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

摘要:汉字是中国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蕴含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其发展与传播也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将汉字的源流与演进、背后的故事及其博大精深的价值,以可视化、轻量化的方式传播给更加广泛的群体。该微纪录片通过对“中”“册”等25个汉字故事的讲述及动画呈现,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关键词:《“字”从遇见你》;汉字;可视化传播;微纪录片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而文字则是人类沟通的书面表达工具。汉字是中国语言的文字记录,即汉语的书写符号,包含语音、语义、语法等多种特征,其发展与传播离不开语言生态的变化。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电子产品交流的频率远远大于使用书信等书面形式交流的频率,使得“提笔忘字”的现象常常出现,汉字的书写方式与文化意涵逐渐被忽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该微纪录片将动画模拟、情景再现等表现手法融合,以每集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将一个汉字的源流与演进以及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丰富有趣的历史讲解与活灵活现的场景再现相结合,让平日里看不懂的古籍文字活了起来,使更多人逐渐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一、一字一集,挖掘汉字源流与背后故事

汉字具有浓厚的文化趣味、深厚的情景智慧以及可爱的具象思维。许多汉字在被创造之初都是按照该字所对应的具体物品的样貌加以描摹的,因此,在造字方法上,古代先民的具象思维就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不同的汉字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这与其本源所处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有较大关系,因此,在追溯一个汉字的源头时,往往也能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先民信息。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以一字一集、一集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共讲述了25个汉字,不仅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字义等,还将其与现代观念或重大事件相联系,从而加深观众的理解,让观众感受汉字之美。

(一)造字法:古代先民的具象思维

造字的祖先具有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他们最初用绘画的方式,对身边的景物、事件进行描摹和概括,从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汉字是具有浓厚文化趣味、凝聚先人智慧以及具象思维的文字,这种象形文字与英语世界使用字母组合来表达意义的文字有着巨大的区别。在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中,出现了许多甲骨文字形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除了众所周知的动物类文字,如“犬”“马”等,“册”“卜”等字也具有极其明显的象形特征。在介绍“卜”字的篇章中提及,“卜”字极有可能来自商人用于占卜的甲骨被烧热后所产生的裂纹。甲骨文“卜”字,不仅在字形上与裂纹的形状难以区分,甚至有时在识读甲骨文时,有些骨片上的“卜”字会被当作是裂纹而被忽视,而且该字的读音也像甲骨被烧裂时所发出的“噗噗”声。而“册”字的甲骨文字形则更加还原了它原本的模样,即把木片或竹片用绳子系在一起,阅读时平摊在桌面上,收藏放置时则将其卷起,如今我们所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万卷书”便是由此而来。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没有任何一个商朝的书简能够留存,但是表示其形态的文字沿用至今,如今的“册”字也与其本源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二)文化密码:汉字中的先民信息

先人在创造汉字时都将具体的实物或场景作为造字的蓝本,而这些情境又可以分为生活场景、生产场景、祭祀场景、政治场景、教育场景等。因此,在对一个汉字追根溯源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该字产生于哪种场景,用于何处,有何用途,这些信息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介绍“鼎”“卜”“中”等汉字的源流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蕴藏了许多信息。譬如,“鼎”字不仅透露着古代中国浓厚的祭祀文化色彩,而且在过去一直是权力的象征,被视为立国的重器,直至今天,也仍然有“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说法。而“卜”字的字源含义则透露出中国先民占卜的习惯。占卜在殷商时期尤为常见,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日常最重要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以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为例叶元琪摘要:汉字是中国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蕴含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的三件事就是吃饭、睡觉、算命,他们将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寄托在占卜上,以期上天能给他们信息去应对处理。与此同时,该纪录片提到“中”字与政治场景,尤其是战争场景息息相关。因为“中”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随风飘扬的旗帜极为相像,而旗帜自古就具有军事意义,掌握在王者手中作为指挥之用,所以“中”是权力的表象、权威的中心。不仅如此,“中”在地理位置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商朝人将其领地看作是被四周方国围绕的世界中心,这也构建了华夏人对世界的最早看法。这些汉字的源头蕴藏着古代中国的先民信息,通过追溯汉字源头的故事,可以加深人们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俗的理解。

