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各行各业进行了相互的渗透以及融合,彰显出行业发展的最新活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获得了蓬勃性的发展,转变了在传统金融环境背景下运行效率偏低的问题,充分地发挥服务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势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金融机构需要充分地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优化农村金融的结构模式,从而增强农村金融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发展
虽然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的体系太过复杂,在与互联网融合后,难免会存在诸多的矛盾,影响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需要探寻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融合点,解决现实障碍,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全面地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互联网与农村金融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调整供需平衡
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相互融合能够调整农村金融资源中的供需问题,避免出现失衡的情况。在以往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政策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的空白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所有存在资金需求的申请人要符合相关的条件,才能够获得贷款的支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一部分资金具有者排除在外无法满足本身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在政策实施时,无法扩大自身的覆盖范围,从本质上反映了金融资源的供需很难满足完全平衡的要求。供需失衡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在金融市场中失衡为常见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农村和地区资本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导致农村金融发展速度逐渐变缓,并且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量在逐渐的缩小,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积极的迎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解决供需中的失衡问题。例如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和互联网金融相互的融合,各大银行也可以将业务融入到不同的APP中,为人们申请资金提供诸多的便捷,全面的调整现有的业务结构,并且激发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在动力,根据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实需求,调整现有的工作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农村地区中信贷不足的问题,实现传统农村金融模式的成功转型及其发展。
(二)有助于保证信息的对称性
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相互融合还有助于保证信息本身的对称性,在以往的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突出,已经制约了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在市场中各个成员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借款人在信贷借款中更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可以全面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范围等等,但是金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掌握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通过抵押物价值来评估当前的信贷风险程度,会导致一大部分农户无法享受当前的金融服务,也很难享受到当前的金融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农户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小,并且时间较为分散,信息不对称问题越来越严重,无法满足当前金融服务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搭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良好创新,从而多方面的满足用户本身的需求[1]。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对金融产品的要求,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在此过程中需要了解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当前的服务形式,逐渐的打破以往服务中的局限之处,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相互的联联动,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构建完善的大数据库,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农村地区金融的有效创新以及发展。
二、互联网和农村金融融合的不足
(一)监管难度较高在新时期下
互联网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持。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金融需要明确在新时期下改革转型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应对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挑战,逐渐的调整现有的工作模式,从而使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监管难度较高的问题,例如市场参与主体本身具备较强的零散性,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所谓参与者的竞争主体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整个市场发展出现太过混乱的问题,增加了后续监管难度以及风险。互联网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属于新兴的事物,在各项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非常的突出,也会增加后续的监管难度,并且我国互联网金融逐渐朝着速度快和规模大的趋势而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上增加了实际的监管难度。使得整体监管模式很难迎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导致实际矛盾在逐渐的发生,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二)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互联网融入到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时间较短。在此背景下并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依据,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使农村金融发展效果在逐渐的降低。在乡村振兴背景的前提下各个金融产品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的全面发展,为农民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充足的经验,只是依靠国外先进经验的吸取来制定针对性较强金融产品,并且大部分金融机构往往是依托于借贷而制定相关的产品,例如向农民提供诸多的小额贷款。但是有关农业发展的内容少之又少,并且一些产品太过注重数量缺乏对内容的有效创新,没有彰显金融产品的特色化优势,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的融合度不足。另外在理财保险产品设计方面,也并没有考虑当前农业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将创新因素融入到不同的发展环节中,很难充分地发挥互联网在金融体系中的优势,限制了农村金融在新时期下的蓬勃发展。
三、互联网与农村金融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增强风险管理力度
为了使互联网能够和农村金融相互的发展,朝着新的目标而不断的迈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地解决以往互联网和农村金融融合中的问题,逐渐的改革当前的工作方案,从而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我国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效的促进了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农村金融中的两者融合时所存在的问题,所以要适当的融入风险的防范意识,全面提高整体的风险防范能力。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根据以往金融产品落实中所产生的风险,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案和风险评估机制,创新当前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推动互联网金融朝着新的方向不断的迈进[2]。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建立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补充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更加详细的监管模式,并且还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确定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条件以及运营条件等等,使各项活动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出现太过混乱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到监管系统中,规范整体的法律框架,全面的提高互联网进入当前的发展水平。在各项法律制度建立方面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使各项工作能够变得更加清晰,逐渐的提高当前的工作效果。此外,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中,需要将风险意识落实到不同的工作环节,确定好金融业态监管部门的职能以及职能边界,消除监管的盲区,逐渐调整当前的工作方案,从而使整体风险防范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增强。
(二)建立征信体系
