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道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道,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1

语文属于初中教学学科中重要的一门科目,语文能够引导学生们正确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内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阅读知识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整体的教学模式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总体的教学质量。故而语文老师对于学生们的教育,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改革。处理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讲课,教师的讲课方式依然属于填鸭式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生综合学习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初中生的阅读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可以逐渐引导、放缓讲课的脚步,为学生们学习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害怕阅读学习的情况,致使老师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与学生产生默契,他们不能从心理上真正地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因此无法提升学习阅读的能力。除此之外,当前大部分的家长在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资料时,常选择关于写作的资料以及图书,而学生对此类图书很少有兴趣。并且,大部分学校内的图书馆常作为摆设使用,很少有学生会到图书馆内进行资料的查阅,导致很多较好的课外资源以及课内资源被闲置。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长的日常被网络所包围,很少主动在学生面前进行阅读,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家长很少约束学生,导致学生常将课余时间用来玩手机、玩游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虽然,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人的思想依旧比较落后,望女成凤以及望子成龙的思想常常占据大部分家长的认知。此种情况导致家长常认为部分课外资料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常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消耗在读课文以及背课文上,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转变课堂学习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革新语文教学模式,调动语文阅读课堂的氛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对教学任务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最终的结论,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友好交流,激发学生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们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们在讨论与合作中自身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语文阅读学习小组。这篇文章的中心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们结合作者对于雪景的深刻描绘,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文章的主旨。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自己在阅读之后的感悟分享给组内同学。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利用新型教学手段,抓住学生关注焦点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语文阅读课堂也逐渐走向现代化、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了初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利用便捷高效的教学设备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取板书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阅读文本的体系和脉络,这种方法不仅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信息技术走进阅读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电脑等设备为学生播放与阅读内容有联系的视频或者音乐,让学生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对文中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的过程中,可以放映相关的电视剧影像,让学生们真切地体验文章中人物说话的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范进中举》隶属于《儒林外史》中的重要故事情节,内容比较经典,文章的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对范进发疯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刻的描绘,而且描写出范进周围相关的人物对于整件事的鲜明态度,在此基础上抨击了科举制度对考生们的深刻毒害,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引人深思。语文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影像,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语文中的阅读是教学任务中最难攻克的模块之一,教师应该开展学生互动性教学,通过他们针对某篇文章的探讨,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水平。但是,目前的教学状况,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学习难以自行理解,他们并没有实行学生之间的合作或互动性学习方式。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年纪相仿或相同,所以同学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一起交流和学习,在进行阅读的探讨时容易将自己更好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从而展现出良性互动、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所有的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阅读的能力,进而培养自身的综合学习素养。

(四)融合阅读与写作,明确写作动机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将语文阅读和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引领学生们拥有正确的写作动机。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写作素材产生一定的积累,还需结合学生的写作经验,让学生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此外,初中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需将阅读和写作二者相关联,并通过将二者合为一体更好地进行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探索写作规律。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上《乡愁》时,由于文章开篇描述的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需要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为何这样描述。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再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文章内容。当学生了解写作模式之后,学生可以对文章的中心进行再创造,并明确文章的中心主题,从而提高作文的生动性。

三、结语

总之,阅读的学习乃是初中语文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故而语文教师应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将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化变革,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深入地理解语文阅读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含义,科学地开展语文的阅读教学,能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应该统筹并协调好语文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

作者:尹喜龙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刘家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2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认知特点,批判性思维普遍较为匮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而语文阅读课堂思维交锋较多,是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磨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课堂[1]。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启发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分析、反思、论证和感悟,进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本文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探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

(一)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思维的引导与情感的体验。学生对于课文缺少个性化理解,通常会默认遵照教师的提示,或者是依据教学参考书的解读,这也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带来严重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题,更加细致地解读文章的布局谋篇与写作特色,同时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立足于不同视角,鉴赏和解读文本,由此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例如,在分析人物角色过程中,借助批判视角进行审视与分析,学生能够更准确到位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并准确评价人物的行为。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自觉渗透在阅读教学中,由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透过文本,让学生吸收知识、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和创造的思维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所以教师需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并且从文本中提炼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畅所欲言,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融、观念与观念的交锋。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想法,这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探讨、辩论的过程又反过来有效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三)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从表面上看,阅读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但实际上,其更是情感、态度、价值、意义等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在以后踏入社会或者进入更高学习阶段时,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求真务实精神,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二、初中语文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技能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批判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有效的课堂组织活动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其阅读教学的重心依然是如何理解段落,加强字词读音,强化课后练习等,对于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挖掘不够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渗透于课堂,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每一次活动进行训练。而语文老师则要利用好教材、设计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或进行渗透性随文训练,或进行专项训练。初中生的探究欲望较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成熟的思想意识和观点,在分析阅读材料时角度单一,理解浅显,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课堂讲解上,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师也很少将课外阅读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注重运用课外材料拓宽学生思维。

(三)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

重基础、重微观,往往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侧重点,虽然能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大厦,但却影响了语文教学评价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同样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主观题意在发散学生思维,如果题目答案是统一的,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为此,教师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可以为主观题设置多种答案,围绕学生的思维范畴和方向对其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发展思维深度

