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形成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是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阶段,是步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阶梯。树立良好的思政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即德育为先。从古至今武术的文明传承,得到了儒家文化、侠文化等诸多优秀文化的感染,武德武礼、尚武习武曾掀起了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潮。思政育人是在各学科、各领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促进健全人格的一种育人途径,起到育人、树人的教育作用。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潜在的思想政治方向指引。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1]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现着特有的思政含义。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的立德树人特点,以促进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目标的实现。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一)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武术给人以侠义气概、大义凛然,尚武习武是一辈人的爱国情怀。武术的传习注重礼仪礼节、动作要求体现“精气神”,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志磨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价值引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可见武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武术课程中对于武德武礼、武术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武术课程对于学生德育的要求,是武术文化本身对于武德的传习要求,通过武术课程促进学生运用武德武礼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培育,[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高校武术课程育人作用与思政育人目标殊途同归。
(二)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太极、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急徐变化、内外兼修使人神往。因武术项目门派繁多、拳种各具特色,经过历史的沉淀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如今坚实的文化内涵。动作的一招一式演练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也是备受感染和鼓舞。武术文化的传承早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历史责任。武术课堂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园地。通过武术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武术认知,磨砺意志品质,形成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三)技能练习促进德才兼备
高校武术课程中存在潜在的思政育人功能,在课堂技能传习中,武术课程以套路练习为主。反复练习单个具有攻防含义串联创编而成的成套动作。高校武术课程融入攻防含义动作讲解让学生边练边实践,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动作技能的掌握,也起到意志品质的磨砺和精神品质的提高。武术课程使学生得到技能的提高和品德的双重获得,既有强健的外在,又有沉稳谦虚的内在,是通过武术课程赋予的特有品质。武术套路习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育人方式。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作为民族文化之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应在捍卫民族文化安全的严峻形势下起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当前历史形势的需要,也是延续中国武术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方式。[3]武术作为一种精神的引领,武术课程的文化传承势在必行。思政育人理念在各学科的不断渗透,高校武术课程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结合高校武术课程目前发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路径◎赵 丹 马元琪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溯源,拳种流派繁多,汲取了诸多优秀文化的养分,是一个大的多元文化综合体。高校武术课程具有潜在的思政育人作用,项目本身就渗透着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应把握思政方向,探求引领学生精神意志、思想观念等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得到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双重提升。展的实然状态,探索我国高校武术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力求引发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新思考。目前高校武术课程包涵思政育人的作用,课堂教学中体现很多思政育人的元素,但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然预期的效果不够显现。在新时代新理念的不断提出,武术课程思政育人不能快速转变顺应时代的育人要求、学生的特点育人方法,存在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容易忽略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是灌输和教化。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依然较为片面,只是存在于表面应试。因而要把握好学生武术课程的思政方向使其逐渐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探索高校武术。
思政育人实然状态是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完善
重技术、轻德育高校武术课程作为武术文化的校园传承基地,也同样肩负着历史使命。近年来针对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武术教育界也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到“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的转变,再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等教学的要求。[4]看到了武术课程的教育也在逐渐体现思政育人的要求,在不断探寻着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武术拳种繁多,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难能统一,目前也无法统一,长期以来对于武术课程的认知和定位使得武术课程.教学还处在一个重技术,轻德育的教育阶段。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当前除武术特色课程学校,一般武术课程内容多以初三路、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为主,内容较为陈旧。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套路演练跟做、学生反复练习为主。使学生形成了武术动作长、难、不好练的思维定式。因此在武术课程中教学内容、方法还不够完善,思政育人的特点还没有展现出来。
(二)武术文化传承缺失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甚至有学者认为“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将武术看做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体育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6]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首当其冲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然而当前武术课程重内容、轻文化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只会简单套路,武术理论课安排少之又少,学生对于中华武术的理解只存在于表面。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展示了仅有的冰山一角。文化是武术传承的核动力,缺失文化传承的武术就像折翼的翅膀。
(三)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热情是促进武术课程教学良性发展重要因素。套路化动作学习,单一的练习方式使得武术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武术课程中对练、武术攻防在高校武术课程中所占比例鲜少,武术项目技击性为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凸显。学生对武术课程兴趣的缺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方面:主观能动性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武术热情不足等;教师方面:武术教师数量、教师演练水平、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素养等因素造成学生练习武术兴趣的减弱。
(四)套路演练动作繁多,技能形成较难
