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探析

摘要: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遗传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其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的长远发展,可以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不断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性逐渐显现。但不可否认,大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境,因此探索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实践中凝结、生成和发展的,被中国人民所认同、自觉遵循和传承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系统的先进因子。”[2]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库,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表达,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索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继承革命精神,提升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爱国情怀,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此,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红色基因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及长远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红色江山永驻的需要。

(一)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是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践行者,加强其红色基因教育与传承有利于其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假借自由、民主或人权幌子推销的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激发其立大志、明大德,引导他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二)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担重任

勇于担当、敢挑重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优良品格,“勇于创新、实学实干”“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是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嘱托。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担当精神,激励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高校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红色基因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优质资源和生动教材,能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担当精神,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3],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其远离无理智追星,坚定地以革命前辈作为精神偶像。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的困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活动日益丰富、实效性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部分大学生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认识程度不够高

新时代大学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力军和排头兵,理应深入了解和提高对红色基因的认知。然而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红色基因大都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而现代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革命先辈在战争时期表现出的英勇就义、不怕牺牲的精神甚至遭到个别学生质疑,认为“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常识,刘胡兰年纪太小不可能参加革命等,这都是源于其对红色基因缺乏深刻的认识。受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过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只选修和重视认为对将来考研或工作有用的课程,而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认为“学不学无关紧要”。还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党员干部、学生干部才应该传承红色基因,这些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高校的主阵地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实效性不够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各类专业课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而党团课程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渠道。尽管思政课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着红色基因融入频率低、融入内容枯燥、融入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启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速度慢、覆盖广度不够、内容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同时,高校党团课程在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德性修养等综合素质上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但也存在党团培训在教学内容设计及讲授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和黏度不够的问题。

(三)高校组织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活动还不够丰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对大学生提高红色基因认知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参观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可以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强化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增强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自觉性。由于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系统而直观地了解红色故事的全貌,感受红色精神的震撼和伟大,深刻体会红色基因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举办红色文体活动也是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部分高校的活动往往拘泥于红歌大赛、红色演讲比赛等传统形式,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部分红色实践活动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走马观花等问题,46.82%的学生认为阻碍自己参加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原因是“形式单调乏味”;部分学校对传承红色基因的相关活动的时间、流程安排不当,如活动的举办与学生的必要休息和专业知识学习之间存在时间冲突,致使活动的参与人数大幅减少,部分活动的开展过程过于拖拉,节奏缓慢,以致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产生倦怠心理,13.18%的学生表示“基本不参加”或“从未参加”红色基因传承活动。

(四)新时代我国社会中传承红色基因的两个空间氛围还不够有序

目前,我国社会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不够有序。首先,我国各地的红色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充分地开发,红色资源闲置、滥用、缺乏保护等现象仍有存在;其次,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并未切实承担起传播红色基因的社会责任。当今时代,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搭建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个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了解历史与社会、交友并发表意见、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知识信息的更新迭代极其频繁,国内外多元价值观、表达方式、行为模式在多种新媒体平台上错综复杂地交织与碰撞,网络信息内容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受到资本逐利性驱使的众多公众号、个人过度追求“流量至上”,用娱乐化、庸俗化的内容、耸人听闻的标题快速生产、传播,并经常占据各类网络自媒体的头版头条,而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的持续性较短,对红色基因的关注度较低,传播较少。甚至有些人公然诋毁英烈,如微博名为“蜡笔小球”的博客公然诋毁烈士,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历史观。

三、“五应协同”全面优化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

从内生动力、主阵地与实践活动教育和激励与保障机制着手,通过“五应协同”助推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一)应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

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殷殷重托。尽管红色基因最初形成于战争年代,现代的生活环境已经巨变,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并历史性地传到了当代大学生手中,他们理应继承革命前辈遗志,胸怀家国,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和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为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与党团课等各种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红色基因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为传承红色基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积极组织、参加学校的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爱国情与报国志。另外,大学生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收听红色故事、观看影视剧等,以加深自己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识,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积极参与红色基因话题讨论并主动传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二)应进一步抓好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党团课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精心设计讲学内容、转化话语表达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红色基因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应通过精选红色历史影像资料,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红色基因的历史价值,将红色精神与当今时政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提高课堂吸引力与学生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同时,新时代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扩大“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备课时有意识挖掘红色基因,讲课时注重融入红色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团课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效性,高校还应优选校内外精干教师,丰富红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巩固、开发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

(三)应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活动

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活动少、形式陈旧是影响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举办并鼓励各种类型的红色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结合党和国家重大的节庆日和纪念日举办专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专家论坛、学术会议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学术、娱乐活动,如举办红色经典阅读、红色基因大家讲、朗诵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重温入党誓词、体验艰苦岁月、吃忆苦饭、观看电影和专题片、进行红色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活动的实践养成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结束后,学校相关部门应就活动实际效果开展调研评估,收集活动参与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助力后续活动效果的持续增强。

(四)应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制度建设

增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因此应重视制度建设,并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证制度落实。在制度建设中,应着重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并逐渐建立健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不能脱离实际,而应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目标与现实因素,以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际效果。

(五)应进一步营造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红色基因传承氛围,应合理开发红色基因物质载体,创新红色基因传播渠道,并增强社会公众的传承意识。应加快推进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国家及地方各级旅游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红色旅游景区之间应加强联动,在寒暑假以及小长假开发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另一方面,红色教育基地也应致力于提高自身开放程度与开放能力,在保护好红色资源的前提下,鼓励红色文物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提高红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融媒体矩阵传播,融入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并进行引导与监督,增强公众的情感认同,并利用如张哲瀚靖国神社前合影等一些典型事件引导网民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的斗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李玉荣 王玉华 郭昀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