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篇1

化学是一门注重研究与分析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外,还需要重视学生探究分析能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来设置教学环节,推动学生的反思学习。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革新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设计的优化做出研究,将信息技术工具融入到教学中进行分析,实施效率更高的化学教学。为此,教师可以从有效导入的构建、微课工具的运用、分层作业的设计三个层面做出具体的设计。

一、融合媒体展示,构建有效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导入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效率更高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对教材做出分析,再联系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导入方法,进而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展示,从而生成有效的教学导入环节。

(一)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导入的设计需要契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为此,教师需要利用课前时间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选择教学导入所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合理设计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教材内容来进行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构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本课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现有水资源状况的展示和爱护水资源的方法。相应地,教师在构建教学导入时就可以结合水资源的状况做出拓展,构建合理的教学导入环节,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通过这一检索、分析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做好有效教学导入环节的准备。

(二)联系教学实际,选择导入方法

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会对教学导入的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会采用复习导入法来设计教学导入,这使得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均得不到保障,对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现阶段,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优化,教师需要围绕当课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导入的方法,并结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来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导入环节。一般而言,化学课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包括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教师在运用这些导入方法时需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融入与运用。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情境导入法来设计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为了有效应用这一导入方法,教师需要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水资源枯竭和水污染的图片,这些图片需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资源检索方面,教师需要访问一些资源站点,获取清晰度较高的图片来插入到教学导入的展示设计中。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本课的知识。

(三)运用媒体展示,生成有效导入

在课上,为了构建切实有效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围绕实际的导入方法来融入多媒体进行展示。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师选择使用实验导入法进行导入设计,则可以利用多媒体预先对相关实验的步骤做出展示,简化实验的内容,以保证导入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若教师选择使用故事导入法进行导入,那么教师在为学生呈现相关的故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配图,以此提升导入的效率和质量。当教师运用情境导入法设计导入环节时,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媒体做出展示,以此生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的教学导入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土地干裂和水中遍布垃圾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时,教师要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图片中的场景会出现?”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出数据统计图,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水资源情况,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这一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师就可以营造一个较为严肃又引人深思的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做好铺垫。

二、运用微课工具,优化教学效果

微课是微时代下的产物,其是一种有效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工具,将微课工具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基本构成做出优化,也可以利用微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预习、学生分析、学生复习三个层面来做出对应的设计与调整。

(一)设置预习微课,推动学生预习

预习是课前学生所要进行的重要自学环节,通过创设有效的预习环节,学生可以对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实现基本的自学,这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较高的价值。在过去,教师虽然会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但并未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预习资源,这使得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现阶段,为了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预习。而为了设置有效的预习微课,教师则需要对当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中设置一些问题到预习微课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发展其自学能力,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出发做出设计,想办法设置预习微课。在设计预习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本课需要主要掌握的铁、铝、铜的反应与性质,给出学生自读的文本或化学式,让学生做出独立分析。为了引领学生进行目的性较强的自学,教师还可以在微课设计中融入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铁、铝、铜三种金属的性质存在哪些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等。

(二)构建解析微课,帮助学生分析

对重点知识进行解析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化学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有效的解析微课。一般而言,在解析微课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相关的延展内容形成有效的解析展示环节。这样一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观看解析微课来实现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本课所学金属的几种常见反应,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些解析微课,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反应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卡通图片来演示金属反应前后的状态,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应用化学教学语言来推动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具体化学反应形成深入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围绕具体的化学式来构建解析微课,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各种反应物的变化过程。

(三)给出复习微课,帮助学生复习

复习是保证学生实现知识掌握与巩固的关键途径,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复习与巩固,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构建合理的复习微课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微课的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系统化知识认知需求,教师可以在复习微课中融入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对当前所学单元知识的体系结构生成一个基本的认知。例如,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本单元所学的金属知识内容来构建复习微课,从而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复习微课中融入对金属性质的系统概括,帮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教师还需要联系本单元涉及的三个课题来构建解析环节,并将其融入到思维导图之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联系学生发展,分层设计作业