二、博古通今,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的背后不仅有先人超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也蕴含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智慧与哲学,这些就蕴藏在他们创造的每一个汉字当中,今天的我们也无一例外地被这些观念和处世哲学影响。虽然时代与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先人的智慧留存至今,对今日之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譬如,古代对天象的探索与今日对宇宙的探索、古今相似的财富观等,无不体现着先人超凡的想象力,以及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通过对“天”“舟”“中”等字的讲述,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

(一)汉字中的宇宙观

汉字自具象的情景脱胎而来,孕育了中国先民对时空乃至对宇宙的看法。“天”字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个小人顶着硕大的脑袋,这是古代中国先民对苍穹最初的印象,而这一形象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宇航员身着太空服在太空的样子。周代以后,“天”几乎和神灵画上了等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获得来自天的指导。《“字”从遇见你》还将“天”字与飞天图相联系,起初飞天的是一群头圆脑大的男性,他们不仅头大,而且头部被笼罩在更巨大的圆形之中,这恰好与“天”的甲骨文字形相对应。无论是古人发问的“天上有人吗”,还是现代人的感叹语“我的天哪”,都在诠释着造字者的宇宙观:老天爷,即人类头顶上那一片无垠的空间,至高无上,统御着人间的一切。自古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对天的探索。无论是古代中国先民通过建造大型石柱观察太阳方位以确认节气,还是现代中国的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飞船,都体现出人类始终在探寻那一片未知的空间。“舟”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船只,更像是竹筏。但今日的“舟”不仅指船只,有时更指代人类探索宇宙的交通工具,即“神舟”,相同的是该字的字义不变,仍有运输、交通之意,不同的是所航行的地方,这次航行的是遥远的太空。

(二)汉字中的人生哲学

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不仅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还蕴含了古代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观念。长存于汉字世界原点的“中”字最初代表战争时飘扬在上空的旗帜,是权力的象征,后来代表天下的中心,取“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意。把“中”与“国”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这也是“中国”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上升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与追求,借“中庸”阐述了中国人自己的取舍与坚持,即不偏不倚,刚刚好,这一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代中国先民的财富观在“福”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古代,“福”与“酒”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福”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先民用来酿酒的尖底瓶的形状相似,因为在农耕文明初期,人们有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就象征着生活幸福。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汉字的演进,今天的“福”字中早已看不到与“酒”的关联,但是这一文化传统仍然保存了下来。如今,每逢佳节亲友相聚,酒从来都不缺席。汉字虽在不断进化,但是其中蕴藏的人生观念、哲学道理却已延绵千年,影响着数代中国人。汉字的世界并非一成不变,只有重要的文字,才能千古流传。《“字”从遇见你》以博古通今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中国汉字的演进历史,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价值。②

三、《“字”从遇见你》的可视化传播启示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播出后掀起收视热潮,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仅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该微纪录片累计观众规模就超过4885万人。截至2022年5月17日,与该微纪录片相关的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近4亿,讨论量破12万。《“字”从遇见你》的火爆与其制作方式、技术运用、叙事语态等密不可分,这也为我国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启示。

