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从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该门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及建设成效等方面,概述我校《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情况。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1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3年,上海高校最先开始探究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后续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领头的作用[1-2]。2014年,在教育部指导下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课程思政试点课。我省于2018年确立首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示范课程。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教学改革浪潮。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2021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强调,人才培养即育人育才,包含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方面,专业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要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育人应从“大水漫灌”逐步转化为“精准滴灌”。
2《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该门课程对于多数理工类专业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教育类必修课程,甚至是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工程力学》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再次,《工程力学》课程能够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是考研、专业注册执业资格等重要考试的必考科目,且分值占比较大;最后,《工程力学》开设的学期较早,该门课程是很多专业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3《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情况
3.1《工程力学》课程发展历程
2000年,我校《工程力学》课程为60学时。且全部为理论学时。上课对象包括建筑与规划学院、管理学院的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2013年,经过10余年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多校联合编写的《工程力学》教材也出版了。2016年,随着国家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号召出台,我校面临向应用型转变,为实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类人才,补增实验6~10学时。教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再版,增加扫描二维码数字教学资源。2021年,课程减少至48学时,线上自建课程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初具成效,课程思政目标进大纲、进教材、进课件、进教案。
3.2《工程力学》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课程和《材料力学》课程。根据各专业毕业要求和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①掌握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简化。力系平衡等基本概念,掌握力系平衡一般性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具有运用力学基础知识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及平衡计算的能力;②具备将工程实际结构简化成力学计算简图的能力。包含正确描述杆件的样式、约束的形式、荷载的类型;③具备从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对杆件进行安全方面的校核与设计的能力,重点掌握杆件危险截面、危险点的确定方法;④具备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的正确处理方法。突出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掌握精确演算、近似计算与工程实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工程力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部分知识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
4《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力学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影响《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目前,仍有部分力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力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育人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与力学教师无关;部分力学教师思政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工程力学》课程协同育人的功效。力学教师必须从意识上打破传统课程观念,提高自身育人意识,树立《工程力学》课程隐性育人理念,在教学中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担起学生价值观引领的职责。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展思政理论学习渠道,多与思政部的教师交流、探讨、相互学习。
4.2学生方面
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工程力学》课堂的思政育人环节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课程思政参与感较低,导致学生感悟不够深刻,思政元素没有完全发挥出育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采用学生主题演讲、自制微课或者翻转课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把力学名家留学报国的事迹、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等与力学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学生的讲述融入到课程中,加深学生的感悟,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3课程方面
首先。目前一些高校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素材库不够丰富,仍然靠3~5个授课教师或者力学教研室单枪匹马建设,专业间、学科间、学校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而且实践效果较好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其次,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待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环节相对单一,不符合全程育人的指导要求。可以建立虚拟教研室,组建多校、多专业、多教研室的大团体,发挥团队的力量建设并完善课程思政素材,使素材库形成内涵式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广泛推广并应用于教学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应打破“板书+课件”的传统课堂,融入数字化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在各个或者多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和育人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我校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对学生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育人思想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力争做到课程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以静定平面桁架中平面桁架的计算简图这一学时为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6《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1)课程方面。通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可实现性,该门课程得到学生、同行、督导的认可,并为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21年该门课程被确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2)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也有所增强。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发现,学生的个人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参与课堂互动和学科竞赛的人数增多,推动了班风和学风建设。
(3)教师方面。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团队中2人被评为免督导教师,课程负责人在全国高校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为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团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并主持相关省级教研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研论文6篇、编写《工程力学》教材1部。
参考文献:
[1]沈火明,刘娟.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29):189-192.
[2]姜泓冰.上海高校十三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改,新型课程体系逐渐成型——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N].人民日报,2018-8-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9-10).
[4]郑训臻.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学习系统构建与实践——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137-144.
[5]尤芳舟.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60-67.
作者:郑训臻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