作业的有效设计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在过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对作业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学生的作业也缺乏梯度、难度方面的设计,这使得部分学生的化学学习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为了构建更加有效的化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对学生的学情发展情况做出调研,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分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难度入手,对作业的设计进行梯度划分,为学生设置有效性更强的作业练习。

(一)结合学情分析,实现能力分层

对学生学情的有效分析是教师构建分层教学的基础,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分层,教师需要对大数据分析软件的运用做出研究,想办法构建学生档案,而后结合分析结果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做出量化,实现有效分级。为了实现学生信息的采集,教师可以设置一次小型的综合测验,在其中通过问题、解题、实验等多方面测试来收集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此完成基本分析。在分析完成后,教师就可以由高至低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分层,分别对应为能力较强、能力中等、能力稍弱三个层次的学生。例如,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采集,为学生档案的合理设计提供基本数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问题回答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记录,在基本教学完成后,教师还要设计一次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的基本发展情况,并结合梯度排列划分,实现学生能力的分层化。

(二)设置梯度作业,推动有效练习

在梯度作业的合理设置上,教师需要联系预先完成的学生分层来做出设计。一般而言,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佳,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相应的,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为其设置一些基础类的题目;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尚可,但其常常会在知识应用上存在疑惑,为了推动其发展,教师可以为其设计以知识运用为主题的作业;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为了给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教师可以围绕创新研究来设置作业,设计一些思考类题目,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练习作业的布置。对于发展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集中在对本课主要知识的研究上,让其重点记忆化学式的构成。对于能力发展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着重强调化学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应用化学式进行解题;对于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探究思考的实践问题,让其在生活实际中去设计实验,并观察酸碱平衡的现象,感受酸碱平衡的表现。这样一来,通过梯度作业的设计,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融入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了构建效率较高的化学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工具进行应用,从教学导入的设计、微课工具的运用、分层作业的设计三个层面做出具体的教学调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马芳勤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

初中化学教学篇2

项目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项目主体通过参与项目活动来解决问题,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1-2]。结合当下学生喜欢的电影、文娱节目,选择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情境素材[3],以如何制作隐形墨水为生活线,以第10章“酸与碱”的内容为化学知识线,2条线相辅相成,构成一堂有趣的化学项目式复习课。

1项目主题内容分析

1.1教学主题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酸和碱”,是一堂章节复习课。主要内容包括:(1)溶液的酸碱性及遇指示剂的变色情况;(2)制作指示剂;(3)酸与碱的概念及化学性质;(4)中和反应的实质;(5)浓溶液的稀释。主要操作有:量筒的使用、过滤、溶解、加热等。常见的酸、碱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一般的教学设计中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紧密。本节课的复习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的理念基本一致,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了解隐形墨水背后相关的化学知识,制作各种类型的隐形墨水,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利用化学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4]。

1.2拓展内容分析

本项目式教学所需拓展的内容是与花青素相关的化学知识及制作氧化还原型、沉淀型、络离子型、荧光型、新型等隐形墨水的相关原理。初中生对这部分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熟悉,需要借助教师补充的知识去了解、制作相应反应类型的隐形墨水。

1.3初高中衔接进阶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介绍了酸及酸的通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为高中学习酸的电离、酸性的比较奠定基础。初中生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范围等,为高中化学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奠定基础。对化合物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的掌握,为高中酸碱中和滴定、滴定曲线的认识和误差分析奠定基础。新旧知识巩固连接,教学过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

1.4项目主题内容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

项目围绕“制作隐形墨水”的内容展开,实施过程中紧紧联系酸和碱的相关知识,关注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况。生活与化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譬如,根据浓硫酸脱水性原理制作酸型隐形墨水,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解开隐形墨水的秘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学生自制指示剂型隐形墨水,有利于学生经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查阅相关文献、同学讨论到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或花卉等作为实验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增强,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升。

