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朱熹德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朱熹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理念对我国思想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各大高校更应该以此为鉴,不断汲取其中的优秀理念推进大学生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分析了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探究了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启示,对广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朱熹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建设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是理学思想的奠基者。朱熹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五十余年,他所参与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和相关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依然被推崇。总体来说,朱熹主张的一系列德育思想不但对当时的社会规范起到了指引作用,而且在不断推进民族振兴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祖国和社会未来的希望,因此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立足传统,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坚持不断地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朱熹德育思想中的珍贵理念指导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而更好地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为全社会培育有用的大学生人才。
一、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朱熹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深刻,学术理念丰富,其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二程”思想的启发。古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对人民进行一定的道德教化,这主要是源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朱熹所发展出的一系列德育思想体系正是对儒家文化的高度重视。朱熹德育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孔子的“仁义”观和孟子的“性善论”,他也一直坚持将“仁义”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主要方法,坚持孔子的价值准则要求,并在《论语集注》中强调:“仁者,爱之理。”在进行“仁义”论述的时候,儒家文化一直主张要重视个人的高度自觉,即将忠诚和仁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准则。朱熹对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表示高度肯定,强调仁义、理智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德。朱熹将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进行整合,立足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义利和人自身需求的区别在于:如果获得利益是为了其他人,那么便称为“天理”,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牟利,那么就属于个人的私欲了。同时,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与孔子基本一致,即道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他认为可以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以礼仪的形式落实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理念思想贯彻在教育著作中,在明确的“知”以后再进行“行”的教育,这些都是朱熹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不同和生理特征不同,朱熹将德育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在他看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需要遵循老师的要求。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就能够明白仁义、义理等理念的基本要求,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修养的提升和自我的管理了。更进一步地来看,朱熹的德育思想理念和他的哲学主张是密不可分的,他关于“天理”的理解和认知正是他哲学观点的顶峰。张载、程颢和程颐曾经提出过关于人性的“二重论”,朱熹以此为理论基础将其进一步细化,其理论基础就是“理一分殊”,即天地之间只存在唯一一个最终的真理,也就是天理。在朱熹看来:宇宙的本质就是“天理”,“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这个所谓的“理”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倡导者而言,“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朱熹以此为基础,在他的德育思想中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观点,将这种“理”和世俗生活中的“性”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具体来说,“理一”指的是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存在,“分殊”指的则是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区别,朱熹的德育思想就是从道德层面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所谓“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我们可以将朱熹主张的“理”理解成一种具体的道德观念,“理一分殊”正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即在君臣、父子这种伦理纲常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相对应的道德关系,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伦理纲常都起源于这个始终存在的“理”。朱熹在他的德育思想中将这种“理”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并且不断证实它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教育人们在生活中以“理”为思想指导,以“理”为衡量一个人是非好恶的主要标准。朱熹的德育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他认为具体的德育教育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朱熹主张“先知后行”,“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虽然朱熹一再强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他更加希望将学习得到的真理落实到实践之中,只有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才能够验证“知”的效果,即“行”是对“知”进行验证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朱熹提出:“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只有真正这样做了,才是“知至意诚”,只有行动才能够对“知之”的成果给予衡量。在当时,朱熹的德育思想是对心学权威的冲击和挑战,他的理念体现了对于德育教育客观规律的坚持,对于实践在德育教育中地位的肯定,这属实是难能可贵的。朱熹的德育思想具有非常坚实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继承儒家思想和诸位先贤的理念的基础之上,朱熹还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全方位的、客观的考察和总结,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的德育思想,并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从宏观角度来看,朱熹认为教育者应该坚持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受教育者则应该身体力行地坚持“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遵守格物致知、修身正心等规范要求,受教育者则需要践行“三从四德”等理念。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朱熹主张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路径明确,涵盖了从国家到个人等多重维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朱熹的德育思想还要求引导和防范并行。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对受教育者以引导为主,突破保守的传统教育的限制,帮助受教育者自发地、主动地将相关的德育规范转变为自己的行事原则,而不是一味对他人服从。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够成功地将“理”完成内化,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德育的要求;如果不能明白“理义”的本质,不能从内心出发真正地想这样做,只是听从教师的要求机械地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那么即使所作所为看上去符合要求,也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体来说,朱熹德育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并用此指导实践。
