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

摘要 :想象力是在脑海中描绘图像、创设情境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丰富的想象力是激发学习斗志、增强自主探究意识的动力源泉,特别在语文古诗教学课堂,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深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想象力这种人类所特有的“智能”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思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结合古诗中的文字、内容、意境等要素,想象出一个能够体现古诗形象美、寓意美、意境美的虚拟情境,并在情境中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 想象力 思想感情

古诗以其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韵律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古诗中或喜或悲或激昂或忧郁的思想感情,给古诗这种文学体裁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将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发扬光大,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领略和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提炼关键字词,创设唯美情境

古诗这种文学体裁虽然短小精悍。文字框架简洁,但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凝结了诗人的智慧结晶,甚至有的诗人为了创作一首完整的古诗,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送无可上人》这首诗,其中两句是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在《题诗后》中写道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说贾岛在构思这两句诗时,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现在吟诵起来便眼泪长流,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贾岛在作诗过程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因此,在古诗教学课堂,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首古诗中的关键字词与每一个句子,并将其中能够体现全诗主旨思想的字词句提炼出来,然后围绕这些基本要素,通过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设一个符合古诗意境的情境。当这种情境出现在脑海中以后,学生可以对古诗所表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以宋朝诗人范成大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为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男耕女织”的忙碌场景。通过这首诗,诗人想清晰地再现初夏时节农村紧张忙碌的劳动气氛,并从一个侧面衬托出当时农民困苦的生活状态。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这种真情实感,学生首先可以确定与农村忙碌的劳动场面相关的关键字词。比如,第一句中的“耘田、绩麻”,第二句中的“各当家”,都能够反映出当时农民从早忙到晚的场景。白天去田地里除草,夜晚回到家还要继续搓麻线,并且村庄里的每一个人都担任着一份工作,每个人都没有空闲的时间。学生确定这些关键字词后,可以将当时农民劳作的场景想象出来,然后通过对场景中每一处细节的分析,提炼出全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应当包含庄稼地、流着汗水在田地里除草的农民、斗大的太阳、满天繁星的夜晚、农家小院、搓麻线的场景等要素,当这些要素合为一体后,一幅紧张忙碌的农忙场景立刻浮现在眼前,学生内心受到深深触动,进而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农民困苦的生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古诗真情实感的解读方式与诗人的创作初衷也相得益彰。围绕古诗的关键字词展开想象,能够创设出一个符合古诗意境的虚拟情境,当这种情境在脑海中生成以后,学生能够快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与诗人笔下所表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不谋而合。在鉴赏和学习古诗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每一个关键字词上面,并对这些字词在整首诗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予以分析和确定,如承接作用、过渡作用、转折作用等。然后根据这些字词所描绘出来的真实人物、真实动物、真实景物构思一幅虚拟化的古诗情境,当学生想象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时,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能够在这幅场景中得到真实再现。因此,学生通过发挥个人想象力,能够将抽象化的文字转化为具象化情境,这不仅可以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二、借助教学工具,想象古诗意境

古诗这种受到小学生普遍喜爱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较大比重,尤其在新课改政策施行以后,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编入语文教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小学生接触古诗、学习古诗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但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随着古诗篇目增多,理解难度增大,学生对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炼也越加吃力,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的助学、导学与促学作用,结合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抒发的情感,为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古诗意境的视频画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视频画面的观察与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意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诗虽然为故友惜别之作,诗人却写得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进而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离别场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件中,孟浩然频频向李白挥手,当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渐行渐远时,李白也举目眺望已经远去的小舟和故友,慢慢地,小舟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水面只看见一道道荡起的波纹,向着远方天边的尽头荡去。学生在欣赏这幅唯美的离别画面时,脑海中能够立刻出现浩渺的水波、无垠的水面、初春的繁花、繁华的扬州等场景,明明是带有伤感的离别,而此刻,在这些场景的衬托之下,反而变得更加豁然开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这种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他可以将悲情的画面变得诗意融融,他可以将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转变成为一缕轻风、一轮红日、一丝暖流,进而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之中。比如,在视频画面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构成这首古诗的一些重要元素,这些元素涉及李白与孟浩然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涉及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长江水,涉及两人在分别以后的隔空对话,当学生的脑海中融合了这些关键要素以后,全诗的主旨思想以及诗人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也全部展现出来。这种构建想象情境的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视频画面的刺激与引领下,学生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古诗所描绘的真实情境,然后借助这些情境,能够逐一对每一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此确定想象的画面与古诗的意境是否匹配。学生肯定自己的判断以后,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意识,尤其在发挥想象力时,学生主动探究古诗思想感情与唯美意境的心情将更加迫切。

三、走入古诗意境,想象诗人情怀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古诗。主要是因为精练的文字中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或者隐含深奥的育人哲理。尤其在诗人创作古诗过程中,古诗的内容、意境、情感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或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必然联系。比如,诗人处在一个繁华盛世,所创作的多为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或者憧憬美好未来的诗篇,如果诗人处在一个没落时期,所创作的多为带有伤感色彩或者嘲讽色彩的诗篇。同时,诗人的心情与诗篇内容也休戚相关,如果心情愉悦,创作的诗篇多以优美的辞藻为主。因此,在古诗教学课堂,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融入古诗所展现的真实意境中,然后根据意境诠释出来的情感,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深入解读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洲》为例,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可以从古诗的意境中提炼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比如,第三句中的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转化成一个鲜明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却仍然没有踏上故乡的热土,这在“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中得到切实体现。学生通过对这两句诗所展现出来的深远意境的想象,能够快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将清晰地流露出来。为了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将王安石所处的历史背景分享给学生。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宰相,这时,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但是受到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多次被迫辞官。而这首诗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时创作的。学生掌握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大脑思维能够快速跳跃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另一份情感上面,即重返政治舞台、迫切推行新政的真实心理,而这种愿望也仅仅是一种憧憬、一种想象,王安石变法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可见,每一首古诗都诠释出不同的意境,其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诗人喜欢借景抒情,有的诗人喜欢借物抒情,而有的诗人则喜欢针砭时弊、直抒胸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诗人的真实情感,然后通过对诗人创作心情与创作背景的解读,对全诗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外,每一位学生的判断力、分析力都不同,有的学生在想象诗人的创作情怀时,由于在分析和判断古诗意境时出现偏差,得出了与他人截然不同的结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利用一些简单的语言给学生一些提示,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少走弯路。想象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产生一些新颖的想法与独到的见解。在挖掘和体会古诗思想感情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更多发展与提升的机会,进而在深切感受诗人真实情怀的同时,进一步坚定继承和发扬古诗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

参考文献

[1] 柯金黎 . 古诗教学中析形拓意促形象感知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14) :8-9.

[2] 王贤露 .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读”[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34(05) :20-23.

[3] 韦健 . 对比性赏读引领古诗教学走向深度学习 [J].教学与管理, 2019(23) :43-44.

作者:宋华 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