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文化发展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振兴农村战略的重要任务。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是要为农民谋一条新的出路,更是要造福子孙后代,让乡村能留得住乡愁,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道新风景。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建设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片面强调旅游项目的发展,忽视了旅游文化的培育,因而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依托自然环境,发展旅游文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大量原始、秀丽的自然风光,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也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共识。基于此,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提升自然资源的丰度。从生态美学视角来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乡村旅游开发需要秉承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旅游文化建设的核心观点。对乡村而言,在多方面条件劣于城市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生态美的乡村旅游胜地,才能提升自然资源的吸引力,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要体现乡村的个性所在,即“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提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需要合理控制现代化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并提升自然资源的丰度,让乡村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实现旅游项目的开发、来支持旅游文化的发展。例如安吉余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村中更是有千年银杏伫立,展示了古村悠久的历史。余村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对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十分重视,尤其是对有标志意义的千年银杏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余村通过制订游览线路将各银杏树和其他各自然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余村特色的景观游览线,这条路线上包含了溶洞群、冷水洞、双龙洞等自然景观。这样的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然资源的丰富,让乡村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支撑,同时也为旅游文化的挖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第二,提升自然景观的质量。自然景观是彰显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优质的自然景观不仅能够带给游客感官上的冲击,让游客获得身心的愉悦,更能够从深层次实现文化的熏陶,让游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基于此,乡村在旅游文化发展中,应着力提高自然景观的质量,做好每一个细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自然的抚慰,深入感知自然景观中传递出的文化思想。例如余村在开发中十分重视细节,其中道路上块石的铺装与自然化的植物空间相结合,烘托空间内的自然氛围,增强游客的空间体验感,并提升整体景观的观赏性。此外,余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扎扎实实铺展青山绿水画卷,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五彩田园观光区。观光区规划种植季节性的农田,将不同色彩的植物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天然的色彩拼盘,构建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田园景观。这样色彩缤纷的田园景观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来到这里观光、摄影、采摘、体验农事,等等,在自然的美景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在自然的滋养下旅游文化的价值,品位田园生活。通过这样的规划与设计,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自然景观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同时培育内涵丰富的生态旅游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第三,实现自然资源整体建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乡村依托自然环境发展旅游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换句话说,游客对乡村自然景观的感知,不仅停留在各个项目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理解乡村所营造的自然环境。因此,乡村在旅游开发中应从整体着眼,以文化为线索串联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例如余村在旅游发展中,根据宏观视角整合自然资源,打造了风情游览区、五彩田园观光区、水库生态旅游区与山地徒步体验区四个区域。其中风情游览区依托中心绿地、银杏公园建设而成,为游客提供风情体验、生态观光的机会;五彩田园观光种植各种色彩鲜艳的花卉、农作物,营造田园生活环境;水库生态旅游区利用冷水洞水库及周边山地区块,打造休闲娱乐场景;山地徒步体验区利用冷水洞水库以北山体及环山地块打造体验项目,让游客游览山川美景。这样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其中,培育积极健康的旅游文化。
二、依托人文景观,发展旅游文化
漫长的发展历史不仅让乡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延续,更是在自然的滋养下形成了许多具有丰厚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例如典型的建筑、景墙、影壁、景观小品、道路,等等。这些人文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也是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基于此,从旅游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在开发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应渗透以下思想理念。第一,在旅游文化中渗透系统整体的思想理念。乡村人文景观的开发是一个整体概念,即将乡村中各种人文景观要素整合起来,以系统、整体的观点去分析、整合、利用。例如浙江丽水下南山村是历经百年的古村落,村落中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人文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地制定整村开发项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修复生态环境,整合自然资源,打造古村落原生态度假村。这样的开发是在完整保留了古村面貌的基础上的建设,在度假村中,游客依然可以看到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古民居,感受保留了百年的建筑文化;可以看到在水系环绕、古树掩映下的古村,体验到人文的静态与自然的动态在和谐中遥相呼应的美景。这样的旅游开发让古村落重新焕发了光彩,也让充满人文气息的乡土文化完整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第二,在旅游文化中渗透文化传承的思想理念。从旅游的层面出发,对乡村人文景观的合理改造,是提高乡村旅游活力与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这些承载了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重新面世,则是延续文脉的必然要求。当下,一些乡村在旅游开发中,片面注重人文景观外在的设计和改造,忽视了其中文化价值的挖掘,导致其文化特色难以体现,让人文景观陷入了千篇一律的尴尬,也让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难以延续和传承。基于此,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中应包含文化传承的思想理念,进而从延续文脉的角度合理开发人文景观。例如,浙江丽水下南山村在旅游开发中对清末民初古民居进行修缮,并完整地保留其原貌,同时利用景观小品介绍古民居的历史,让游客在游览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其古香古色的魅力,也能够了解到其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进而让承载了百年建筑文化的古民居继续传承下去。第三,在旅游文化中渗透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乡村聚落的形成往往依托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原生态的环境下,村落的生态系统十分优良,根据环境而形成的人文景观也烙上了自然的印记,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理念的见证。