在将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相互融合时,也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与之对应的征信体系,做好信用的全面审核,避免出现较严重的风险问题,从而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国以往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借贷行为,通常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上,例如农村金融中的互助会信贷模式,以熟人关系为主要的依托来进行信用体制的实施,但是这一工作模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本身的资金需求,也会导致行业发展太过局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征信体系,逐渐的调整现有的工作方案,从而使信用机制建设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打破以往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局限之处,健全完善的征信机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先进的技术方案融入到整体的发展模式中,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与之对应的征信体系,和其他部门进行相互的联动。在申请人申请贷款时要做好信息的有效核对,并且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做好有效的信用评估,全面的提高整体的工作效果[3]。相关机构需要增加技术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库平台,做好系统的科学维护,避免系统在运行时出现较严重的安全问题而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广泛的搜集有关公民征信的相关信息,补充其中的征信内容,从而为后续信贷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人员,有效的操控好当前大数据平台,根据实际的业务流程提取相关的信息,将征信平台渗透到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环节中,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逐渐的提高整体的工作效果。
(三)丰富金融产品
在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离不开多元化的产品应用模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农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产品模式,从而使整体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当前大多数金融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并且缺乏与之对应的持续发展思路,也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调整现有的工作方案,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首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立涉农保险产品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和农业发展需求进行相互的匹配,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创新效果。另外还要根据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品种,将创新因素落实到不同的建设环节中,提高产品本身的针对性,满足人群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逐渐地提高整体的工作效果。其次,还需要将保险和信贷进行相互的融合,充分的发挥农村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使农村金融能够焕发新的活力,提升整体的发展水平。
(四)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进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科学监管,防范各种问题的发生,全面的增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相关部门需要设定更加科学的监管制度,同时还需要实现跨市场和跨产品的监管,避免出现任何的漏洞和监管空白,明确各项监管职责,落实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思路,从而使互联网金融监管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时如果出现异常因素要和各个部门进行共同的配合和交流,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和监管措施,并且修补在规章制度中的空白制度,全面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效果。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创建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治环境,尤其是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做好互联网金融品牌和软件的有效监管,加强对违规交易行为的有效监督,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惩罚,以此来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其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机制,适当的提高准入门槛,同时还需要和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加快信息共享的速度,建立完善而合理的监管体系,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加强互联网建设力度,减少不必要损失的浪费,同时还需要注重各种权益的有效维护,做好互联网科学信息的有效披露,减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我国相关部门也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加快法律法规的出台速度,同时还需要科学界定好不同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指标,尤其是要优化行业准入和业务规范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标准,从而使行业发展能够具备较强的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增强管理效果,在信息管理时需要进行科学的披露,并且还需要强化约束机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所涉及到的管理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风险的科学管理,并且还需要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密,做到交叉性的监管,减少各种问题的发生几率,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之后再配合着完整的统一信息平台,做好更加科学的前置性监管,减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五)重视技术的研发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正确支持,因此在实际管理时需要注重技术的科学研发,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要在网上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新技术的科学研发强化风险防范的力度,并且转变以往的工作认知,从而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效率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在实施工作中需要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到现代化金融体系的规划中,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注重互联网金融体系之间的协调度,从而使互联网金融监测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数字证书为主要技术前提,将此作为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重要保障,防范在其中的各项不法行为,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搭建安全电子商务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使教育信息能够具备较强的安全性,迅速的保护其中数据库的安全系数,防范黑客进入其中出现网络信息被盗取的问题,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从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完善当前的监管体系,从而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减少突发问题的发生几率,增强整体的管理效果。
(六)内部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结合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内部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结合,加强对各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从根本上减少前期成本投入,并且还可以降低风险问题发生几率,全面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检查机制,使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有较强自律意识,有效的约束好自身的工作行为,从而使互联网金融能够朝着心的方向而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增强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本身的他律性,通过完善的工作原则,突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公开性,从而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的监管任务加强对安全监管的工作重视程度,并且将监管职责进行细致性的调整,达到良好的制约作用,使各项工作能够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在进行日常监管过程中,需要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范围,提高监管工作本身的针对性,同时还需要修补在制度实施中所存在的空白之处,更加贴合于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现状。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打破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的局限之处,考虑人们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建立不同层次金融产品,并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当前征信体制,防范在后续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搭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提高互联网金融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9(28):54-55.
[2]张民.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9(18):25-26.
[3]李昱然.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控制思考[J].现代营销,2019(9):170-171.
作者:晏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