2项目教学目标

(1)通过搜索、查阅隐形墨水的相关资料和分小组合作,较清晰地画出与“酸与碱”知识的关联图,提升信息阅读和提取能力,体会隐形墨水的应用,感受技术的发展给信息、数据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对隐形墨水的古往今来有更深的认识,对其创新研究和应用有更深的感悟。(2)通过课堂中对“隐形墨水”的分析,深化理解溶液的酸碱性、酸与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等核心内容,认识到不同溶液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通过指示剂型隐形墨水的资料分析,进一步了解波义耳与指示剂的发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制作指示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酸型隐形墨水的制作”实验操作,规范地完成浓溶液的稀释,熟悉计算、量取、混合均匀、贴标签装瓶等实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素养。

3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

有关酸与碱的知识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酸与碱有着明确的学习标准和要求,本项目在落实该要求基础上,以发展学生素养为导向,设计问题情境、实验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活动,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见表1.

4项目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成果

4.1了解隐形墨水的概念和制作方法,建构隐形

墨水与“酸与碱”之间的知识联系图,对项目进行拆分【创设情境】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公开了保存最久远的美国联邦政府机密文档(1917年至1918年),解密文档揭示了间谍、将领和外交官使用的最高信息传递技术———隐形墨水[5]。这批机密文档解密后,国内的许多媒体纷纷翻译、转载等,大家都很好奇如何制作隐形墨水?【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总结CIA曾经使用过的制作隐形墨水的方法[5-6],见表2.【教师】美国中央情报局虽然公布了资料,但是受到材料等其他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很好地复制出来。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和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思考更便捷地制作隐形墨水的方法。【资料卡片】隐形信息的传递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笔下的木板覆蜡保密法;古罗马主义诗人奥维德用新鲜牛奶书写,用煤的灰烬触碰它,便可阅读;1935年,托马斯·罗宾斯被关押在英国旺兹沃思监狱,在此期间,他研究出了用麦片粥进行隐形书写的方法。他用麦片粥浸泡抹布,再挤出抹布中的液体,然后用普通的笔尖蘸取液体进行书写。中国古代也有用蜡来隐藏信息的记载,《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提到过“蜡丸”,就是把书信团成小团,然后外面用蜡包裹起来;中国古代有一本很有名的兵书《六韬》,为了安全地传递信息把书信的内容分成3部分,获得其中任何一封是无法看懂的,俗称“阴书”;宋代以来的很多文献上都提到过“矾书”,就是用明矾水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之后字迹就“隐形”了,而只要把纸弄湿,上面的字就又显现出来。隐形墨水的制作原理非常简单,利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pH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或采用酸碱中和原理,还可采用沉淀、氧化还原、形成络合离子、催化等化学反应。【学生】建构知识联系,见图1;对项目进行拆解,见图2。Fig.1Contactdiagramofinvisibleinkand“acidandbase”reviewlesson图1隐形墨水与“酸与碱”复习课相关知识联系

