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在校经历和求职行为的关联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就业问题是困扰高职毕业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高职教育从业者时常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M职业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研,探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相关经历与毕业求职时出现的有效求职行为间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有哪些因素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保障学生高水平就业。
关键词:高职学生;在校经历;求职行为;关联性
一、研究目标
现代社会,职业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追求幸福、成就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外部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等因素叠加影响,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此问题,学者们在分析时习惯于将重点指向如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高校课程设置脱离用人单位实际等因素,忽略了高职学生求职行为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这一方向。笔者身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发现:日常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求职就业领域也会有更多的竞争力;一些学习并不好的学生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就业能力;少数学习很好的学生却在求职路上屡屡受挫……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1]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高职学生的在校经历(如学习成绩、社会工作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实习实践经历、人际交往活动等)对其未来的求职行为(如求职强度、求职短期长期、求职频率、自主求职和关系求职等)是否起到某种作用。若是,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在校经历与其有效求职行为之间有无联系。如果有,是哪些经历有联系,有着怎样的联系,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生联系的。对于这些既关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方法、模式又关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探究高职学生个体人力资本对其早期求职行为、职业发展的影响,也能够从实践角度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规划在校生活,为未来的求职工作打好基础,还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完善人才培养思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在校经历对其求职行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将两者置于同一研究框架内,探讨其间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
二、研究思路
(一)样本采集
本研究随机选取500名M职业学院2016—2020届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57.80%。回收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高职学生在校经历:采用周文霞制作的《大学生在校经历问卷》,包含学习经历、校内社会工作经历、实习实践经历、人际交往经历等四个维度。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彭永新等制作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含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五个维度。
3.求职行为:采用王同军制作的《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包含求职强度、求职频率、自助求职、关系求职等四个维度。
4.调研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而言,受调查者在学校经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等项目上得分均超过理论均值,表明M职业学院的在校学生在校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相对较高,同时也发现学生求职行为中的求职频率得分在理论均值之下。具体而言,从被调查者性别、目前状态、专业排名、家乡所在地等几个维度分析如下:
1.性别在校经历
(人际交往经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男生均高于女生。或可表明男生相较于女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活动,从而更加自信于在求职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如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等相关求职环节。
2.目前状态
(1)校内社会工作经历维度:在校学习的学生较在外实习和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要更加丰富。(2)实习实践经历维度: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较在外实习和在校学习的学生要更加丰富。(3)职业成熟度的职业目标、职业自信等维度:已毕业工作学生较在外实习的学生得分更高,在外实习的同学较在校学习的学生得分更高。(4)职业成熟度的亲友依赖维度:在校学习学生较在外实习的学生得分更高,在外实习的同学较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得分更高。(5)求职行为求职频率维度:在校学习学生较在外实习和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得分更高。(6)求职行为关系求职维度:在校学习学生较在外实习和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得分更高。
3.专业排名
(1)学习经历、校内社会工作经历、实习实践经历等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要较排名在中间40%和后30%的学生得分更高;在人际交往经历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要较排名在后30%的学生得分更高。(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自我评价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得分高于中间40%的学生,中间40%的学生的得分高于后30%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信息收集、目标选择、问题解决等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得分高于中间40%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制定规划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得分高于中间40%的学生和后30%的学生。(3)求职行为求职强度维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0%的学生得分高于后30%的学生。以上结果或可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较为自信、自律,较有计划性,能更早重视就业问题,同时,该类学生学有余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投放到校内外活动中去,见世面、交朋友,提升个体人力资本水平。
4.家乡所在地
求职行为的求职强度维度: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得分更高,事后比较检验结果也证明其间存在显著差异。或可表明农村生源或因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原因,或因对留在城市工作较城市学生更困难、更有压力、更焦虑等原因,会在求职行为上有更强的主动性。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检验
第一步,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因变量,将在校经历放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求职强度为因变量,将在校经历放入回归方程。第三步,以求职强度为因变量,将在校经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同时放入回归方程。[2]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校经历对自主求职有显著的影响(B=0.454,Sig.=0.000);加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后,在校经历对自主求职仍有显著的影响(B=0.211,Sig.=0.000),但影响效应显著降低,影响效应从(B=0.454,Sig.=0.000)降低至(B=0.211,Sig.=0.000),与此同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自主求职存在显著影响(B=0.340,Sig.=0.000)。因此,依照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在校经历和自主求职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714×0.340=0.243,总效应为0.454,中介效应的比例为0.243/0.454=53.47%,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在校经历与自主求职之间发挥了相当大的中介作用(见图1)。按以上思路做类似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学校经历与自主求职之间、学校经历与关系求职之间、在校经历与求职强度之间、在校经历与求职频率之间均承担着较大的中介作用。
(三)在校经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求职行为的预测分析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描述,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做回归分析后得出:高职学生在校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学生求职时的有效求职行为有着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在校经历不同维度与学生有效求职行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关联关系,可作为学生日后求职工作是否顺利的有力参考。以上结果或可表明学生在校经历越丰富,人际交往能力越强,积累的成功经验越多,自信心便越强,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会水涨船高,在日后求职中所展现出来的对工作的认识、对自身的评价、对信息收集的效率、对求职的科学性与计划性等方面的能力便越强,从而更有可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
四、提高有效求职的措施
高职学生相对本科生的学习能力会差一点,在校时间会短一些,实习时间会长一些,所以高职院校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比较优势的养成。综合本项目研究可知学生在校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求职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在校经历与有效求职行为间承担着较大的中介作用,所以,本文建议如下:
(一)学生在校经历的丰富性,影响着学生如人际交往等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日后求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积极丰富与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课内外活动,不只专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也要尽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积累课外生活经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自信。
(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圈子和好友圈子形成的人际关系舒适区(尤其是女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团、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等公开活动,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社交自信。
(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多为学生举办就业指导培训(尤其注意城乡不同生源在就业时所面临的资源差异),多邀请行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为在校学生分享行业相关信息与求职经验,努力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优秀用人企业。
(四)学校应该积极利用好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引企入校,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做好意向行业与企业的了解,也帮助企业提前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利用好高职顶岗实习这一模式,使自己能够在在校期间就近距离体验工作内容,建立适合自己的工作需求与工作目标,从而提升求职信心与能力。
作者:叶大鹏 王建伟 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学院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