二、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从南宋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儒家思想、理学思想等为基础,重新塑造了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将圣贤的理想人格作为追求,是对培育圣贤的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这不但在南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而且到了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过去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目标都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德才兼具的优秀人才,承担一定的意识形态教化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学习朱熹德育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有助于推动广大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建构教育目的,创新教育方法,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第一,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在朱熹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德教为先”的理念贯穿其中,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核心思想。他将德育教育置于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竞争力开始成为大学生们的共识,德育教育的相关理念逐渐被边缘化。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教育强则国强。这强烈要求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将德育教育放在规划的首位,为其他专业素养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保证学生在专业素养强、技术能力硬的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思想道德素养。纵观朱熹的德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他非常重视建设书院的环境,如树木景观、匾额名言等,为学生营造了一定的学习氛围。当代高校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教育落到每一个细节处,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教育思想。如图书馆建设时,要选择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书籍,定期开展经典国学阅读交流会,对道德素养高的学生进行模范表彰等,不断激励他们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还应该完善考评制度和评价机制,坚持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考评同时进行,并划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避免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学校要立足于不同学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在完善考察德育能力和实践成果的同时,还可以督促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德育学习能力。
第二,有助于为各大高校构建层次分明的教育目标。朱熹的德育思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一定的德育目标,为当时书院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也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构建还不完善,所谓“目标分层”,可以理解为朱熹德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或者“循序渐进”,即立足于实践,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提升。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朱熹提出了不一样的德育目标: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过高的理解能力,但这一时期又是“大学”的基础,因此他教导这一时期的学生主要“学其事”,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等简单的行为规范,尽可能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等到了“大学”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变成了“学其理”“明其德”“止于善”,即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逐渐去理解人性和伦理,学习并弘扬好的品德,努力做到“极善”。小学时期和大学时期的学习内容相比,具有先后、轻重、缓急的差异,两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各有不同,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其中囊括了思想政治、道德品德、心理健康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客观现实却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水平、文化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存在差异。因此,设置一定的分层目标有助于教师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加强指导,引导他们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层次分明的教育目标里蕴含了朱熹德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兼具了一定的全面性和特殊性,能够充分激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他们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都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朱熹曾在他的德育思想理念中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形成雄心壮志。现阶段,我国的主流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内心向善”,不断用其鼓舞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自己的前进方向。理想信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推进民族建设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朱熹德育思想中的自我修养、居敬持志等核心观点为出发点,持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树立牢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种种诱惑消磨我们的个人意志,阻挠我们前进,而朱熹曾提出“克己内省”等德育理念,即不断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从而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德育素养的不断提升,这正是我们需要积极吸取的经验。各大高校在进行当代思想政治的时候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不断向着进步的方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道德、行为,持续内省和反思,做到政治教育的持之以恒。当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后,要主动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全面结合。要帮助学生依托实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深化对当代思想政治理念的认知。
三、结语
朱熹的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理一分殊”和“知行合一”等理念为重点,包括为人处世、励志修身、睦亲齐家等多重内容,全面而充分地折射出了我国从古至今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利于规范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朱熹德育思想的理论闪光点,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将其运用于高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群体培育优秀的道德素养,完善自身的行为规范,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3]金林南,石晓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4]方钦荣.学校德育方法:朱熹的几点启示[J].南方教育论丛,1993(3).
[5]陈谷嘉,黄沅玲.论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黄钊.朱熹以“存理灭欲”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作者:陈伟华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