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康复医学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康复医学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应用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康养结合的康复医疗新模式的号召,该文结合高等院校康复医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专业伦理的渗透和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等三大领域寻找和挖掘康复医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探讨了立德树人的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康复医学;德育元素;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该纲要给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医学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重大使命,也是当下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议题。《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门医学专业课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目前,大部分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会设置情感或素质目标,其实这些目标都属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康复医学课程就是一门临床专业课程,与患者能否重返家庭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而如何去充分挖掘这些德育元素则成为专业课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本文拟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专业伦理的渗透和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3个领域去阐述如何挖掘康复医学课程中的这些德育元素,并初步探讨其富集规律。

1科技与人文相结合

在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解决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但如果在医学临床过程中只有冷冰冰的技术,没有人文关怀的话,对患者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目标模糊、价值导向不明等诸多问题。中国古代儒家先哲曾说过:“医乃仁术”。著名医学人文专家袁钟教授曾说:“医学为什么要讲人文?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互相伤害。怎么才能不互相伤害呢?要约束一些强者,身体壮的,还有聪明的,一定要保护弱者”。康复医学的对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弱者。这些患者长期遭受诸如瘫痪、失语、二便失禁等带来的身心上的巨大折磨,因此,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广大康复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鼓励患者重新回归到家庭,回到工作岗位。如,在康复临床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遭受脊髓损伤的年轻患者,康复工作者应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同时训练患者为重返工作岗位做准备,使其再就业。这不但减少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还为社会创造了许多财富。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领域内的德育元素的例子。本文结合科技与人文领域,挖掘了大量相关的德育元素。见表1。

2专业伦理的渗透

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康复医学技术也不例外。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墓志铭写道:“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这阐述了作为一个医者应该具备的专业伦理素养。在医学教育中,应将医学的伦理精神嵌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目前,伦理学界较常使用汤姆·比彻姆与詹姆士·邱卓思在《生命医学伦理原则》中提出的4个道德原则,分别为:(1)不伤害原则;(2)施益原则;(3)公平原则;(4)尊重自主原则。当康复工作者面对一个个真实案例时,可使用这4个道德原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尤其是在当下医疗环境复杂,各种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专业伦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在课堂上将专业课程中的这些伦理关系梳理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伦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康复工作者应充分使用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方法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在必须要用镇痛药的同时,严格按照阶梯用药原则,逐渐增加镇痛药的剂量和强度,从而避免患者对吗啡等镇痛药的依赖性。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专业伦理的渗透领域内的德育元素的例子。本文结合专业伦理的渗透领域,挖掘了大量相关的德育元素。

3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

每一门临床学科都有一座座知识财富累积的史学大厦,无数史学人物引领着学科的发展,康复医学学科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康复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了康复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探索科学真理的奋斗史,因此可以培养学生以先辈为楷模,激励学生寻找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不足,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以实际行动造福人类。研究历史就是要弄清和理解过去的事,如果做得好,其直接的效果是使人能够成为“事后诸葛亮”,从而推动人类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如:在肌力训练的发展史上,20世纪初期主流的观点认为训练过程中应该避免抗阻训练,但THOMASLANIER发现了该训练方法对于肌力的恢复效果欠佳的弊端,提出了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新方法,颠覆了之前的旧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使许多原本需要住院1年才能恢复正常肌力的患者仅需要住院1~2个月就能出院,该方法也是目前主流的肌力训练方法[8]。在引出著名医学人物故事后,教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疾病、健康、价值判断等问题进行思考,引领学生敬畏生命,践行医者誓言。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领域内的德育元素的例子。本文结合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领域,挖掘了大量相关的德育元素。

4小结及展望

高等院校历来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而医学高等院校则是培养守护人民健康卫士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既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待开发的课程思政元素。目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大量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地奔赴抗疫前线,每天都在谱写各种感人事迹,这更加凸显了医学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康复医学课程出发,回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这个根本源头,寻找蕴含在该课程中的丰富德育元素,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医学人才做出了初步探索。本文挖掘出了康复医学课程蕴含的大量德育元素,这些德育元素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专业伦理的渗透和学科史学人物的引领这三大领域呈大量富集的规律。康复医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可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应用这些德育元素,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课堂思政的自然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德才兼备的价值理念。这是从高校思政发展需要的微观进行解读,反映了“课程思政”改革“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通过从康复医学的临床实际出发,可以把育人和育才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地解决康复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这是康复专业教师努力提高思政育人水平的迫切要求,口号式的简单、机械的教育方式,所起的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本文是进行康复医学课程思政的一个探索,今后,我们将继续进一步深挖该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结合师生的人生阅历、生活经历和专业知识中的“先行者”优势,摸索这些德育元素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育人效果差异,总结出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德育培养新模式。通过这些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牟芳芳,国海东,郭春霞,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中教学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9,38(6):63-66.

作者:梁康 梁冬艳 曾超 马睿杰 陈静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