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问题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问题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问题浅析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城市化,更加需要有农村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新形势下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问题,可以在未来更好地制定中国特色农村发展战略,这样就可以引导中国特色农村发展步入到更加持续性的状态。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对于我国乡村发展动力结构的历史变迁进行归结,并且分析我国乡村发展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

在人类对于未来社会发展进行预想的时候,消灭城乡对立成为基本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论述的重要话题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让乡村地区经历了痛苦的蜕变,由此实现重构。对于我国而言,在进入21世纪以来,也需要关注城乡整体规划方案的设计,以确保城乡发展可以进入统筹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

一、我国乡村发展动力结构历史轨迹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体系构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会依照不同的联系方式组合起来,由此构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结构。还有就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结构是动态的,会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变迁。对于我国而言,乡村发展动力结构历史轨迹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其一,建国到改革开放阶段。一开始,我国工业水准滞后,国际国内形势都比较严峻,国家安全也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一五计划将焦点放在重工业发展上,希望乡村通过发展集体农业,确保农产品供应机制得以生成。很明显,为了度过这个阶段,就借助工农产品价格差的政策来驱动,实现集中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由此使得国家在此过程中有着更加多的调控空间,由此获取差价,这样就可以为工业生产积累更加多的资金资源。还有关注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的优化,确保劳动力不会出现太大的流动,使得乡村经济运行能够将政府作为核心,由此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二,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前的阶段。在此期间,乡镇企业的产值是以年均30%的速度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将焦点放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内源性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政府对此进行调整和改善,劳动力也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流动,农户分化也开始朝着更快的方向发展,由此出现了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纯非农户,由此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性被降低。在此基础上,积极给予乡镇企业更加多的自由,并且在适合的区域设定开发区,鼓励工业园区建设事业发展,确保产业园区得以不断构建。其三,2002年中国十六大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前的阶段。在此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体制,都面临着更加新的形势,此时农业农村发展也不是很理想,国家始终将三农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的节点来开展。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希望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战略性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部署,认为在此阶段需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此背景下,国家不断出台对应的利好政策,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户分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农户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驱动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由此更好的发挥政府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效能。

二、我国乡村发展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乡村发展动力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引导乡村发展有着持续性的驱动力,这样才能够塑造更加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格局。当然也需要看到的是,对于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动力结构进行归结和探讨,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高度集权管理机制使乡村发展动力结构处于困境之中。以政府高度集权管理机制为架构形成的乡村发展动力结构,的确可以发挥其驱动效能,但是还是有对应条件的:那就是计划机制是否可以依照预期发挥效能。在此方面受制的因素主要有:思考一般和特殊之间的关联,思考解决执行行为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吻合性。如果可以确保上述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就可以使得资源进入到更加理想的配置格局,社会再生产也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乡村政府统一协调的背景下,政府是主导,就需要积极地发挥其在此方面的效能。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构建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好政府管理机制的效能,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经济建设困难时期,都发挥着诸多的积极效用。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这样的动力结构因为计划执行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一些企业或者农业生产组织或者乡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处于被约束的状态,在实际经济格局中,有很多复杂的利益矛盾难以克服。

(二)农户驱动力的裂变效益依然存在。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受限的,农户往往被捆绑在土地资源上,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内部结构也比较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市场开始与农户之间产生关联,此时农户开始意识到自主性的项目不断增加,其角色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在与市场接触的过程中,农户也需要面对各种市场的不确定性,此时农户群体也开始朝着分化的方向变化。市场配置资源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农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大的,即如何面对多样化的商品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相互衔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新农户需要获取更加全面的市场信息,继而做出更好的决策,但是在此过程中其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素质,还需要花费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分散的农户没有这样的渠道,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其他主体融入,就可能使得乡村发展驱动效益难以产生。还有农户即使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与市场之间的衔接,还相差很远,也就是说他们还需要有着良好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户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还没有进入到改造传统农业的层次。

(三)乡村企业驱动力有着很强的聚散性。对于农村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切实的发挥好企业的效能,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乡村企业是工业化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的地位也会不断提升。从理论上来看,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格局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实现成本的控制,确保实际决策可以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提升。当然需要看到的,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农村而言,需要将焦点放在资本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生产要素上,依靠这样的方式,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是地域的中心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家等先进的要素会不断聚集,继而使得企业发展有着更加多的可用资源。乡村高素质劳动力的出现,科技的应用,管理理论的使用,也会被城市所吸引。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的竞争是有偏向的,弱势的一方势必是乡村,强势的一方势必是城市。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动力结构重构策略

(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嵌入对应乡村动力结构。从本质上来讲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最为明显的版块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对于农村地区,要想实现此短板的补齐,因此就需要关注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乡村经济发展环境得以优化。在乡村居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乡村生活方式不断优化,生活方式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其发展的动力结构也会慢慢调整。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关注的节点有:其一,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的原则。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站在综合的角度去审判,要关注土地利用的问题,确保产业发展达到理想的状态,驱动人居环境可以不断优化,关注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历史文化传承维度来综合研判。在实际规划中,要将市县城作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树立规划意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其二,坚持城乡统一建设的原则。在城乡统一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实际的投入机制得以构建,并且向较弱的版块倾斜,创新投入方式,引导更加多的社会资本融入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建立金融服务乡村的格局,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回归到农村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建设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二)确保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可以融入乡村动力结构。城市有着更加多先进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需要不断地融入到乡村动力结构中去,这样才能够确保乡村发展进入到可持续的状态。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处于贫血失血的状态,乡村振兴需要更加多先进的生产要素融入进去。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其一,确保更加多的人才,可以在农村地区发挥效能。农村的人口会不断向城市地区流动,面对这样的趋势,需要积极建立对应的逆向流动机制,鼓励城市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像乡村流转,使他们成为农村改革事业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二,鼓励和支持将适用性强的技术或者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地区中去,在对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之后,鼓励乡镇政府可以不断地寻求合作者,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生产经营企业,乃至是行业协会,抑或是金融机构,都可以作为合作者,然后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搭建更加理想的技术转移平台。其三,建立创新资本机制,确保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要关注县域资本投入,尤其是财政资金对于乡村建设的投入,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得以完善,继而确保有更加多的资本进入到农村建设中去,还需要完善对应的风险投资机制,确保风险投资资本向乡村的流动朝着更加夯实的方向进展。

参考文献

[1]邢成举,李小云.超越结构与行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2-47.

[2]高其才,池建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历程·特质·展望[J].学术交流,2018(11):66-77.

[3]钟真.社会化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理论与政策的梳理[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2):92-109.

[4]丁志刚,王杰.中国乡村治理70年: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J].中国农村观察,2019(04):18-34.

作者:王杰 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