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阐述地域特征的概念与分类,全面分析地形特征中自然与人文特征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惠济新区城市风景园林规划项目为例,探析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分区规划、滨水景观营造、植物品种选择等应用。
1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1.1地域特征概念
地域特征通常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与其他地域差异明显的事物或习俗,分为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两类。地域的自然特征指区域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人文特征是指在某特定区域内基于人类长期社会活动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1]。
1.2地域的自然特征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地域的自然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植物等因素上,其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既单一又多重。1)地形地貌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较直观,风景园林中地形及水景营造必须符合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否则无法营造优美的景观效果。不同地区的土壤土质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土壤肥力和酸碱度等指标。不同坡降比产生不同的地表径流,其流量与流速变化导致景观空间的差异,一旦出现设计误差,部分场地内积水无法顺利排出,将造成局部内涝。2)气候环境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造景材料的选择上,植物对干旱、高温、严寒等特殊气候条件较敏感,虽然目前的园艺技术可为植物营造多样的气候环境条件[2],但费用较高,因此,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园林营造。城市园林不仅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水体景观可调节区域空气湿度,但在长期干旱或蒸发量较大的城市中营建大体量的景观水体将耗费大量水资源,景观效果无法保证。在湿度较高的城市中,室外景观不应使用易腐烂的木材作为造景材料。3)植物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植物品种种植的适宜性方面,不同城市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具有倾向性。如城市绿化部门通过公告向市民征求“市树”“市花”,因“市树”“市花”不仅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且可象征城市风貌,承载民间传说故事等。因此,相较气候环境、地形地貌两大因素,植物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上的影响更综合。
1.3地域的人文特征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我国许多城市在历史岁月中涌现各类英雄人物、民间传说,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也向世人诉说城市曾经的辉煌,这些历史人文资源成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市民和游客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如未能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历史人文特征相结合,不但破坏现有历史人文资源,而且损坏整个城市景观空间的协调性。例如,在以江南传统民间园林见长的苏州老城区内种植大量加纳利海枣等外来植物,或布局大面积规则式风景园林景观,将使其与老城区“小家碧玉”的造景风格相冲突,风景园林规划陷入尴尬境地。另外,在部分少数民族聚集的城市,若应用其他民族风格的景观规划布局,会与现有少数民族建筑等产生冲突。因此,在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应对所在地的人文特征进行深入调查,从当地的建筑风格、民间传说、历史人物、遗址遗迹等角度甄选设计题材。
2河南省郑州市惠济新区城市风景园林规划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新区,东起花园口镇马渡村,西至江山路,南至大河路-贾鲁河,北达黄河大堤路,规划面积63.17km2,规划区内绿化用地面积28.69km2,其中防护绿地17.51km2,公园绿地10.82km2,广场绿地0.36km2。项目中贾鲁河与索须河2条河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场地,为项目提供独特的滨水景观空间。项目北邻黄河大堤,大堤两侧为黄河生态保育区,区内植被保存较好,丰富的林地可改善场地的生态基底(见图1)。
2.2地域特征在规划分区上的体现
郑州作为我国中原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先后5次成为国都,境内现存不可移动的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与此同时,气吞万里的黄河与碧波荡漾的汴河(亦称永济渠)颇具地域特征,基于此,风景园林规划形成“两轴四中心”的景观布局。将整个场地以黄河与汴河为纽带,形成贯穿古今、涵盖中心的景观轴线,包括运河主题文化轴、黄河主题文化轴两大景观轴;并形成运河古韵文化中心、休闲娱乐文化中心、创新文化中心与自然文化中心四大景观中心。为将“两轴四中心”的景观布局融为一体,形成整体性城市风景园林风貌,项目依托黄河、大运河、贾鲁河三大水系,汴河故道、东风渠沿线公园绿带,以及主干路和铁路沿线防护绿带等绿色廊道系统,打造“三横多纵”的景观廊道体系。1)打通黄河蓝绿健康廊道体系,依托黄河风景区延伸文化走廊,并在大运河沿线打造公共文化中心、运河文化主题公园,体现新老文化交融。2)于汴河故道中段打造汴河遗址公园,体现文化古韵。3)依托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引入湿地生态系统并形成生态廊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使廊道交织,塑造健康、生态的环境及滨水活动空间。
