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全面地探索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建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创造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基础;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关键;强化信息化教学评价和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保障。通过深入地探究传统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结合当前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手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全面渗透到传统课程的思政教育系统中,发挥其在课程思政上立德树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将思想政治理论元素自然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理念,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实施高校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我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中指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应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点,全面推进全国学校各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目的。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思政课程,利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德育不仅是指课程本身产生的德育意义,即课程内容,而且还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德育意义[2]。“课程思政”实质不是重新开设的专业课,也不是新增加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将思政元素加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3]。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挖掘本专业学科课程课堂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化、数字化教学,如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教科书中的单一语言和符号转变为生动的教师教学语言,增强课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降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空间和距离为了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困惑。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对“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载体、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出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与政治素养获得感不强等教学问题。而要借助课堂教学做到这些,依旧借助简单落后的传统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要引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系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即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4]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的普遍应用,更是技术与教学的渗透与互动。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学结构的信息化改革。学生可以真正用耳朵听,真正从内心说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内”,然后运用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
1信息技术支持下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构建
1.1设计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堂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不断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教育全面全方位育人”[6]。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教学资源丰富与否,影响着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括了素材库、图片库、视频库以及课件库等等,更有以微课、课程资源、教学工具、相关教学游戏等形式存在的教育资源新形态。但是在设计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一昧的追求新的资源,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特点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根据《纲要》[1]指出的不同课程定位和性质,合理识别并有效设计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框架。诸如专业教育通识课来讲,其知识性、学术性、操作性较强,资源存量少且分布零散,可以深入专业课程本质挖掘学科发展中科学家们的奉献事迹以及他们的钻研精神。
1.2明确构建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原则
在信息化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定位、学科属性、教育目的等进行,同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教育协同挖掘原则,以及与时俱进原则。首先,针对一些对于专业逻辑思维较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存量相对较少的课程,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不要无中生有,可以根据信息资源库中数据资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思政教育最忌就是生拉硬搬,有切入点地融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在信息化课程思政学习中自然而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熏陶,达到育人目的。其次,教育协同挖掘原则讲的是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避免出现各学科“各自为营”的现象,在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中,教学资源共享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块问题。对于信息化开放的教育服务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如MOOC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库等等。最后,与时俱进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时代发展脚步及时将新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中课程资源库会随着教学的需要,一直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种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原则的实现。
1.3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
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效力,须将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实现有赖于对本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并予以整合开发,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增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创新,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各类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种类在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质量也在一直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要传递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丰富教师传递的信息。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形式流动,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学习现象,在教育信息化中,多媒体课件、视音频、以及各类线上微课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字化共享教育资源,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以教材为主要信息形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氛围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思想政治元素的内涵,感化学生精神世界[7]。
2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是指由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建的学习场所,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的创设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对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它通常是指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而创建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因素和条件,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教育时空环境的集合[8]。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创设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多以声像、图片、动画等方式来呈现教学信息。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多以语言、文字等较为单一的呈现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氛围较枯燥乏味,影响了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多媒体化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刺激学生学习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合作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还兼顾着教学监督者、教学评价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在信息化课堂中,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学问题解决与探究的合作者。在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要了解大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堂教学要立足在解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问题与需要,通过信息化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再次,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自动化。由于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时空与方法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完成新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任务。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效的反馈,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关键。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自动化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如网络学习中的学习记录功能、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监控功能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结构
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学科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想要创新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渗透,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生动具体,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9]信息技术的相互学习模式中可以为学习者一个营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结构中,通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和传递形式、课堂教学空间的转变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行为。
3.1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
对于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的信息形式流动,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对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信息化教学时代,图片、视频等多种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形式,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刺激教学者。信息技术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实际上也丰富了教学内容。“理性认识信息技术的特性对教学的内在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作用”。[10]当今信息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信息化教学结构较之更为适合教学新需求。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生成丰富的教学内容,专业课本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单一的文本呈现方式影响了知识传播的效果。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优化了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多媒体数字化,改革纸质版教学文本信息呈现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
3.2教学时空的改变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化冲破了时空限制跨,实现“计算机跟计算机之间的网络互联、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面感知、人与人的语言交流互动”。[11]在以“网络空间”为代表的数字改革中,将我们的教育推向一种时空变革中,并将教育空间由阶段空间转向另一个经验维度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2]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突出教师的教,由于教育时空的局限,一般是以传统教室为主,对于学生发展仅仅要求共性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属于“填鸭式”教学,其教学效果一般甚至不佳。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目标中,要侧重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传统课堂过分强调教室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情感交流缺失。信息化教学时空是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伙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教学组织的设计者,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合作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时空上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发展,优化教学效果。
3.3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是以讲授方式上课,教师为教学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突出教师的“教”,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传统教学仅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播与接受,缺乏对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培养。《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健全高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进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1]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目标强调的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人才不在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习得,而是要求具备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只要渠道”。[13]信息化教学创新了以互动、探究、参与等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结构。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上,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教学深度、侧重点等确立教学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在逻辑,运用教育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等特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信息教学支持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强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能力。
4结束语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趋势所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紧跟信息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教育局面、新形势下课程思政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个专业课堂中,更好地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作者:严树 林丹玲 陈佳仪 朱晓姝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南宁市碧翠园学校 东兴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