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实现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可以得出,绿色经济实质上是被包含在生态文明之中,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本质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利用好绿色经济这一工具,既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要限制市场经济背后的资本逻辑。为此,需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环境、产业、市场等三个角度入手制定政策,实现以绿色经济为着力点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路径
我国正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立足现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深入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搞清二者协调发展的本质及要求,最终实现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妥善解决生态问题。
一、以绿色经济为着力点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是指在充分继承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科技成就,并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基础之上,对工业文明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发展方式及管理方式加以否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作为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全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极其广泛的。它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等技术要素,还包含了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要素。相比之下,绿色经济则是从属于经济范畴之内,其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发展,也就是要求在经济活动进行的同时,尽量减小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绿色经济中的“绿色”是其最主要的内涵所在,在必要时可以通过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益来达到保护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绿色产业的经济化发展,也就是从环保活动中发掘经济效益,例如,通过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获取经济利润。此时,绿色经济中的“经济”部分就成为强调的重点。综合上述两层含义,我们就可以得出对于绿色经济的完整定义,即绿色经济就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3]。通过对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内涵的剖析比较不难发现,绿色经济并不是独立于生态文明之外的而是从属于生态文明的经济领域之中,作为构成生态文明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而存在。
(二)绿色经济是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95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十一位。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从1948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8%上升至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1元人民币上升至59660元人民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过大,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紧缺的问题不断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环保技术发展尚且不够成熟,社会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我国正面临着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在内的多种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何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新能源的开发以及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经济投入。事实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指明了绿色经济在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绿色经济的两层内涵可以得出,绿色经济的外延同样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对原有的经济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变得更加“绿色化”。例如,通过开发利用清洁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等方式,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改造,最终实现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的绿色发展[4]。或是通过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新能源开发减缓资源压力。第二部分则是指发展天生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包括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可再生农业以及服务业等。综上所述,绿色经济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在不破坏原有产业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助力环境保护的同时发挥其经济效益,是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三)绿色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的精确把控
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还是创建并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其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流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相关的绿色项目以及绿色产业,例如生态旅游、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等;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创新基地等;三是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新能源的开发、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等[5]。由于绿色投资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私人资本进入动力不足。当前,绿色投资的主要来源依然是政府财政拨款,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政府的财政造成压力。因此,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有计划地加大在绿色投资领域对私人资本的引入,以此分担政府财政压力。在适当利用个人资本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政府对资本的管控作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且存在一定的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资本逻辑也发生着作用[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批判了资本逻辑,即资本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无限地增值和利益最大化,并指出资本的本质就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功能,既要利用资本,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正面作用,又要以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效地节制资本,限制资本逻辑,以防止资本逻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得出,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就是以政府为主体、以绿色经济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政府政策作为绿色经济前进的轨道和动力;把绿色经济的环境效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把绿色经济的经济效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续航动力,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二、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产业绿色化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尤其是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的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加之市场机制尚且存在漏洞和不足、多数企业自身缺乏环保意识,就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7]。近些年,我国逐渐转变发展理念,开始高度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以及新兴绿色产业的建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2020年年底,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9.5亿千瓦,已完成改造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粗钢产能已经达到6.2亿吨左右[8]。尽管如此,我国产业绿色化发展依然受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创新技术发展成熟度较低等问题的制约。从总体上来看,仍未能完全实现从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增长。2020年,我国产业平均绿色程度为45%,其中,制造业平均绿色程度仅达到24%[5],这说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存在弊端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与活动的集合,表现为供需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其核心在于能够高效配置资源,丰富生产关系,并且大幅提高产量[9]。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弊端,即无法合理开采资源。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经济主体会创造出远超于社会需求的产品量,进而浪费大量的资源,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紧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部分经营者还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物外部化处理,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管控亟须完善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作为一项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资金的庞大工程,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更有能力、也更有必要去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支持和引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够完善,一些环境保护政策仍然存在形式化的问题,难以落到实处;第二,绿色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不足,大量消费者依旧缺乏绿色消费观念,社会难以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风尚,部分企业也无法很好地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三、以政府政策为引擎驱动绿色经济蓬勃有序发展
(一)从环境角度出发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绿色经济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方向相契合,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所在。而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环境效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对企业生产作出要求和限制,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1.因地制宜。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储备情况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发展规划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先对当地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再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对于一部分特殊地区,应当采取环境优先的政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企业和新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不超出可控范围。
2.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及执法力度。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要实现对其的保护,仅依靠社会的自主性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要注重解决一部分法律法规流于形式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不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应当予以关闭处理,并且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追究企业及个人的法律责任。要以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等任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管理及执法力度。
3.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在面对一些可能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决策时。要充分做好预测及评估,以此来从根本上防止一些传统产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从产业角度出发制定绿色转型政策
当前,我国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清洁技术的研发等技术性问题迫在眉睫。对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也为新兴绿色产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具体的措施如下。
1.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消费所占比例高达84%,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虽然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总体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可以看出,当下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情况依然有待加强,能源创新技术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而新能源的研发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多方面扶持,例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以及资金扶持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能源领域内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其成熟的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经验。
2.加快清洁技术的研发进程。清洁技术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其涵盖的领域相当广泛,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能源储存技术、能量转化技术、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技术等。相较于更加注重末端治理的传统污染防治技术,清洁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前,国家对清洁技术研发领域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但科研转化率较低。对此,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此来充分保障从事清洁技术研发的厂商的利益,从而激励更多的企业投入清洁技术研发之中,促使技术创新持续进行。其次,优化财政补贴制度。针对当前我国科研转化率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应当根据市场状况对不同产业领域的财政资助力度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有些产业领域产能过剩而有些产业领域产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通过创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科研人才待遇等手段,吸引更多来自国内外的人才投入清洁技术的开发之中。
3.优化产业结构。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拥有着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工业门类,这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出的工业废物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对传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污染较大的企业。对此,政府应当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竭动力,加快对制造业的能源升级转型,降低其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4.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通过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征收更高的税费来限制其工业废物外部化处理的行为,并促使这部分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二是通过给予新兴绿色产业以税收上的优惠,支持其进一步发展。对此,首先,要构建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当前,我国的绿色税收种类较少,覆盖面积不够广泛,也因此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其次,要加大绿色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当前,我国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减免上,但优惠力度依然有待提升,企业所获得的所得税减免往往难以平衡其在购置环保设备上的支出,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缺乏进行绿色转型的主动性。
(三)从市场角度出发制定合理调控政策
通过对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改造,一是可以有效完善核心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体系,防止市场自身对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调控;二是可以通过市场对企业的反作用,从需求侧入手指导产业的重组及结构优化,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的目标。市场政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1.完善绿色经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而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与之匹配。因此,需要在原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绿色市场经济特有的价格传导机制以及回报机制。
2.营造绿色消费风尚。产业的绿色发展与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能够长久有力地推动绿色经济的运行,然而当前,我国服务性消费的占比依然较低,国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有待加强。对此,应当充分借助社会媒体平台,加大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绿色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提高绿色消费的整体比重。除此之外,还应当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消费风气加以限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作者:王伟民 刘大勇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