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高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笔者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探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一、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
生形成知识体系奥苏贝尔指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将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所学材料的含义而仅对其死记硬背,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理解所学材料的含义并进行学习。笔者认为,通过归纳、概括、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在教学“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时,教师可围绕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设计思维导图。结构多样性包括从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再到肽链盘曲和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包括结构蛋白,其具有催化、运输、信息传递和免疫作用等。这样设计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二、通过模型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模型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模型可以抓住原型的本质特性,对原型进行抽象。如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中,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表达,即“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丝分裂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自制一个扭扭棒,细长状态代表染色质,把扭扭棒缠绕成螺旋状以后变成粗状形态,代表染色体。这样一个模型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化晦涩的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的事物。
三、通过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应用也无从谈起,与新高考的要求相悖。因此,教师应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细胞的多样性和同一性”这节课中,学生总结原核细胞的共同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此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有的说都有,因为书上画得很清楚;有的说不一定,也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原核细胞。随后,教师展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总结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它们属于很特别的原核细胞”。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核细胞,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本质的思维。综上所述,新高考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模型建构或者批判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从而适应新高考、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袁甲甲 单位: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