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传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融媒体传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融媒体传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摘要】媒体传播作为新旧媒体结合、资源整合共生、内容服务融通的全新传播形式,已逐渐被运用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其特征机理,将其运用到教学环境中,有助于形成全媒介教学资源,提升情境化教学体验,形成个性化教学评价。在此价值维度下,探索将融媒体传播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需在正确的教学导向下,优化基于全媒介形式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信息的精准服务,完善评价方式,释放阅读个性,点燃文学兴趣。

【关键词】融媒体;语文;阅读教学

一、融媒体传播概念及特征

新时代以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我国媒介传播变革的重要方向。融媒体传播,作为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线上、线下载体融合,利用彼此内容与资源,“共同进行信息生产、输送、累积和共享的传播活动”。融媒体传播缘起于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但存在信息传播混乱的缺陷,而传统媒体虽具有信息源的权威性,但传播效率较低。在明确各类媒体传播的共同定位后,利用好不同媒介的互补性优势,建构传播矩阵作为媒介传播新趋势应运而生并不断拓展学术边界。如今,融媒体传播不再局限于新闻媒体,而是被逐渐地运用于文化、教育等泛信息传播领域。作为一种以跨媒介、融资源、泛传播为基底的媒介形式,融媒体传播联系并不等同于多媒体、全媒介传播,它是综合发挥各自媒介载体突出优势、协同提升信息服务效果的全新传播方式,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旧媒体结合

融媒体传播中,既运用到广播、电视、报纸、书本等传统的媒体形式,又利用到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视觉增强等新媒介技术,进行线上线下并进的信息传播。

(二)资源整合共生

融媒体传播并不局限于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更在于集中各类媒体的优势资源,如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渠道优势,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交互融合、传播效果的优化整合。

(三)内容服务融通

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更注重内容的供给。而融媒体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精准发掘、实时交互与虚拟现实,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是对传统媒体的升级和转型。

二、将融媒体传播运用到教学中的价值

(一)全媒介的传播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

“媒介即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表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在当今新旧媒介并存的时代,传统媒体内容的权威、深度和准确性,网络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生动性及传播的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等,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重塑着公民的世界观。教育作为公民知识传承和世界观养成的基础性社会机器,教师有必要充分运用全媒介环境为教育助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将全媒介资源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延伸阅读文本及音、视、画、超链接等辅助教学资源,全面升级知识供给和教学呈现形式。

(二)交互式的情境有助于提升教学体验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融媒体传播,形在于“全”而神在于“融”,以全媒体的形式、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渠道优势,有助于创设沉浸式的传播情境。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融媒体传播创造出的“沉浸式”情境,有助于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出现场感和逼真感,丰富学生对情节、环境等的直观感受和中心思想的认知体验,拉近学生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力,并进一步提升其对同一作者作品或同类型内容作品的阅读意愿,使学生逐渐积聚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审美能力。

(三)个性化的服务有助于优化教学评价

当前,强调信息传递、注重信息反馈、重点关注传播双方互动性的教育传播双向理论,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融媒体传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的实时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功能,使信息反馈更加精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辅导与评价。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视觉增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传播软件运用到课堂及课后服务中,不仅能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提升教学趣味性,还能做到不同学生阅读感受、观点意见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并通过智能辅助做到针对性教学评价,发掘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

三、阅读教学引入融媒体传播的措施建议

(一)在守正创新中,优化教学模式

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开展一切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将融媒体传播融入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融媒体的初衷与精髓,不仅要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全媒介方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还要坚守阅读教学初心,以引导探究文本意义、启迪思维,形成初步文学鉴赏力,切不可“习惯适应于多样化呈现形式的感官刺激,陷入感官愉悦与意义探究的矛盾之中”。以此为原则,在教学模式优化中,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诸环节中,开拓教育思路,创新教学载体。如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文本多元呈现形式对学生阅读的促进作用,在备课时主动发掘、探索运用新媒介丰富文本呈现形式、深化沉浸式阅读情境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始终做到正本清源,坚持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本与少儿读本、报纸、刊物等纸质文本为主体,构建“课本+延伸读物”的阅读阵地,充分发挥纸质媒介在群文阅读、文本解读、审辩式思维训练等方面具有的核心价值,保障阅读教学维持其本真意义。两方面相结合,使教学模式在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这两个基本面上,形成以纸质为主、全媒介为辅,文学审美与审辩思维训练为目的的导向。

(二)在有机融合中,营造阅读情境

随着对学生群体认知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方法是具有前沿意义的教学方法”。而营造沉浸式的阅读情境,是增强直观感受的有效途径。借助融媒体传播在信息资源与传播形式上的融合机理,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情景化设置等,教师则可以实现阅读教学活动的情境化。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将传统纸质内容、声画内容与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如借助信息技术软件中的增强现实(AR)技术,将互联网中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投射到真实课堂教学环境中,与纸质尤其是绘本内容相结合,形成趣味性、立体式的教学情境,且无须增加额外教学成本,将极大提升文本呈现的丰富性与表达的现场感。在情境设置上,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营造的逼真阅读环境,加强引导式、启迪式教学,配合以人机交流等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内化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达到内心共鸣。同时,结合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开展知识迁移,进一步强化对同类型章法结构、字词句式及相关文本思想价值及文化意义的审美品鉴,提升综合素养。

(三)在精准服务中,释放个体活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及学习方式,要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发挥个性特点。在科学前提下的个性化评价,是较为理想的,但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实现。融媒体传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服务的特性,为个性化评价的实施提供可行性。将融媒体传播运用于评价,可从创新评价机制、创新评价平台、创新评价展示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创新评价机制,利用融媒体,基于课本阅读练习的内容,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辅助性信息分析软件,经过历史数据的积累、发掘与分析,对学生的个性化偏好进行科学性总结,得出不同学生的阅读喜好与理解惯性,绘制出学生个性化图谱,为引导学生找出符合自身的阅读及学习方式提供参照。二是创新评价平台,在确保视力健康的前提下,于课后服务中,广泛利用当前媒介生态所塑造的“人人都是自媒体”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版课外阅读服务,在实时交互的教学演示中,精确理解每个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开展交流评价,开阔思路、点燃个性。三是创新评价展示,如利用融媒体的情境化设置,学生通过演绎文本情节等方式融入阅读情境,抒发各自感受性、直观性的见解,展开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开放式讨论,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的多元化见解、个性化感受。总而言之,将融媒体传播特征机理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将融媒体传播融入阅读教学是一个探索性课题,还需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积累规律,为广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自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供给能量。

作者:徐岭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丽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