4.2自制指示剂型隐形墨水

【教师】提供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仪器和资料。【学生】分小组合作,分享收集的资料。资料1:指示剂型隐形墨水的原理非常简单,Fig.2Studentdismantlingproject图2学生拆解项目利用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波义耳是第一个使用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作为指示剂的科学家。他自幼喜欢科学研究,坚信实验是知识的来源。波义耳在他的书《颜色的试验》中,描述了如何用植物汁液作为指示剂,他用了各种植物,包括紫罗兰、玉米、玫瑰、石蕊等。这项发明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我们的实验室里被经常使用。资料2:花青素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水溶性色素。除了溶于水还能溶于乙醇,不溶于植物油。花青素是植物花瓣、水果、蔬菜中的主要显色物质[7]。【教师】展示各个小组的调查研究结果,见表3。【教师】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中性溶液中呈紫色,这与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指示剂有什么相关性?【学生】讨论回答,都可以根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制作指示剂型隐形墨水。【教师】提供补充资料。资料3:巨峰葡萄,成熟时颜色呈深紫色,味甜,多汁,果皮厚;属中熟类、四倍体品种;原产自于日本,后引进中国,在我国产地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地。资料4:溶剂浸提法属于传统葡萄皮花青素的提取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提取步骤:(1)分别取葡萄皮20g、40g;(2)将葡萄皮分别放入100mL60%的乙醇中,浸泡5min;(3)5min后,放入布氏漏斗,过滤,所得滤液分别记为1号、2号,即葡萄皮花青素溶液。资料5:测量葡萄皮花青素浓度。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葡萄皮中花青素浓度。于520nm处,测溶液的吸光度并转化为葡萄皮花青素的浓度。查阅文献知,花青素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相关关系,吸光度值越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越高[8]。【教师】取20g和40g葡萄皮,对显色情况有什么影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学生】用棉签蘸取提取好的1号、2号溶液,分别在纸上写2个“化”字,晾干;再用棉签蘸取同等浓度的小苏打进行涂抹,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效果见图3、图4。随乙醇浓度的变化图5,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为使显色效果明显,应该选用多少浓度的乙醇最佳?【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由图5可知,乙醇的浓度对葡萄皮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也很大,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吸光度逐渐增大,在乙醇浓度为60%时,吸光度达到峰值;随着乙醇浓度继续升高,吸光度逐渐减少。又因花青素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相关关系,吸光度值越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越高。【学生】在用溶剂浸提法提取葡萄皮花青素时,想要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选用60%的乙醇。【学生】将“2号”溶液与不同溶液反应,观察颜色变化,填写表4,效果见图6。【学生1】天然酸碱指示剂除具有一般指示剂的特点外,还具有经济易得、绿色环保的优势。【学生2】根据资料3可知,天然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像果蔬、花卉等植物体和当地的环境条件有着紧密联系。【教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应具备的条件:在一定酸碱介质条件下,其颜色能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利用天然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条件,再结合其优势,去发展本地化的环境指标测定方法。【教师】实验室里有3种常见指示剂:甲基橙的pH范围是3.1~4.4;石蕊的pH范围是5.0~8.0;酚酞的pH范围是8.2~10.0,甲基橙适用于强酸与强碱、弱碱间的滴定,讨论以下问题:(1)我们用标准的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怎样的?(2)滴定终点时pH=3.9,选择什么样的指示剂?【学生】有气泡产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因为滴定后溶液的pH为3.9,所以溶液显酸性,根据pH的范围应选用甲基橙。【教师】某些天然指示剂在强酸(碱)滴定中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学生】根据花青素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程度,选择“2号溶液”制作指示剂型隐形墨水。【学生操作】用棉棒蘸取隐形墨水写在白纸上,晾干,再用棉签蘸取白醋进行涂抹。经过涂抹后,白纸上有淡红色字体出现,成功解密,实验效果见图7。Fig.7Experimentaleffect图7实验效果

4.3自制酸型隐形墨水

【教师】提供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资料1:制作酸型隐形墨水是最简单的,利用不同酸的性质配制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浓硫酸可以使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含有氢或者氧的有机物脱水生成黑色的炭。但高浓度的硫酸对皮肤、黏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稀硫酸是硫酸的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或者等于70%,稀硫酸中的硫酸分子被完全电离,所以稀硫酸不具有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如强氧化性、脱水性等特殊化学性质[9]。资料2: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密度小,那么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的时候,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水立刻沸腾,使烧杯壁变热,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地稀释浓硫酸,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教师提问】如何将1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学生答:加水。【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完成溶液稀释计算,并动手做稀释实验,计算过程见图8。