(一)借年轻化表达,拥抱新时代受众

近年来,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例子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纪录片都严格遵守客观、真实的特点,在表现方式上有些保守,从而导致在年轻群体中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为了讲好汉字背后的故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汉字、了解中华文化,《“字”从遇见你》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颇具网感的年轻化表达以及丰富的融媒体传播渠道传播汉字的魅力。在呈现方式上,该微纪录片将实景拍摄、动画设计和CG技术等相结合,综合情景再现、动画模拟等表达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解读汉字的源流与演变,一改科普类纪录片的枯燥乏味。譬如,在介绍“走”字的篇章中,着重运用了动画技术,使古板的甲骨文动了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的姿态,同时结合夸父逐日的故事解释古代“走”字的含义与今日意义的区别,让观众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对“走”字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叙事语态方面,该微纪录片以有趣为特点,用日常化、个性化、颇具网感的解说词向观众诠释汉字背后的故事。该微纪录片开头的“哎哟,那个字儿怎么写来着?”与结尾的“今天,你写字了吗?”相呼应,给观众以日常朋友问候的沉浸与亲切之感。在介绍“鼎”字的篇章中,将“鼎”的甲骨文字形比作“中国的Kitty猫”,将殷墟卜辞介绍为“算卦笔记”,这种具有网感、年轻化的叙事语态,正迎合了年轻群体的喜好与审美。

(二)以小见大,拓展叙事维度

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较容易落入“就事论事”的陷阱,尤其是微纪录片,由于时长限制,内容往往得不到延伸,更容易给观众“就事论事”之感。但是,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有所不同,其不仅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与流变,以故事化的方式挖掘其中的文化密码,还在叙事维度上突破了“就事论事”的局限,讲述视野不仅聚焦于一个汉字的演变,更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广泛涉猎社会风俗、时代背景等信息,使该片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该微纪录片以单个汉字为切口,将自夏商西周到现代社会的历史串联起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历史文化一一上演,敦煌莫高窟、河南嵩山等历史文化圣地“轮番登场”,在给观众介绍汉字背后故事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与文字相关的内涵之丰富、知识点之密集。譬如,在讲述“鼎”字的篇章中,以“鼎”为核心串起了各个历史时代王权的象征。大禹平定四方后,将九州各自进献的青铜铸成九口大鼎,从此以后九鼎就成了天命的象征,是王权的代名词。商朝大盂鼎记载了周康王与一位名叫盂的贵族的对话。三国时期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该纪录片对文字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以创新的思维让整体叙述循序渐进,而文字自身的演变则被放在每集影片的最后,待观众看完故事、听完讲解后,文字的演进便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观众的脑中、心中。

(三)利用碎片化特点,加快中华文化传播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的阅读时间、观看时间愈发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速,人们日渐习惯并喜爱这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的信息、视频等。为了迎合当下短视频的发展热潮与受众的观看习惯和偏好,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也采用了短、平、快的方式,以一集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向观众快速讲述一个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并没有因为视频时长短而缩减内容,相反,其不仅介绍汉字背后的故事,还旁征博引,向观众介绍与其有关的其他知识。譬如,在介绍“笔”字的篇章中,不仅介绍了该字的演变,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的制作过程、中国书法的力学原理以及古代书画的意境等。在介绍“鼎”字的篇章中,不仅介绍了“鼎”字的流变与其代表的含义,还介绍了大盂鼎这一文物,扩大了观众的知识面。在介绍“中”字的篇章中,将旗帜、中岳嵩山、“中国”以及我国河南方言“中不中”相联系,将“中”字的含义不断扩展,不仅让观众了解该字在多方面的意义,也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由此可见,千百年来有些汉字能够传承至今的原因并非只有其本身,还有其背后展现的生活哲学、体现的风俗习惯和蕴含的文化,更有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如今,人们依然使用着汉字,它们是沟通交流的需要,是记录时代的重要工具。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们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大力弘扬和主动传承,这才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当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着故事很丰富但传播有遗憾的局面,只有国人先透彻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将中华文化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播出去,实现故事很丰富、传播效果也理想的目标,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减少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四、结语

汉字不仅凝聚着中国先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观察、思考、归纳、推理以及猜想,而且融入了他们对世态人情、宇宙万物及未来世界的浪漫情怀与瑰丽想象。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迎合受众的观看习惯与偏好,使用风趣幽默的旁白解说,将25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带给观众,不仅是对“新纪录电影”理念彻底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有利于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了解汉字与中华文化的魅力。6).

参考文献:

1.罗大珍.用魅力汉字传播中国声音———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J].出版广角,2017(11):90-92.

2.李运富,何余华.简论跨文化汉字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0-68.

作者:叶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