤其要注重社会舆论监督的效力,以此督促教师反省,从而使其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五,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高校应该结合教师的发展状况,以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为目的,建立师德师风奖惩方案。具体实施时,针对师德考核不合格或违反师德规定且造成极坏影响的教师,应取消评优资格,并通报批评;针对教学质量好、道德水平高、关心学生的教师,经评议,可给予评先评优资格及“师德先进个人”的称号,或者给予物质奖励,由此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促使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健康发展。如上文所述,建立针对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以约束教师的行为,使其符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可以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三、结语

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因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高校培养优秀的教师,也有利于高校建设更美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师作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影响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各方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多投入精力、多下功夫,以走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高校而言,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加强重视。基于此,高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将规范和要求转化为行动,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做出努力。只有做好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助力高校长远发展。

作者:于璐 王乙明 刘丹 张红霞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