西方竞技体育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常见于高校体育选课中,也是学生热衷、选课较高的体育项目。而武术课程逐渐趋于边缘化。早在十六年前,戴国斌就指出,武术当代发展的最大问题,可能并非来自内部的各种矛盾,而是武术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体育所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适,[7]如果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的体育课堂上不能成为主角,而是一个体育课程的附属和学生选课的避雷区,那么武术课程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传统武术套路练习,高难美的竞技武术动作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习得。除了武术专业院校外,大多数学校更是连武术场地都没有,一般高校学生课下也不再愿意练习武术。是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还是传统武术项目自身的发展存在了偏颇。高校武术课程要在体育项目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挖掘技击性等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武术所体现的尚武精神不能随着时代磨灭和消失,应该得到传承。思政育人在高校武术课程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武术“文化自信”的使命感,依托高校发展传统体育,将传统体育回归课堂,应是各高校武术课程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政育人视域下武术课程的应然路径
(一)创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途径,改善武术课程观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需要创新育人途径,挖掘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改善“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注重思政育人在课程教学中重要性。深挖武德文化,在《左传》一书中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8]古人赋予武术的德育标准,如今与思政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强化武德教育势在必行。武德教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武术课程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加强武德教育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贯穿每一堂课,潜移默化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和教师逐步改善武术课程观。高校武术课程应回归武术的本真,根植于武术文化,让思政育人生根开花。学校需寻找多种途径,定期开展武术文化展览节、武术文化宣传演讲比赛、武术文化表演活动、武术爱国电影观看等,振奋学生习武热情,增强武术文化认同感。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设计,丰富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程学习的核心,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整编教学计划和大纲。从思政育人方向出发。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类别、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武术课程教学设计安排。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需要借助于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以乐于接受、且拥有必要的自主性和选择性。[9]例如:民族地区以民族特色武术文化为课程设计传播导向,以民族特色拳种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结合当地文化了解武术课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武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成套动作,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动作所表达的攻防技击含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从单一传授转变为相互探讨启发,实现学生课堂思考,积极学习。
(三)提升教师个人素养,言传身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教育是一个学习传授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10]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文化知识与体育素养,影响学生的精神意志。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武术是一门“术”课,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是武术教师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武术课程教学中武术教师需坚定思想政治方向,及时充电,注重提升个人武术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健全课程鼓励机制,弹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手段,也是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一个刻板的奖惩工具。在一定条件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教法、态度具有一定的反馈和导向激励作用,[11]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武术课程的考核是学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牵动全局的关键性作用。思政育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项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那就需要我们不断健全考核机制,将思政分数融入到考核中,潜在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渐加强自我品行的端正和意识的增强。弹性考核,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武德武礼等思政元素的考核点,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罗列武术课程所特有的思政元素,形成一种行为规范,例如,日常武术抱拳礼、上课行为规范;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再由教师进行总评。健全武术课程考核机制,从观念上转变,增强参与动机,提高学生武术课程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重视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对现有技能为主方式的完善,能够起到潜在的引导作用。
结论
思政育人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武术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思政育人是在各学科、各领域教育过程中起着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育人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思政育人需全方位、全面渗透。
(2)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技能习练促进德才兼备等方面。
(3)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实然出现“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完善;武术文化传承的缺失;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缺乏。武术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在课堂中未能充分挖掘。
(4)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教育过程中还需顺应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创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途径,改善武术课程观;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设计,丰富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个人素养,言传身教;健全课程鼓励机制,弹性考核。
参考文献
[1]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2]赵丹,马文博.“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华武术,2020(10):98-101
[3]蔡仲林,汤立许.“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2):82-85.
[4]吉洪林,李烁.武术教育改革视角下学校武术竞赛路径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3):108-113.
[5]顾萍.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段卉,高明,韩尚洁,毛明春.基于“攻防技击”的武术微课设计与实践反思[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05):79-83.
[7]戴国斌.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4(9):30.
[8]刘卫华,张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以德育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04):65-68.
[9]李敬敬.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6):48-53.
[10]王红.教师人格素养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39.
[11]孙静.我国高校体育公共课考核制度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09):141-142.
作者:赵丹 马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