5项目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任务的思路清晰,懂得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对指示剂变色情况、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不断加深。课堂上学生分享收集的资料,同时教师又提供资料的补充,搭建初高中知识的连接和为下一章节学习盐做好铺垫。课堂中实验结果的反馈方式多种多样,以录像、拍照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纠正学生不良的实验习惯,让学生互相分析,积极讨论,互促提高。在稀释浓硫酸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不断搅拌,待溶液冷却至室温时再使用。最后,通过4个任务的学习和完成,学生手中有不同类型的隐形墨水并当场开心地使用,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生活和化学、隐密技术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操作性实验做得太少,实验步骤容易遗忘。在制作酸型隐形墨水的时候,稀释浓硫酸会放出热量,学生不能直观地体会到,下次在教学时可改进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率。

作者:周宸羽 刘勇军 刘晓玲 盛寿日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初中化学教学篇3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关化学实验的辅助和引导,且化学本身知识点具有繁杂性和零散性的特点,因此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和教师的课本内容讲解,学生无法很好且全面地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学习效率不高、跟不上教师讲解节奏等问题,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要将化学实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推动学生的自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化实验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假设两种课堂空间,第一种的课堂空间中,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教师讲解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上课和听讲活动,此时无论教师如何将化学知识讲得“天花乱坠”,也无疑是“对牛弹琴”,不会引起学生较大的波澜,学生最多就是表面上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听课,但是这种活动大多只流于表面,真正的知识并没有被学生通过吸收而刻在脑子和心中,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无作用的甚至是反作用,教师只是在浪费口舌,而学生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第二种的课堂空间中,大部分的学生对化学学科和相关的知识带有浓厚的学习和了解兴趣,致使课堂的氛围会变得热烈和躁动,而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甚至在教师开始讲课之前,学生就已经自主地完成了部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预习,且已经掌握了部分化学定义以及相关现象的存在和内容,而在教师正式开始教学活动时,学生也会体现出极高的配合度,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环境中,真正做到将知识记于心,而本来少数对化学知识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在其他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感染下,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投入课堂中,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才能充分地展示其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自身化学知识的储备和累积。

(二)趣味化实验能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时,自身难免会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对化学学科的不了解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不敢进行主动探索,尤其在面对相关实验活动开展时,很多学生都不敢进行主动探究和实验操作,这对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极强的学科来讲无疑是致命的,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趣味化实验内容的融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消除学生心中对化学知识的恐惧,并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了解化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作为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有着积极影响,但是当前年龄阶段的学生受自身发展的限制,正处于青春期最活跃的阶段,学生的性格较为叛逆,行为较为多动,思想上以自己的主见偏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极易不受教师的管控,且很难跟着教师的脚步去完成知识的掌握和实验的进行,而趣味化实验能很好地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壁垒,弱化学生传统印象中教师刻板的形象,促使学生主动接近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趣味实验也能让课堂氛围变得更轻松活跃,从而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友好的关系,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二、当前背景下初中化学开展趣味化实验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化学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高于趣味化实验内容,这就导致当前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大部分实践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验教学只能充当辅助作用,且教师过于重结果而轻过程,没有真正意识到趣味化实验教学对学生自身想象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这就导致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化实验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传统教学背景影响下导致初中化学知识考试化,“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不重要,有个好的结果和考试成绩才是突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第一要素。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验内容对辅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且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将考试重点摆在学生面前,以一种偏向于强制的方法迫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且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第二,教师在开展趣味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推行核心之一就是要求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自身的角色则由原先的教学主导者变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学习能动性。相应地,对初中化学趣味化实验教学也应如此,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课堂中更新学生的课堂地位,而是仍然以自身为主要核心开展实验教学,从实验计划、步骤的制定、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再到实验内容的开展,基本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导致大部分时间内,学生只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观看教师的实验操作,从而极大地打击学生参与趣味化实验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的应用探究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趣味化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应用趣味化学实验不但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教学的辅助,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设计部分简单易操作、有趣、安全的小实验,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强化自身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尤其对初中生来讲,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的课堂优势仍然存在,若是教师能合理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部分带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验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来讲,一方面,其蕴含的知识内容与实验条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趣味化化学实验能很好地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在学生并没有接触这一层面的知识和实验内容之前,学生无法发现到身边存在的化学知识,当这层“窗户纸被捅破”,学生在逐渐融入和接纳相关趣味化实验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从而更好地完成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实现初中化学趣味化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目标,能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化学问题时提供一条明亮的道路,帮助学生对自身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将其用到对生活难题的解决方面,从而在深化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化学趣味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趣味化实验内容整体体系中。例如,在将讲授“溶解与乳化”这节课的内容时,以“生活中的溶液”为主要的课下实验探究课题,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最常见的溶剂:水,探究不同溶液的形成,观察水和其他物质在相溶是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水和食用油的融合、水和洗衣液的融合、水和酒精的融合等,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以及自身分析的实验结果,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这一实验活动既安全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开发式的实验安排,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