2.3地域特征在景观植物选择上的体现
项目地处华北平原,基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对所在地现有植被情况的调查,得出该区域适宜种植的植物包括桧柏、侧柏、雪松、油松、白皮松、槐树、银杏、毛泡桐、栾树、臭椿、合欢等。由于郑州市冬春两季易受北方地区雾霾影响,在选择景观植物时应倾向于可拦截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植物品种,如桧柏、侧柏、洒金柏、油松、华山松、雪松、白皮松等常绿针叶植物(见图2);冬季郑州市气温较低,不利于常绿阔叶植物生长,故可选择冬眠时间较短、叶片萌发较早的植物品种,如槐树、元宝枫、银杏、绒毛白蜡、构树、毛泡桐、栾树、臭椿、合欢等。通过项目范围内河网水质的取样分析,部分河道氮、磷、COD等指标超标,故在滨水区域内种植芦苇、香蒲、菖蒲、水葱、伞草、慈姑、花叶芦竹、茭白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体。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可种植火棘、金银木、海桐、白芒、蒲苇等,可为鸟类提供部分筑巢材料及食物来源,以吸引更多鸟类在滨水区域内栖息繁衍,重现黄河流域“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景象。
2.4地域特征在滨水景观构建上的体现
项目范围内水系发达,尤其是黄河、汴河两大水系。现存数处黄河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将此处作为迁徙过程中的休整地。因此,规划设计需着重分析不同河段的岸线类型及所承担的景观生态功能,重塑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与黄河水系贯通的生态水系和生态绿廊,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滨水空间景观。为修复与改善滨河区域景观,优化不同类型滨水生物的生境,如在边滩、江心洲等区域进行抛石处理或投放人工鱼巢,适当改变边滩处河道流向,使局部区域形成水流流速较小的半封闭水域[3],从而为鱼虾等水生动物提供充足的栖息与繁殖空间,增加生物种群数量,也为在此迁徙的候鸟及本地鸟群提供更多食物来源。同时,避免滨水空间岸线“直线化”“驳岸化”,保留和扩大现有浅滩、沼泽、滩地等涉水空间,为涉禽营造更理想的觅食场所。黄河一直被视为母亲河,为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对黄河水质的影响,规划充分利用黄河两岸现有养殖鱼塘,构建台地式生态湿地。通过生态湿地内生态塘、沉淀池、氧化塘、调蓄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黄河两岸的地表径流及黄河河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地表径流及河水可满足滨水公园景观养护的用水需求,剩余的生态净化水还可通过水泵输送至区域内的平原河网,以改善平原河网的水质。同时,生态湿地还可满足市民亲水、戏水的休闲需求,成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科普讲台(见图3,4)。项目场地内黄河及汴河两岸滩地已建成总面积50hm2的滨水防护林带,原有防护林是基于保护河道堤防与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的考虑,多数防护林中的林木以规则式布局为主,林木品种单一且养护管理粗放,故林带内病死株数量较多。为确保区域防洪安全,故本项目采取有机改造方式,以保证规划建设内容不占用河道行洪断面。如修整主河槽内的杂草,去除该区域内病死株及长势较差的树木;对行洪滩地内的林带进行间伐,修剪一级分叉高度低于3m的树杈;以自然生态布局在林带内补充部分观花、观果类灌木及地被植物,丰富林带内植物种群及林下空间,结合堤防巡查道路设计布局滨水休闲步道,以提升林带的使用率。项目位于汴河与东风渠交汇处,可充分依托拟建的公共文化中心,构建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空间,用以承办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在黄河北岸建设现代化滨水公园,配合市民演绎中心、科技中心等城市标志建筑,打造市民文化展演平台。
3结语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不仅关系城市整体风貌,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照搬照抄”其他地区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方案会导致城市趋于同质化,景观规划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居民接受度低,无法引起居民的审美共鸣。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展现所在地丰富的景观与人文资源,将城市园林景观打造为展现城市魅力的名片。
参考文献:
[1]李俏然.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分析[J].城市住宅,2020,27(12):164-165.
[2]刘方肖.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J].花卉,2020(4):103-104.
[3]张硕.基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园艺,2019(22):93-94.
作者:付予鹏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