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陕北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陕北地区的饮食多以高粱、小麦、玉米为主,羊肚子手巾是他们服饰的代表,民歌、窑洞、剪纸、腰鼓、秧歌都是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将陕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才能不断使其进步,才可以促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并且带动陕北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文化传承

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对本地风土人情文化进行记录和总结,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外在表达方式。促进陕北的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不仅限于对(陕北秧歌,二人台,榆林小曲,绥德剪纸等)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该带动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本文从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现实意义角度出发,分析现状,提出适宜其发展的实施策略,使其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因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我国当前文化传承发展战略,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陕北民间艺术概述

陕北与五个省份相邻,使得文化具有多样性,既有北方艺术,也有南方艺术,陕北的民间艺术,无不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种类丰富的陕北民间艺术,是陕北人民根据日常生活创造出来的,也是劳动人民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因附着于劳动人民的日常活动,有着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了解和感受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其民间艺术包括陕北民歌、剪纸、羊肚子手巾、窑洞、纸扎、面花。陕北民歌,出现最多,同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歌曲中出现的叠字较多,如恼话话、白面片片、蜜罐罐等,歌词很贴近人民生活,很逼真,反映出了人民质朴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口语化的歌词,体现出了活力和亲切感。用地方方言唱,歌曲才会显得押韵,比如“不成才,穿红鞋”才与“鞋”字用普通话来说,并不是很押韵,但若用方言来说,鞋字会唱成“孩”,这样也就押韵了[1]128。从歌词的修饰手法来看,有比喻、对偶、夸张等,如“鸡蛋壳壳电灯半炕炕明”精炼的语句,让人眼前一亮,很有画面感和代入感。陕北的剪纸,最具有特色的是安塞剪纸,安塞在延安的北部。其剪纸种类众多,有我们喜闻乐见的窗花,还有门上贴的门画。剪纸也在家居类用品上有所体现,比如枕花,还有我们穿的鞋,也有鞋花等等。这些剪纸,各有寓意,大致分为四种,有过春节的、置办喜事的、制作刺绣的和迷信礼仪的[2]508。过春节的剪纸,多以十二生肖和花草树木为主,因其每年所过生肖年份不同不断变化。置办喜事的则会出现鸳鸯,石榴牡丹等图案,鸳鸯,形影不离,石榴是月花,可以忍耐干旱,牡丹是特产名花,也是富贵花,寓意着幸福美好,繁荣昌盛。制作刺绣的,多以虎娃、双石榴、双桃为主,虎娃,寓意着小朋友结实健壮,虎虎生威,聪明伶俐,双石榴,双,表示不离不弃,石榴因其颜色为红色,寓意着红红火火,事业蒸蒸日上,而双桃,多有福寿双全之意。迷信礼仪的,则会采用财神爷和灶王爷等,财神爷可以保佑大家财源广进、生意兴隆,而灶王爷则会上传下达等。陕北剪纸表现的内容,也是当地较为熟悉的题材。羊肚子手巾,是陕北中老年人经常用的,因为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干燥,风沙较多,因此,陕北劳动人民会在头上绑上白色的手巾,这样一来可以抵抗风沙,二来还可以遮阳,三来,还可以用来擦汗。陕北人民之所以会把白色毛巾称为白羊肚,是因为羊在陕北有着较为广泛的放牧,人们对羊较为亲切,而且陕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牧羊人,而且白色手巾可以遮挡风沙、擦汗,因此,才会被称为羊肚子手巾。而陕北人所穿服饰多以光板羊皮袄和白色衣服为主,这也是与戎狄之族有关。民间艺术的概念和含义,著名民俗学家荆有麟先生从两方面对其概括总结:第一,民间艺术顾名思义是从民间本土而来,有着浓浓的土味,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改变,从而创造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第二,这些民间艺术是存在于民间的,在很早之前,士大夫阶级创造的诗歌以及乐谱等作品,流传于民间。同时,也认为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原因是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会受到气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民间艺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3]200。换言之,民间艺术的发展,扎根于民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它的发展,不可能离开每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以及精神世界的期待和向往,也都是结合时代背景产生的。例如素有“西府一绝”的马勺脸谱,是人们对人物的性格、道德、政治的反映,因为脸谱会让人感受到善恶、忠奸以及美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表达人们用抽象的方式对时代的不同情感。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民间传统文化的输出方式

就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来说,因受到地理位置和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影响导致只有一些老一辈的人还能牢记民俗(祝寿、祭祀、社火、剪纸、秦腔、庙宇祭拜),也仅限于当地老人村落里进行小范围传承。而现在人们对当地民间艺术文化很想保留传承发扬,因为人们开始觉得这些民间艺术不全然是封建陋习,那火红的社火演出何尝不是体现了当地人民借着红色的喜庆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在现在这个浮躁和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精神逊色了不少,精神文化是在传承民间工艺品及民俗活动中发扬的。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选择用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活动举办不仅可以打好文化广告,还能促进输出文化产品,例如在著名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式的线上售卖、短视频推广引流,以及将当地的有故事的能讲故事的地方打造成文化旅游示范区域,除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还能拉动当地经济。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推进当地人民对于陕北民间艺术传承,也能让更多的国内外文化爱好者充分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使其保持传承的动力。

(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如果保持固有的发展模式,除了无人传承民俗艺术,劳动人民精力也不够。这时候如果实行民俗艺术产业化,不止让外界了解陕北的民俗,也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提升人民收入。实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不仅可以找到一批想要传承当地文化的有志青年,并通过专业培养让其成为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为当地民俗手工业者增加就业机会。例如,陕北的剪纸、陕北的说书、榆林小曲、绥德石雕。就目前来说,随着石雕行业的发展,在绥德已经形成一支数千人的艺人队伍。斑斓绚丽的石狮子畅销海外。在保护非遗的政策下吸引了很多外来的想学习民俗艺术手艺的或是补贴家用的爱好者。其实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探索,爱好者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上很多现代化的元素创新,这一系列的举动会使得该地区的村民具有更多创收机会。综上所述,在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通过实行产业化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在一个完整的闭合的产业链形式下,文化旅游业、民间工艺品体验室、民俗服装的租赁等同步发展,可以使得陕北地区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产业链。

三、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可行性发展路径

(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在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通过实行文化产业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现在很多陕北的民间文化对当代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导致很难立足。应该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扩大陕北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让消费者知道这项文化并能认可。有了市场就能扩大销售额,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学习,为民间文化带来新的创意和投资。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现在,陕北的民间艺术文化竞争力还是有些许不足,这个时候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增强其竞争力,刺激那些爱好者可以凭借一腔热情创新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因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和消费者,这可以促进陕北民间艺术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陕北民俗文化的生命力。1.着力打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在开拓市场上,首先可以挖掘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价值,推动陕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可通过红色旅游大力宣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生态文化品牌,让民间艺术融入当代民众生活。2.发挥政府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一要吸引资本前来投资,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吸引旅游企业来此投资,为陕北文化产业打下物质基础。二要培育人才,在文化产业下,尽可能用政策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民间艺术。三要发掘知名的能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陕北优秀艺术家,因为产业的运作需要名气,即一个响亮的知名品牌。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培养或聘请优秀艺术家,借助人家的名气做宣传;同时,艺术家可以培育新人,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繁荣。

四、结语

总的来说,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是促进陕北民间艺术发展的一大动力。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制造业等,但文化产业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过度扩张,更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从而形成庸俗化,使民间艺术丧失个性。要走符合民间艺术规律的产业化道路,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实现陕北民间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发展。

作者:袁思雨 吕青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