(二)通过相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升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在面对一些琐碎和较为抽象化的知识时,兴趣更是学生用来叩开知识大门的“敲门砖”。而作为初中化学整体教学体现中重要的一环,实验内容中体现趣味性元素,更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实验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相关化学实验步骤的掌握。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刚刚经历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一方面,学生要将自身已掌握的小学知识完全地进行吸收和消化,进一步加深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接受新一层次的新知识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初中各学科的知识与小学阶段天差地别,小学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奠基时期,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对系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一定基础的了解,为学生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趣味性作为开展化学实验的主要因素,教师要将其与课堂实验内容进行更好地融合,使学生能在自身产生的浓烈的探究兴趣的推动下完成趣味性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教学情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因其对教学内容较为直观、形象的展示而受到教师的青睐,通过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趣味化实验内容,不但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更轻松地完成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步骤的接触和掌握,教学情境也能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消除学生心中对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内容的恐惧,解放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探究”这节课时,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假设现在正处在战乱时期,我们要将手中掌握的敌人机密通过信件秘密传送出去,但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特务发现我们的书信内容,如何利用化学知识隐藏我们的字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然后进行小实验:取少量的稀硫酸,同玻璃棒蘸取稀硫酸并在白纸上进行写字,将结果展示给学生,白纸上并没有字迹,然后让白纸经过太阳光光的照晒,纸上却出现了黑色的字体。以此来得出结论:稀硫酸本身不会与纸张产生反应,但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稀硫酸中的水分会减少,而当稀硫酸自身的挥发速度小于水分的蒸发速度时,则会变成浓硫酸,能使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的纸碳化,从而产生黑色字体。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的兴趣。

(三)强化小组合作模式在趣味化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化学学科相对于学生而言,算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中部分较为抽象化和较难理解的知识对部分学生而言,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完成掌握的,且很多趣味化实验的步骤较为烦琐,内容较为复杂,学生的个人力量也很难实现实验的推动,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这一角色的课堂能力是有限的,没有办法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验内容,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是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从学生本身出发,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科爱好以及每个学生自身知识构架的特殊性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吸收都是通过教师直接的统一讲解来完成的,对部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可能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则会跟不上课堂学习的脚步;对部分较为抽象化的知识和概念,如果教师不能进行良好的表达和展示,学生则难以清楚地进行解读,而此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教师要利用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趣味化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以此来促成实验的完美进行。例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均匀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尽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鼓励组内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如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去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喜欢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则搜集相关火箭和载人飞船发射的新闻,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负责推动实验的开展,探究这三种材料能运用到什么种类的实验中等,通过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小组学习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结语

趣味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其思维素养等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探究多样化的趣味实验开展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化学综合素养。

作者:马金龙 田亮红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滩歌镇金华九年制学校 甘肃省武山县滩歌镇滩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