基于此,乡村在旅游文化发展中应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改造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顺应空间的整体结构,并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2]第四,在旅游文化中渗透特色发展的思想理念。乡村的人文景观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关键就在于其蕴含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是在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并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因此,乡村在开发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应重视其中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保证村落的历史文化延续。例如浙江丽水下南山村最为典型的人文景观就是现存的42幢清末民初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统一,集中体现了浙西南山民居建筑的特色。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村中的人陆续离开,古民居也因无人居住而破败、坍塌,古村也逐渐衰败、荒废。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当地启动古村保护计划,并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修旧如旧,就地选材、取材,把小石磨、坛罐等农耕生活物件打造成造景的重要元素,并将村民生活的痕迹一一保留,让不同的游客来到下南山村都能寻得着乡村的气息,同时也利用这些古民居传递着当地的特色文化。
三、依托民俗风情,发展旅游文化
民俗是历代相承的一种民间文化。乡村发展中各种民俗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被保留了下来,其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有农业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有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观念民俗,等等。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独特的民俗风情,充实了旅游产业的资源,也丰富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基于此,从旅游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乡村应依托民俗风情,结合旅游项目为文化传承创造条件。第一,延续特色民俗,实现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乡村的民俗文化逐渐消逝。这些延续了百年,甚至千年的风俗习惯一旦失去,对我们文化传承的延续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民俗,让现代人依然能够感受到充满原始气息、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例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人在这里世代居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例如“高山流水”敬酒礼、十二道拦门酒、歌舞表演,等等,这些民俗在旅游文化的发展中被看到、被开发,并形成了当地文化旅游的特色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关注,也吸引了学者的研究,形成了更加系统完善的民俗记录,而这对苗寨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加强民俗宣传,做好文化保护。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在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宣传需要各种媒体形式的支撑,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才能让乡村的旅游文化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并生生不息,不断延续。民俗文化在乡村旅游项目中极具特色,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利用媒体宣传能够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其魅力,并产生“到此一游”的愿望。例如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当地制作了优质的宣传资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西江千户苗寨欣赏风景,并在独特的民俗体验项目中感受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再如,2021年非遗耀中华之走进贵州启动仪式在西江千户苗寨举行。非遗耀中华项目旨在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讲述传承经典,通过搭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的国际平台,宣传中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介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挖掘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交流工作经验,展示传统文化精髓。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举办非遗耀中华之走进贵州暨非遗时尚周的活动,配合电视平台、网络平台进行了集中宣传,将传统的苗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引导民众对苗族文化、历史加以了解、传承。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宣传,而通过宣传扩大影响也是延续乡村民俗文化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中,我们应借助多元化的媒体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旅游文化的影响力。第三,重视动态展示,丰富文化形式。乡村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静态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呈现,也需要动态的载体进行表达。由于民俗的特殊性,游客十分倾向于采用沉浸方式体验民俗的魅力。因此,乡村在旅游发展中,应重视动态展示,不断推出各种民俗活动。例如西江千户苗寨将苗年的活态展示作为亮点,通过文化节点设置,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小年、中年、大年三次苗年的节日活动和节日内容,从中感受苗族文化魅力;鼓励村民利用自己的房屋住所兴办不同类型的“家庭博物馆”,构建起立体多元的民族文化活态展示点。苗寨还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例如在端午节期间,苗寨在大北门安排了“十二道拦门酒”,用雷公山苗族迎宾待客的最高礼仪来表达对游客的欢迎;在芦笙场组织了苗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让游客与奔放的苗族姑娘和小伙一同起舞,感受苗族人的热情;在古街组织端午文化大巡游,苗寨人身着节日盛装踩芦笙,挂粽子,带着自家准备的各种节庆美食,踩鼓对歌,巡游苗寨,向游客展现苗族文化特色,并一起迎祥纳福、辟邪除灾。这样的动态展示让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获得了新的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也让民俗文化在苗寨居民与游客的互动交流中渗透、传播,从而丰富了当地旅游文化,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第四,挖掘文化价值,提高文化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传承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不是照搬,而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创造性的延续,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生生不息、世代传承。基于此,乡村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坚守当地文化的特色,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打造独特的文化标签;另一方面,还应不断挖掘传统民俗中蕴含的时代新意,用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引领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让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加充沛,文化影响更加广阔和深远。
四、结语
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滋养旅游产业,更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凸显文化的引领作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人心的目的,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精神基因。
参考文献:
[1]马黎.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策略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2(01):66-68.
[2]徐立娣,朱永文.美丽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质效研究——以安吉县为例[J].旅游纵览,2020(14):68-70+73.
作者:李美霖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