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性,为学生设计更加适合的课程内容。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课程,在进行小学科学拓展课程设计时就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拓展性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期能够为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课程设计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而小学科学就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知识和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不管是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活动还是天文现象,在科学课程中都能找到相关的答案。拓展性课程则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展开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当中逐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知科学的奥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的内容处理得还不够完善,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安排一些比较有趣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参与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彼此之间也能够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借助科学拓展性课程,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但是,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兴趣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植物相关的内容感兴趣,有的则更加喜欢动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并不能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很多时候无法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小学科学课本的教学内容是相对较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比较紧凑,教师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在教学任务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对不同板块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完全深入讲解,这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还在所讲的内容上时,教师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问题,这样会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受限

小学科学本身是一门相对基础的课程,涉及到包括学生日后要学习到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等多门课程的内容,都是这些课程的入门知识。因此,虽然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看似并不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拓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一个小的知识点都能引出很多该领域下其他相关的概念和知识。那么,在进行内容教学时,就应该从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但是,如果就一个小的知识点完全展开进行教学,又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一来,在原本安排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就会通过限制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的时间来增加教师讲解的时间,以确保教师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很大程度上消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打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本身就是随机性的,如果被打断,学生在课后可能无法再次回忆起自己所思考问题的要点,这样会逐渐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的年龄,会有很多奇思妙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应该合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发散思维来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在教学中介绍某一种动物时,会涉及到这类动物属于哪一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与此时学习的动物有类似的特征或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性,并了解这些动物之间存在哪些区别。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一味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不关心对学生问题拓展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和想法时,也会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的教师还会完全忽略学生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维持课堂纪律和完成教学任务上,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对问题思考的灵感都具有随机性,很多值得关注的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是靠学生的理性思维推理出来的。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积极的重视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受限。如果学生一直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回应,也会逐渐丧失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失去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个人成长。

(四)评价机制比较单一

小学阶段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对来说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情况。但是,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本身是偏向于实践类型的课程,如果单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对来说是比较片面的。而且,很多学生本身就是实践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对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这样的评价手段只能让那些学习比较踏实并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但是对其他注重享受学习过程的学生来说就缺乏能够施展的空间。如果仅凭这种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就会逐渐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重视课堂学习的过程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更加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只能掌握书本知识而无法付诸实践的纸上谈兵的学习。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课内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中小学科学的课程学时较短是一个比较难以克服的困难。小学科学所教授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但是所涉及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问题的拓展性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如果一味因为课时不够而忽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节课程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而实际要针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展开拓展性实践活动,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但是,小学科学的拓展性活动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知自然科学的奥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自主思考,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探索身边现象发生的原因,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采用课内教学和课下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讲解更多的内容,在学生有任何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这样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思考。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对应,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在下次课上统一给学生解答,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蚂蚁的特性时,在课上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平时见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蚂蚁?”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蚂蚁具有怎样的特性。之后,教师参考教材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课下探索,如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蚂蚁为什么喜欢群居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合理地安排课上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为学生解答更多疑问。同时,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探索学习,为学生保留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安排教学任务

小学科学教材是针对大多数的学生设计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投票选择更加感兴趣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时,教师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科学拓展性活动本身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妥善利用学生的特性,就能够事半功倍,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写到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感兴趣的人数最多的课题作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备选课题,先自主了解和学习,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举手示意教师,说明自己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然后由学生统一决定,选择出最感兴趣的内容继续学习。在进行课题选择之前,教师应该先将每个课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课题之间的不同,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擅长的内容进行分工,这样在选择课题时也能够有比较统一的答案。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在之后的拓展性实践活动当中也需要彼此配合,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小组的研究成果添砖加瓦。而且,小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的思考方式会更加接近,彼此之间也更加能够理解对方的问题和想法。这样,小组成员就能够互帮互助,理解较快的学生就能为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解答,教师也能够从小组反馈的信息中更加快速地找到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持续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对新鲜事物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一般热情消退得也会比较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开始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失。尤其是在课堂中没有得到教师的回应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枯燥无聊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另一种是问题比较困难,学生难以理解。但就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说,小学科学的教材还是相对简单的。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发掘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完全依靠学生的期末成绩来对其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的结果是比较片面的,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完善评价机制,选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查方式,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平时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进行评价,对那些能够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踊跃提出自己想法并充分展现自身发散思维的学生,应该适当加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实际教学当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善于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教师还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作者:李剑 单位:唐山市路北区光明南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