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利率市场化下企业投融资决策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放松了对利率的调控,利率的调整主要以市场变化为依据,出现利率与市场双向融合发展的局面。众所周知,投融资是影响各企业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投融资决策相关问题已然成为当下热点。在此情况下,文章围绕利率市场化展开讨论,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投融资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企业投融资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企业;投融资;决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有效的投资和融资则是金融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投融资是资金流通密不可分的两方面,融资环境是否良好、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投资能否正常进行,而有效的投资在拉动经济水平上升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优化融资环境的作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的管控主体由政府变为市场。在此情况下我国多数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投融资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对企业的投融资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
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控,市场成为利率调控的主体,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利率的自动调节,而中央银行仅作为参与者通过制定并调整有价证券、再贴现率以及再贷款率等手段间接调控利率水平[1]。简单来讲,利率市场化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个体或者集体根据特定时间内的市场经济形势而制定的利率,这种市场利率不受法定利率和国家政策的限制,随市场经济水平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且其程度会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加深。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公平、公正、公开的资金竞争市场,且要求市场参与者具备理性思维,保证市场资金流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这种市场利率的影响下,财政政策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与罗纳德·I·麦金农的“金融抑制”。他们指出,人为操控的低利率、金融垄断以及信贷硬性配给是导致金融抑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会导致该国家金融总资产减少。想要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金融深化,消除抑制,同时放松商业利率管控,全面实现金融自由,并且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提升经济水平的关键途径[2]。
(三)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利率朝着市场化方向不断发展。利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该国家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率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以银行利益为主对该时期的市场结构和利率水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利率市场化机制初见雏形,利率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关键抓手。为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此后我国一直处于利率市场化快速变革阶段,先后实现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巩固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投融资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投融资的积极影响
1.丰富投融资渠道
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货币市场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如短期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对货币市场分层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资金在多种市场工具间的流转能够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率结构,有利于货币市场整体功能水平的提升。货币市场工具类型和数量的提升不仅能够丰富各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融资渠道,而且还可以提高流动资金的管理效率,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金融市场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2.规范投融资体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金融行业由于缺乏足够强度的经济约束,导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进而使得宏观投资效益受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投资决策失误的主要表现,并且这种决策失误出现之后往往无人担负最终责任。利率市场化的出现有望解决投资决策失误问题,利率市场化通过完善约束机制来加强投融资风险管控力度,使政府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融资管理转变为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投融资管理,利用风险约束机制能够规范投融资行为,明确投资者的权利和责任,挑选出具有责任意识的合格投资者,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
3.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机会
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各级政府将不再干预市场投资活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具有公平的投融资机会。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下,其对外放贷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的对等的,这会调动商业银行放贷给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在风险约束机制的作用下,部分责任意识差的投融资者将会被金融市场淘汰,进而增加市场可分配资源,使中小型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二)利率市场化对投融资的消极影响
1.增加企业投融资成本
我国法定利率与市场实际水平相差较大,且对国企贷款有政策倾斜,而对资金困难的非国有企业却设置贷款门槛,导致非国有经济的产出占比与信贷份额占比存在较大出入。在此背景下,全面开放利率管控必然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涨。另外,部分农村存在大量的非正规融资组织,即我们常说的“高利贷”,其贷款利率远高于我国法定利率,在放松利率管控后其融资利率定会随之上涨。利率上升会导致国有企业投融资成本明显增加,降低其经济效益。
2.增加资本投资者的金融风险
利率的上升会促使绝大部分投资者在短期内将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卖出,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使得证券的价格急剧下跌,这无疑会给股市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开放利率管控后,利率水平会随着市场经济水平变化出现大幅度、多频次的变动,而证券和股票将处于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其价格也会随利率的变化而频繁变动,此时这些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而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发展成熟,规避金融风险相关工具相对不足,加之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需自行承担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投融资机制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金融信息的搜集,提高利率敏锐度
企业缺乏对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测是导致其面临利率风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企业应提高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相关政策的关注度,通过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不断提高自身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企业在利率预测方面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外,企业还要加强金融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分析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市场走向,同时关注相关政策变化规律,为企业的利率预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企业需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持续完善内部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加大风险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人才聘用机制,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引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外脑的价值与作用,为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监管机制
作为投资主体,企业在使用投资自主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投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对自身的投融资行为负责。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前对该投资行为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通常情况下,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成正比。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监管机制,秉承权责统一的管理原则,将投资项目的权利和责任确切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对盲目投资和违规投资者要予以惩罚,严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投资风险约束监管机制的确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规范决策者的投资行为,是企业长效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体制改革对企业提出的硬性要求。
(三)持续扩大自主投资领域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幅度缩小了国有独资企业的投资范围,除了公共设施、基础产业以及部分战略产业等投资限制领域外,多数领域可供企业选择性投资,且政府不得过多干预企业的合法投资行为。基于新投资体制背景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企业投资行为的主要目的,也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将投资活动和企业的运营成本、经营利润以及产品市场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长效发展。
(四)完善证券交易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股市发展迅猛,但行政管制较为严格,为了进一步保证利率能够在市场供给中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应全面放开对股市的管控以及干预,实现股票市场自由化、规范化发展,从而完善企业的股权融资。除此之外,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受资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需依托第三交易市场、第四交易市场以及柜台交易市场等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融资。所以,有必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层次证券交易体系,以便拓宽各类型、各领域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五)壮大债券市场,提升企业债券筹资水平
壮大企业的债券市场以提升其债券筹资水平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放松企业债券利率的调控,让企业掌握债券发行的自主权,真正成为债券发行的主体,同时自行承担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债券流通。在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公众,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其所发行债券的质量及债券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投资者购买债券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将持续提高债券质量作为长期发展目标,为了进一步确保债券的偿还性,应设立并彻底落实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在债券发行之前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质量评估,并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债券质量评估信息,做到信息透明化,帮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债券相关信息,进而做出科学决策,对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银行需重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改进并持续完善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同时通过设立风险预警系统来加大银行内部风险管控力度,旨在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应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从而保证银行信贷款资产的质量,避免危及贷款安全行为的出现。当前国有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非国有企业的融资。在国有银行市场主导下,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贷款支持,进而出现融资难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推动非国有银行的发展进程以提高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效率势在必行。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竞争已成为常态,利率市场化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扶持投融资政策,企业需不断提高利率敏感度,持续完善投融资相关制度,以保证投融资行为的科学性,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李波.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2家城商行2014-2020年的面板数据[J].当代金融研究,2022(6):33-45.
[2]宣扬,靳庆鲁,李晓雪.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与民营企业增长期权价值———基于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金融研究,2022(5):76-94.
作者:潘念欧 单位: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