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意象鉴赏的教学方法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意境与意象鉴赏的教学方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意境与意象鉴赏的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在《大学语文》《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等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应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象进行剖析。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教学中对意境与意象进行鉴赏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意境与意象进行鉴赏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意象之美的目的,提高大学生文学修养的目标。

关键词:文学作品;意境;意象;鉴赏;教学方法

一、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对意境与意象进行鉴赏的教学方法

(一)鉴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二者的差异意象虽然是中国古典文论针对言、象、意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概念,但是意象作为独立而成熟的文学理论范畴与文学艺术进行更为广泛而密切的联手,则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促成的,也就是说现代意义的意象是西方现代成熟的一个文学理论范畴。基于此,意境与意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异。从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来说,意境满足的是抒发感情、慰藉心灵的需要,意象满足的是人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需要;从作品所凝聚的形象核心来看,意境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意象则侧重于哲理的暗示;从审美接受环节而言,意境的接受主要依赖于主体的细读与品悟,而意象的接受则主要依赖于主体不断深入的思索与求解。在此基础上意境与意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外在表征。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举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第7则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与“弄”,就是词中由实境枝头红杏、云中之月及月下之花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想象中将物拟人化,将红杏和月写得如人般活泼俏皮、使物有了人的生气,是虚境,而王国维认为词作之所以境界出全在于“闹”“弄”二字这样的想象中虚化的审美表达。《人间词话》第2则中提出“造境”与“写境”,其中的“造境”,就是强调在写实的基础上要有虚构,有想象,有言外之意。可见,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且要求在虚实相生的基础上追求韵味无穷的审美表达。教学中,教师可举中华民族龙这一意象,就不能单纯地将其视为一种神兽,它有广泛的多重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传人):也是封建皇帝的象征(龙袍),既象征着某种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人(卧龙先生、望子成龙、卧虎藏龙),同时还是权利、尊荣的象征。

(二)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定位

教材内容和教材内容组织遵循的原则,教学中适时地引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来说,我们的教材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儿是中华经典。这部分选取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典籍中的代表性篇目,给学生普及一下基本的国学常识。儒道互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古圣先贤,孔孟老庄,唐诗宋词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磨难,靠的是我们灿烂的文化,靠的是这种精神血脉的滋养。宋代诗人陈亮有一首《水调歌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国土,那是尧舜禹那些古圣先贤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总会有几个硬骨头,不像一帮俯首称臣。这是一代代激励着我们的精神血脉,传承他们,发扬他们,那是我们的文化责任。所以我们的大学语文从国学经典开始,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去体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之美。第二个板块儿是文学赏读。这部分包括中国古典诗文和中外现代诗文两个部分。总体上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分类习惯来组织内容。中国古典诗文按照中国文学传统分成六章内容,他们是唐诗宋词、戏曲、古典小说和古典散文等。现代散文包括现代诗歌、中外散文、中外小说、中外戏剧等六章内容。这个板块儿我们要学习中外文学经典,同时进行文学写作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文学赏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之美,让学生也拿起笔来,一起来写,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意境与意象之美。以上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与学生们的学习也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个原则是语文兼顾。我们既重视文学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也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兼顾的原则下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同学们也要从语文兼顾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在感受作品中体现出的意境与意象之美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从语法到修辞,从文学到文化,从知识到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二个原则是知能并重。学习大学语文要会背,还要会说、会写。当然会读、会说、会写,不是大学语文的全部,还要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品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境与意象之美,让学生真正学好了大学语文,活的更有涵养,更有味道。

第三个原则是点面结合。语言案例的解读,文学名篇的赏析,是教材的点。同时还有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概述。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处。同时,要注意到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差异,内容安排上注意梯度性展开。开始是文学语言常识,进而是个案的解析,后面是略带专业性的拓展阅读。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让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收获,让基础好的同学有提高,让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同学有兴趣。基于此原则,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意象,品味这些意境与意象的美,从而使学生明确中国古典美学所提炼的文学的典范形态意境,领悟其中所凝聚的情和理。就价值追求方面而言,意境满足的是抒发感情、慰藉心灵的需要,意象满足的是人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需要。

第四个原则是大语文的理念。大学语文同时承担了弘扬母语文化的责任,大学语文的课程安排可以采用慕课教学。慕课的内容和手段非常鲜活,便于接受。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内容板块儿分解出几十个小的课程单元,供随时随地观看,方便与老师、学生互动交流。慕课单元尽量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讲解,此外,为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大学语文,除了线上学习之外,还要安排翻转课堂的内容,学生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把慕课内容加以适当的引申和拓展,真正做到教师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意象,品味其中的意境与意象之美,让学生们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二、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对意境与意象进行鉴赏的学习方法

(一)要学好《大学语文》,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

第一,要有一个鲜活的敏感的心灵。第二,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心灵和头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热爱生活,二是目标语言,而且要熟悉目标文化,这样才能避免观众在刚接触电影片名时由于对文化的曲解对电影的主题产生误解、引发笑话或者冲突。其次,翻译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电影的片名翻译并不是语言的对等翻译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翻译电影片名或者要求学生选择较适当的片名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不对等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以著名电影片名的英译为例引发学生思考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不对等问题。例如,电影《花样年华》被译为“IntheMoodforLove”,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被译为“FlirtingScholar”,电影《英雄本色》被译为“ABetterTomorrow”。一部电影的片名不仅需要高度概括电影的内容,还需要朗朗上口,而且需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翻译是中外文化的一种交流。如果在片名翻译时一味的追求保留源语言文本,就失去了源语言真实要传达的意义,反而不能实现语义的对等。

(二)电影字幕

针对电影字幕翻译中翻译缺乏统一性、语义缺失、目标市场政策限制以及俚语翻译不当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电影字幕翻译用词在电影中应保持一致,并可以通过实例来向学生讲授关于语义缺失的问题。例如,对于在目标文化中缺失的表述,有时不妨大胆地采用音译的方式,使中国文化真正被外国观众所接受,逐渐融入外国观众的文化思维中,如“Kongfu”、“Zongzi”、“Qipao”等词。电影《大闹天宫》中托塔李天王有一句台词“得令”音译为“deling”应该较为恰当。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国电影输出的主要目标国家对于外国电影进入本国市场的政策要求。对于俚语的翻译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课程中向学生讲授常见的俚语翻译,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积累,鼓励学生多看译成中文的外国电影以及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电影,从中吸取经验。电影对白中的俚语翻译通常可以结合电影情节配合源文化中的特有内涵,在翻译时尽量从目标文化中寻找能够起到同样短小精悍的效果的对应表达方式,才能不丢掉原声电影中的味道。

参考文献:

[1]余思思.浅谈如何在中英翻译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J].汉字文化,2021(18):150-151.

[2]俞剑红,梁力.从《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涵浅析跨文化创作的“求同存异”策略[J].视听影视剧研究,2021(11):94-95.

[3]刘姿君.当“东方造梦”碰撞民族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电影《卧虎藏龙》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视听影视剧研究,2021(11):82-83.

[4]周丹.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英语俚语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8(34):240.

[5]张留梅.跨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作家天地,2021(26):111-112

作者:刘晓娟 李明欣 刘博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基础教研部应用文写作教研室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 黑龙江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