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而“双减”政策也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情境体验、模型制作、数学游戏、故事表演、针对训练等多种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学习趣味,不断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多样的数学学习方法、灵活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和积极的数学知识运用兴趣。因此,教师要将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紧密联系,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制作导学课件,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不断强化学习信心,在循序渐进中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导学课件的制作,在课件中提出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明确方向的指引下进行自主思考,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导学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宏观的问题,让学生认识课堂学习的主体内容。比如,可以在课件中给出如下问题:“分数的加减法知识包括哪些类型呢?”学生可以浏览教材中的题目,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类别的划分,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接着,教师可以这些内容为标题,提出更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比如,可以给出如下填空题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不变,只把()相加减;注意:能约分的要()。”接着,教师可以给出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计算,通过总结计算的过程将填空题目补充完整,由此具体理解知识要点。又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思考题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对此,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不同算式进行观察,让学生进行自主表述。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呈现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并提示学生:“大家看一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习到,可以借助课件内容来完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趣味情境,进行生动理解
小学生往往不能够在课堂中长时间保持专注度,容易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观察和生动的感受,以此让学生进行生动的知识学习。例如,在学习《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本课主要学习运用距离和方向描述场所之间位置关系的知识。教师可以呈现出生活中的相关场所,让学生思考本课知识。比如,可以播放如下视频:“学生梓涵从图书馆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走1200米,到达了超市。在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后,有向西行走2100米,到达了游泳馆。在游泳馆游泳1小时后,又向东北方向行走280米,到达了公园。”学生通过对这些视频内容进行观看,能够生动体会到方向与位置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脑海中浮现出精彩的生活景象,充分放松身心状态,提高学习趣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出梓涵行走的过程,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描述行走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历共同创设情境。比如,一名学生可以表述如下内容:“星期天上午我从家中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走1600米,到达了医院。在医院就诊后,向东行驶1500米到达了广场。在广场游玩后,向南行走2200米,到达了美术馆。”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该学生的生活过程,并将该学生的行走路线绘制在练习本上。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生动的想象,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三、进行模型制作,获得具体理解
很多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时不能够快速理解。而模型能够让学生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理解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模型制作活动,创新数学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应的模型。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圆柱体的特点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来观察呢?”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杯的盖子和底部都是圆形,从而能够对圆柱体的底面特点进行具体认识。而在认识圆柱体侧面的特点时,可以使用长方形的纸片作为道具,通过卷起纸片和展开纸片得到相应的认识结果。由此,学生能够使用模型对基础的数学概念形成深入的理解。模型还可以运用于复杂问题的思考中。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问题:“要使用塑料纸遮盖一座粮仓,塑料纸的面积应当是多少平米呢?”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出粮仓的模型。学生能够使用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纸张进行粘贴,组成粮仓的形状。通过具体的观察认识到粮仓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圆柱体,上半部分是一个圆锥体。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需要用塑料纸遮盖粮仓的哪些部分呢?”学生可以使用塑料纸演示遮盖粮仓的过程,突然发现只需要遮盖圆柱体部分的侧面和圆锥体部分的侧面。由此,学生能够使用圆柱体和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展开混合运算,求出正确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模型,从独特的视角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开展数学游戏,增强学习趣味
数学课堂的时间较长,学生往往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展开相关类型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设游戏情境、制作游戏道具、探究游戏原理,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趣味,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完美的图形——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游戏,提升学习趣味。比如,在学习圆的半径和直径等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展开哪些游戏呢?”对此,一些学生可以将铁丝制作成圆形,充当车轮。在圆形内部接入更多的铁丝,充当幅条,展开骑自行车的游戏。通过推动车轮,学生能够发现车轮中的辐条长度都是相等的,从而能够验证圆的半径相等的知识。同时,学生能够认识到辐条的交汇点到车轮边缘的距离相等,从而能够对圆心的特点进行认识。而在学习圆的滚动性这一特性后,学生可以使用铁丝制作成铁环,在教室中推动铁环,发现铁环能够长时间滚动,从而对圆的这一特性进行具体验证。对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铁环滚动了多长的距离吗?”学生先可以计算出铁环的周长,接着在推动铁环的过程中数出铁环滚动的圈数,从而利用乘法知识求出铁环滚动的总距离。由此,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对圆的周长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同样,教师还可以融入剪纸艺术,让学生裁剪出多种圆形的工艺品,体会圆的美观性与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种类型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认识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
五、进行故事表演,灵活运用知识
数学知识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既可以通过解决书面数学问题来运用知识,也可以在故事中运用知识,根据故事情境的需要展开推理、计算等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让学生表演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演多种生动的故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我们有过哪些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呢?可以把使用人民币的故事表演出来吗?”由此,学生能够充分联想日常生活,构想相关的故事。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共同表演超市购物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可以扮演销售员说出:“1斤苹果13元,1斤香蕉15元。”一名学生可以扮演购物者,说出“我想购买1斤苹果和1斤香蕉,总共需要28元”等,并使用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一张5元的人民币和3张1元的人民币进行支付。而其他扮演购物者的学生可以向销售员支付1张50元的人民币。扮演销售员的学生可以返还2张10元的人民币和2张1元的人民币。由此,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故事的表演对人民币的面值类型进行熟练的记忆。又比如,一些学生可以供乘坐公交车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可以扮演乘客,说道:“去学校需要多少元的车费呢?”另一名学生可以扮演售票员,说道:“需要2元的车费。”扮演乘客的学生既可以使用1张1元的人民币进行支付;也可以使用2枚1元的硬币进行支付。由此,学生能够对人民币与硬币的知识进行更为具体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表演多种类型的故事,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趣味。
六、展开分层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但不同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会存在不同方面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还要具备分层训练的意识,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具体练习相应能力。例如,在学习《保护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展开分层训练活动,强化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反馈学习效果,为教师设置训练题目提供方向。比如,一名学生说出:“在计算时,我经常会产生失误。”一名学生说出:“我的计算速度太慢了,而且我没有计算过太多的题目。”等问题,其他学生能够反馈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关的应用题目缺少明确的思路。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分别设置题目。比如,可以让学生对28×271、35×163、64×242等题目进行计算。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进行验算,寻找存在的问题。由此,学生能够高度集中精力展开快速的计算,并在计算完成后相互交换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养成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又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应用题目:“总共有23辆卡车,每辆卡车能够装在125只零件。总共有3000只零件,这些卡车能够一次性装载完毕吗?”在学生缺乏思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卡车装载的零件数会不会超过3000只呢?”学生能够认识到每辆卡车装载量的总和应当大于总零件量。从而能够首先列出23×125=2875这个算式。接着可以比较2875和3000的大小,求出最终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给出不同的题目,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展开训练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模型制作、数学游戏、故事表演、针对训练等多种活动,从而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和广泛的知识运用,帮助学生不断拓宽数学学习的思路,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嘉文.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8.
[2]徐月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3]应铭.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6):48.
[4]吴耀荣.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57.
[5]王玉峰.浅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16):79—80.
作者:乔赛 赵晓翠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