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着力落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提供的条件支持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角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在中华历史文明的河流中不断积淀下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文化精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学校教育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种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条件参差不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一定难度,教师亟须探寻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以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大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人才。

一、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自身特点

就气质类型而言。大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倾向多血质或胆汁质,寻常表现为活泼率直、精力旺盛、适应环境能力强和兴趣广泛,他们在参加一些自己认为“没有用”的活动时,表现却较为散漫。体育专业大学生有着提高文化水平,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意识,但并未践行。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定力不足,学习的方法不够科学,学习的能力有待提升。大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虽然有一定文化知识积累,但对知识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长期的体育训练让一部分学生产生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的观念。

(二)高校提供的条件支持力度不够强

高校活动组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活动方面,各高校组织的活动或容量不够,或未形成关联,或形式大于内容。在课程方面,目前大多数思政课及其他通识课没有很好地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体育与思政之间的融合是体育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难点。在教师素养方面,有的教师传承文化和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欠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些高校的体育学院,在树立文化意识、营造文化氛围、充实精神内涵方面仍有所欠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自觉淬炼品格、传承文化,做新时代体育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就要志存高远,学好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将学识本领运用于体育产业和教育事业,助力全民健身和人民健康的融合,助力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要学习并践行中国运动健儿在竞赛中,尤其是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创新突破等体育精神;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就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始终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未来之发展保持高度自信,为体育涂上鲜明的中国底色。总之,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淬炼品格,传承文化,努力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体育人。

(二)发挥学校主导性

提供优良条件支持,掌握好思政教育主阵地学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其应当基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优良的条件,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推进思政教育工作。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抵制消极文化的渗透高校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专业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的现状。教师要创新方式方法,精选与体育专业有联系的内容,带领学生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探索,加强管理育人,为学生继续补足精神之钙。教师要教育学生立志高远,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就业规划和生活规划,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体育生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具备精神上的“钢筋铁骨”。

2.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专业特色活动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其实践体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丰富活动的形式,将各类讲座论坛、读书分享、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兴趣。高校要借助易班、团总支等平台精心策划,并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又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的精彩活动。武术类比赛不仅限于比拼体能技巧,还可以比拼对武术历史缘起、文化内涵的一些认知程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做田野调查,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3.把准课程主线。着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首先,高校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或选修课,精编教材,并为课程配备优良的师资,切实保障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感悟、体验与探究,体育专业大学生能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大讲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跟随思政课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奥秘,强化“四个自信”的教育。最后,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掘体育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运动生理学等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中医文化有着一定渊源和联系,教师可以从中医文化角度出发,挑选一些体育专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讲解。再如,体育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体育历史传承中国体育精神,以史为鉴,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筑牢根基。

4.提升教师素养。保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从传播学角度看,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角色。教师的信仰信念、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精神状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怀有培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的理想,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学生。教师也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前了解学情,充分备课,合理组织教学环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让学生乐意学、主动学。

5.以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体育学院要打造富有自身专业特点的文化阵地。一是要充分利用体育馆、田径场、健美操室和搏击馆等专门的教学场地,学校可在这些场地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展板和人物画像,以醒目的方式展示文化经典、名人名言、传统民俗故事;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文章和相关影视作品;三是要精心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和思政教育三大元素,打造特色建筑雕塑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图书室;四是为体育运动活动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选取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背景音乐。这些做法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产生体育运动兴趣,沉浸于体育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联系,两者的教育方向一致,教育对象一致,大中小学各阶段目标有一定共通性。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学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启蒙和认知教育,提升学生对汉字、古诗词、孝道故事、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的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在中学阶段,学校不仅要传授红色文化、经典著作和仁人志士的精神,还要有目的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渊源和内涵。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学校要有选择地强化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激发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在大学阶段,高校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提升其运动竞技能力;挖掘体育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参加挑战杯等竞赛,锻炼大学生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指导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其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大中小学各阶段理念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上要有连贯性,实现良好衔接,加强大中小学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常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1):102-105.

[2]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1):46-51.

[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02(1).

作者:周蕾 罗晶波 王洪标 罗长新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