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平衡对机械损失中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热平衡对机械损失中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热平衡对机械损失中的影响

1引言

发动机损失由机械和燃烧两大部分热量构成。机械热量损失主要由以摩擦为主的机械热量构成,燃烧热量损失主要由废气带走和传热冷却两部分热量构成,燃烧热量损失占据了大头。然而,由于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的重大发现(见附件),机械热量损失大幅突升,燃烧热量损失占比势必受到挤压,理论热效率也将会随着机械热量损失的大幅突升而大幅突破,甚至如果能够抑制或者规避造成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的固有缺陷,不仅理论热效率得以大幅突破,有效热效率还可大幅突破。

2热平衡

根据热平衡,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占比为30%~50%,中间值为40%;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占比为12%~27%,中间值近20%,二者中间值之和高达近60%[1]。在正常燃烧环境下不完全燃烧损失为0。不妨约定以摩擦为主的机械热量损失占比为6%。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约为有效功热量的70%(见附件)。如此,在三倍多于机械热量损失的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的加持下,机械热量损失大幅突升,燃烧热量损失大幅缩减,指示热效率大幅突升,迫使理论热效率大幅突破。

2.1机械转换热量

机械转换热量损失是活塞直线运动转换为曲轴旋转运动而造成的转换热量,是传统发动机曲轴连杆机构成的固有缺陷,其值约为有效功的70%,机械热量损失的三倍之多(见附件)。如果有效热效率约定为40%,那么机械转换热量损失占比为28%,加上6%的以摩擦为主的机械热量损失占比,指示热效率高达74%,远超理论热效率。多年来一直压在传统发动机头上的理论热效率“天花板”就此一举打破。

2.2传热冷却热量

以目前能够达到的50%有效热效率,虽然传热冷却热量损失不可或缺,但约为20%的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占比势必需要大幅缩减。当发动机气缸的表面积和材料导热系数一定,传热速度取决于温度差。发动机气缸壁平均温度差约为170度,气缸顶部平均温度差约为190度,活塞平均温度差约为225度,三者之和的平均温度差约为185度,在缸内平均温度高达1800多度的熔炉环境下,不足200度的平均温度差在约为十毫秒短暂时间内的瞬间损失极为有限,所以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很低。估测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占比低于5%。因此,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大幅缩减。

2.3废气带走热量

根据热平衡,由于机械热量损失的大幅突升,燃烧热量损失势必受到强力挤压,其中占比最高的废气带走热量损失难以回避立足之嫌。即使不考虑传热冷却热量损失,74%的指示热效率也难与高达40%的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占比构成热平衡,而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又不可或缺,剔除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则成为必然。所以在发动机燃烧热量损失中没有废气带走热量这项损失。从膨胀作功过程来看,废气带走热量是排气前的缸内热量,是有效功的驱动热量,是作过功的热量,是同一热量,而燃烧热量转换为膨胀功,膨胀功又转换为有效功,所以有效功热量的变化与废气带走热量的变化是一致的,或者有效功热量的变化与废气带走热量损失的变化一致,即有效功热量增大则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增多,或者有效功热量减小则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减少。但按照热平衡,有效功热量的变化与废气带走热量损失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即有效功热量增大,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就应减少,或者有效功热量减小,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就应增多。二者发生矛盾,表明废气带走热量不是热量损失。而且,观察膨胀作功过程,虽然燃烧热量损失和机械热量损失是在同一进程中同步出现,但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即燃烧热量损失处于膨胀功之前,机械热量损失处于膨胀功之后。如果废气带走热量是燃烧热量损失,应处于膨胀功之前,而非膨胀功之后,而废气带走热量却处于膨胀功之后。有效功都出来了再去减除热量损失,不符合基本逻辑,所以废气带走热量不是热量损失,而燃烧热量损失也仅包括压缩功(见“质疑传统发动机理论热效率的立足之本”)和以传热冷却热量为主的热量损失,没有废气带走热量损失的位置。况且膨胀功一旦形成,直接面对的是有效功,与燃烧热量损失再无牵扯。废气带走热量是否为热量损失,是多是少,均与有效功无关,故废气带走热量不是热量损失。因此,废气带走热量损失等于零。

3新的热平衡

以43%有效热效率为例,根据热平衡,有效功热量为43;以摩擦为主的机械热量损失估测为6;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约为43×70%=30.1;压缩功热量约为17.4(见“质疑传统发动机理论热效率的立足之本”),四部分热量之和约为96.5,与燃烧热量100之差为3.5,即传热冷却热量损失约为3.5,进而构成平衡。而理论热效率则高达100%(见“重构传统发动机的效率体系”)。对于非曲轴连杆机构发动机,诸如旋转发动机,设有效功热量为X,压缩功热量约为17.4,传热冷却热量损失约为3.5,机械转换热量损失为0,以摩擦为主的机械热量损失约为6,根据热平衡,有100=X+17.4+3.5+6,则X=100-17.4-3.5-6=73.1,有效热效率高达73%。有效热效率突破70%。非曲轴连杆机构发动机73.1的有效功与传统发动机43的有效功之差,恰好等于30.1的机械转换热量损失,表明传统发动机丢失的巨大机械转换热量损失正是非曲轴连杆机构发动机有效功的巨大提高潜力。

4结语

机械转换热量损失的大力加持,不仅彻底剔除废气带走热量损失,和大幅缩减传热冷却热量损失,和载誉回归的压缩功,还迫使传统发动机的理论热效率大幅突破。虽然广为诟病的有效热效率未受丝毫影响,但作为非曲轴连杆机构发动机典型代表的旋转发动机,由于没有曲轴连杆机构的约束限制而没有机械转换热量损失,不仅理论热效率高达100%,有效热效率还可大幅突破。三大发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与理论热效率相去甚远,甚至危及到支撑理论效率体系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见“质疑传统发动机理论热效率的立足之本”)。对此,面对既不能用于工程实践、也难于指导工程应用的理论热效率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找出问题关键,开拓未来机遇,成为当前传统发动机能否淘汰出局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韩同群,姚胜华,苑金梁等.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2.

作者:刘祖川 单位:成都双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