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浅析

摘要: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德育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也成为教师们需要面对的新挑战。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凸显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稳步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功能;情感体验

一、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和品德的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为了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分出部分精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并在小学教育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才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与当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符,部分师生尚未适应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借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满足个性化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转换等基础能力外,还包括文化理解、品德发展等能力,这些与德育教育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语文知识,挖掘出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将二者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保障其综合能力发展。此外,现代化教育理念还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具备一定的个性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要借助德育教育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以便未来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二、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教材内容,发挥文本德育功能

1.抓住关键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多是借助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其实,教师也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训练来开展德育教育,每篇课文中都有不同的结构和立意,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多是蕴含在字里行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并结合德育教育展开深入的剖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学生也能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使情感体验得到增强,从而在语文课堂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目的。举例来说,在学习《月是故乡明》一课时,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素养,明白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作者却说“月是故乡明”,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利用带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增强其想象能力。本课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这几句话的含义,体会句子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利用家乡的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会产生深入的了解,并体会到作者虽然写的是月亮,但抒发的却是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2.分析人物形象,深化学生情感领悟

分析人物形象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对一个个人物性格、精神信仰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教师在课堂中要认识到人物形象分析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宝贵精神。学生会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会辨别大是大非、善恶美丑,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审美。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怀家国天下等形象,对其优秀品质的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和引导,从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举例来说,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按照文章内容将其划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术前病人对医生说的话,“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被尖锐物刺伤或是被刀具划伤会有什么感觉,再结合相关文字资料思考为什么他不肯使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学生可以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和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从而对他产生敬佩之情。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品质,从而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课本剧表演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蕴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教师在课堂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智更好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模式,还能够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课本剧表演则是备受师生推崇的一种,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思考、探究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合理设计了课本剧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调节自身紧张的学习生活状态,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审美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自相矛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析、总结各段大意。当学生掌握文本基础内容后,教师则要组织其开展课本剧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将班级同学每5人分成一组,并以抽签的形式分配角色,角色分配完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文修改成剧本,并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让角色变得更加丰满。剧本内容确定下后小组成员就可以进行排练,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卖矛和盾的楚国人爱吹嘘、不讲实际,并认识到做人要言行一致,前后协调。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够提升其道德品质。

(三)激发习文兴趣,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不仅阅读教学中能够开展德育教育,写作教学一样能够发挥德育价值。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习作课堂中也能够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基于此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书面语言或口头阐述再现事物特点,从而培养其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情感,并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教师则要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发挥习作教学的德育价值。经过观察后发现,小学生对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着较高的兴趣,但是在活动中更多是欣赏和享受体验的乐趣,很少会留心观察,这种习惯也是小学生写作水平得不到提升的原因之一。教师则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引导其有秩序地去观察并发现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将真情实感融入文字中。例如,教师可以在端午节那一天,邀请部分家长到校开展亲子活动,与学生一起做粽子,手工制作龙舟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烹饪的乐趣和辛苦,也理解和体谅到父母的艰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增进亲子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将亲身体会和真实情感写下来,形成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借助现代媒体,优化德育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语文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其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利用画面展示出文字描述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合理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意境,合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其学习和掌握更多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教学效率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金字塔》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但反复朗读容易让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字塔相关的图片、录像和文献资料等,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激发其继续探究的兴趣,并借助影像资料进入课文意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金字塔的相关信息以及建造金字塔时所取得的成就,这对培养学生审美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五)课外阅读拓展,逐步培养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完成145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如此庞大的阅读量仅靠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并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树立终身阅读的意识,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并渗透课外阅读的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举例来说,在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时,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古诗中的意境,体会边塞诗特有的悲壮和苍凉。教师在课堂中要先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其对边塞诗的基调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展开逐句分析,通过赏析诗句让学生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这其中还包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而青海和玉门关是唐朝重要的两个城池,看着这两处就能够想到曾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诗人将种种感情都融入了文字中。课堂中学习外这一首古诗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内容,边塞诗是一个流派,还有很多类似的古诗,其他诗人也写过“从军行”,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逐一阅读、分析,体悟不同诗人所写的边塞诗情感上有哪些不同,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六)发扬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明辨是非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原因在于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弱,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而且,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宣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传统文化,也是渗透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发现互联网的发展,虽然能够丰富学生获取信息途径,让信息收集变得更加便利,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学生受到网络影响,对传统人物理解产生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会分辨虚拟和现实,促进思想道德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这篇课文是由《三国演义》中情节改编而来,课文中讲述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则为了顾全大局,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巧妙化解周瑜的暗算。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会对周瑜、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性格有一定的认知。但《三国演义》虽然是四大名著之一,本质上仍是小说,其中内容大多是杜撰,很多情节都与真实的历史不符,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真实历史内容,如在真实的历史上虽然也有“草船借箭”,但却并非是诸葛亮想出的计谋,而是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明事理,辨善恶。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语文教育新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适时地向其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够加强思想教育,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德育教育渗透的形式呈现多样性,教师应立足语文课堂积极探索,加强语文教学,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于翔.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探析德育渗透策略[J].知识文库,2020(21):52-53.

[2]王国清.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吉林教育,2020(28):66-67.

[3]王坤.强化小学语文德育功能的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0(26):11-12.

[4]胡向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名师在线,2020(19):33-34.

[5]马燕.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6):180

作者:邵亚锋 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张川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