构建主义认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使学习者在情境中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的面貌,并利用自身已有经验对事物中所蕴含的知识进行同化,以生成新知识和新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新知识和新经验蕴含着学习者本身的思维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体现课程标准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深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立足于整体视角,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例如,《带上她的眼睛》这部科幻小说中设置了多处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尽量扣住学生的兴趣点去设计问题,使学生对于小说内涵和文本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批判能力,使合作学习成为深度思维的交流过程。为此,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将文本中设悬和解悬之处勾画出来,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整合和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主动找出小说中有难度的地方,揭晓小说的多处悬念。通过教与学角度的灵活转换,学生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讲解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设计“科幻小说的是与非”“科幻小说的优与劣”等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创造、批判和质疑,由此对学生想象能力和科学精神进行培养。

(二)延伸文本内涵,拓宽思维广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衡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应立足于不同视角,鉴赏和解读文本,通过细致解读文章的布局谋篇、写作特色等,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文本,并强化个性化阅读体验。在《带上她的眼睛》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后,教师可先让学生以发言的形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因故失事,为了能让被困地心的宇航员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关注小说题目的作用,解释作者这样设置题目的意图,进而引出“设置悬念”的概念。这篇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题目,都非常新颖别致,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文章以层层设疑的方式,既对作品的悬念之美进行了展现,同时也将学生迅速代入文本,使学生充分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以下问题“眼睛能被带走吗?她是谁?她在哪里?”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在阅读整篇文章后,谜底终于在小说的结尾处被揭开,学生依然意犹未尽,并进一步探究作者想通过小说告诉我们的道理。科幻超越了现实生活环境,而刘慈欣科幻小说所带给人的思考,则更加深刻和理性,温暖而又不乏睿智的情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不断发现和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进而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广度。

(三)结合课外阅读和“阅读提示”,培养质疑精神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对比,会有很多新奇的发现。而通过对阅读经验的归纳和反思,学生能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使批判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5]在统编教材中,“阅读提示”是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一大亮点。“阅读提示”不是面面俱到地解读整篇课文,而是抓住其中的某一点进行阅读指导,契合单元的整体要求,并且涵盖了课外阅读推荐、教学难点和重点、阅读方法指导,等等。教师结合课外阅读与“阅读提示”,能够有更加明晰的教学结构和脉络。《带上她的眼睛》文后的“阅读提示”中明确提到:“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阅读时,不妨先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情节线索。”该阅读提示对文本的阅读任务进行了明确,还推荐了其他科幻小说名作,如刘慈欣的《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这些科幻小说,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由单篇阅读延展为同类多篇文章,将阅读视野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分析、批判和质疑文本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态度。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给予充分的包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错误”的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理解给予正视,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审视学生。教师始终要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条件。在《带上她的眼睛》这节课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把读到的内容与自己脑中的思考建立联系,同时尝试着表达出来。随着学生的储备慢慢丰富起来,表达的欲望也会渐渐强烈起来。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20年后“我”与小姑娘相见的场面:“2037年的一天,我驾驶着‘地心一号’地航飞船,奔向那6000多千米的地心……”这样一种综合训练,能够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由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不但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阅读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终身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语文课堂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场所。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同时通过思维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雪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21(4):149-150.

[2]赵广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1(5):25.

[3]李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9):169.

[4]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之一)[J].读与写,2022(34):156-158.

[5]应卫华.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格言(校园版).2021(27):40-41.

作者:黄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3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向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创建优质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技术特色,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他们能够自主入境、自由生情,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增加阅读训练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视野。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真实的语文阅读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困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匮乏,导致很多有关阅读教材的真实场景很难再现,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语言描述,对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

1.2缺乏足够的语文阅读教学容量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非常有限,而受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被大大压缩,而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与此同时,有限的语文阅读教学容量也不能支撑起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很多教学任务无法贯彻落实。

1.3缺乏相应的语文写作知识储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练习是紧密相连的,而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语文阅读活动,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写作知识的储备,在开展写作练习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落实相应的写作教学任务,导致很多写作教学目标不能贯彻落实。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措施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可以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开展多重感官体验,能够在多媒体情境下体会作者的创作思维,进而丰富自己的信息通道,真实感受各种阅读情境和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和探索。例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视频,展现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这么大变化的真正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集中体会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从而能够在多媒体环境中落实概况文章、分析人物、赏析语句、探索主题等阅读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2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和信息化优势来收集更多的阅读教学资源,将互联网或者资料库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增大他们的阅读信息量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到课外活动当中。例如:在《岳阳楼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岳阳楼记》的课文录音,尤其是选取四言对偶句的朗读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多长短句结合、骈句对仗的文学特色,帮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体会对偶设问的修辞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四部分来制作微课视频,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练习,体会作者的创作主旨,从而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文言文的自主阅读学习。

2.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初中阅读教学必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保证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能够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相应的写作练习,切实提升阅读与写作的良好融合。例如:在《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阅读平板和网络阅读平台,制作相应的阅读卡片,指导学生对优美辞藻、精美语句进行摘抄和分享,牢牢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要点,从而能够在精读、泛读等阅读活动中,做好写作素材的有效汲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保证学生能够结合阅读主题活动,开展相应的写作活动。

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既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舞台,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的技术特色,采用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阅读内容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01):121.

[2]宋妍洁.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4):239.

作者:丁立志 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