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体育课堂心理健康与行为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阶层利益的调整、人们观念的变更、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等,都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事实证明,这种矛盾冲突在高中学生中时有出现。总所周知,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尤其是他们还面临新旧观念的冲突、感情的困惑、升学的压力等诸多不利因素,容易带来心理上的问题。本文围绕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运动;身心;素质
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应该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接受的教育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阶段中重要的教育基础部分之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一、进行针对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在普遍的授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采用“一刀切”方式对于班级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布置相同的体育练习内容。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同学生在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智力水平方面各有差异,其对于同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度也不尽相同。传统教学模式则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班级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也难以实现较好教学成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对体育学习有浓厚的学生可以采取“放”的教学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特长进行自主训练,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针对态度消极或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加鼓励和赞扬,将学生的喜好和习惯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促使学生提升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体育活动的设置上也要注意针对学生能力不同进行活动分层设置,将活动分为“必须完成”和“选择完成”两个板块,既让所有学生都能提高身体素质,也留给了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进步空间,进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课堂需求,最终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加强学生合作,培养学生运动精神
新课改理念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倡教学中让学生们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习效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训练。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课堂资源筛选出一些强度较低且训练意义较大的体育项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结合实际对体育训练的形式和强度进行调节,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增强学生的耐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培养起体育精神,充分感受体育课堂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绑腿集体跑”这一训练项目时,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向学生讲述游戏规则和注意内容,最后分发布条,让学生们把两个人的腿绑在一起,站成一排进行自主练习。在练习快跑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原因拉低了整体小组的速度,也有小组内成员相互抱怨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向学生强调团队精神在团队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小组内形成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良好氛围。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部分小组的快跑速度,并让学生们可以从中总结团队合作的经验教训。通过这样的体育训练,学生们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会了要将个人发展融入于团队发展之中。
三、利用体育游戏,放松学生身心
我国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处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从学生的阶段年龄特点出发,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容易受学生群体的接受。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合作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健康。一些高-20-读写算中生可能出现自卑等心理不健康现象,而合适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态。例如教师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数字的比赛,在操场上分别放四个呼啦圈,代表1~4,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每组的成员从一个圆圈内跳到对应数字内再跳回来,计算每一组跳完所用的时间,最后进行小组排名。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相互鼓励。一方面要确保立定跳远的姿势准确;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游戏中的竞争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不定时修改指令,提高学生在游戏中的注意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游戏环节,可以有效活跃体育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改善教学环境,营造活跃运动气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高中进行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时,教师们过分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不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导致我国目前体育与健康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缺失。高中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使学生心理得到良好发展,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良好体育环境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课堂氛围的建设,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放松身心,加强体育素质锻炼的主动性。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体育器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例如在“荒岛求生”体育拓展训练项目中,教师可以将课桌和板凳分别作为荒岛和桥梁,将整个体育场地作为训练的场地,从而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体育课堂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从组织人员的角度出发,教师和学校应当发挥统筹规划的重要作用,合理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项目训练。学校的管理层应当致力于提高体育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指导教师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良好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地养成。
五、科学制定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高中体育教学课堂中,明确制定科学目标对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信具有显著作用。在此基础上,在开展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体育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更好地制定课程计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学目标是其他工作开展的根本基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各项体育活动,也要使训练强度符合体育教学目标,二者不能产生较大差距。此外,在确定体育训练的强度和目标时应当保证其明确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设置课堂流程;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各项身体素质,从而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发展提升。最后在体育教学中设置体育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去除一些与学生实际能力和身体素质不符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训练项目。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也能提高其对课堂任务的完成度,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最终实现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六、设置拓展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告诉大家,开展拓展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高中生是青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他们渐趋成熟,面对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日常体育教学中涉及拓展培训机会较少,拓展训练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未知领域,因为其要求学生需要在一定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不断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勇于突破常规,最终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平衡心理情绪,调节身体能力,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平衡状态,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例如拓展训练项目中的“背摔”,背摔从身体素质和体育技巧上相对来说要求较低,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项目。进行此项拓展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学生的心理极限,让体育课堂实践具有新鲜性、挑战性和实践性。在面对这些从未尝试过的体育项目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提升,从而增强课堂上的心理体验感受。这样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心理保护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着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及信任感,也能增强学生的服从意识和团体意识。
七、设置挑战情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的能力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任务时,就容易接受挑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挑战心理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所以,体育教学中各种训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不让学生产生焦虑感,又能够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训练。兴趣是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直接动力,并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挑战情境,通过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挑战的兴趣,从中体验体育训练的乐趣。例如,在开展“短跑训练”时,学生们对这样的反复跑根本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跑的能力不行,因而不愿参与。此时,教师可以设置进行迎面接力跑情境,把全体学生分成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小组,引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个人使命感。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地跑,并且在比赛过程中每个跑的学生会在其他学生的加油声中努力坚持下去,从中体验到跑的快乐。这种训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八、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原因是学生学业负担重,只有体育学科学生才会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群体,他们热情洋溢,思维反应敏捷。然而,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此而引发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没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心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时,因为高中生接触排球的机会不多,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不浓,尤其是女同学对排球运动中的垫球这一动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她们往往在垫球后前臂感觉到痛,有时候甚至会红肿。再如,在开展“中长距离跑训练”中,因为这个项目需要一定的速度与耐力,所以很多学生对此项目不敢接近,因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中长跑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人的体能,以及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时,体育教师应当优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也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中长跑对于健康的意义,通过鼓励、表扬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开展训练,在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这样,学生们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理素质慢慢变得稳定。
九、客观公正评价,构架多元化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高中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差异,个性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采取公平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教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让性格特点不一样的学生建立自信,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在评价时为了避免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公开、公平、客观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身体机能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以及柔韧度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结合他们的平时的测试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尤其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评价,需要教师结合日常情况进行,这就是多元化评价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多关注学生的主观表现,以激励表扬为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生理差异、成绩差异,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所以,教师不仅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而让课堂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同时,利用这样的评价客观、公平地评判学生的行为,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在素质教育中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两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较受欢迎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贯彻落实,应当在体育活动中时刻观察学生心理状态,有目的、有效率地贯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清江.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措施[J].学周刊,2018(22).
[2]杨中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8(03).
[3]陶鸿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
[4]刘安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浅析[J].学周刊,2018(11).
[5]陈少宾.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19(40).
[6]吴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9(10).
作者:王献玲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