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区域视角下历史城市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区域视角对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不同时期西安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历程的比对思辨,认为西安城市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应当继承和借鉴传统城市营建的区域历史人居思想。针对当下西安城市历史保护过程中,缺乏大尺度的整体保护、“碎片化”和“孤岛化”,以及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融合不足等问题,提出建构区域文化空间格局,织补历史文化空间单元,建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护与文化传承;区域保护视角;整体性;关联性
0引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至此,中央文件已基本涵盖了文化遗产的几乎所有类型和保护传承体系[2]。自1982年,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始,伴随着40a的技术实践与理论发展,逐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级保护体系[3-4],这一保护体系对于我国历史城市的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一方面包括了全国性历史保护的网络系统的构建,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加强文化互联,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以此达到古为今用、继承创新的文化传承目的[5];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历史维度,建立对区域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全新理解,将历史遗产的孤立要素,融入到城乡建设的空间整体中。唯有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并举。
1区域视角的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
1.1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形成,是经历了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6],这其中既包含了历史演进过程中历史遗产及历史文化空间遗存和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也包括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古人对区域人居空间的主动营建[7]。厘清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格局特征,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就是要在对城市历史空间的营建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历史要素的空间结构联系[8]。这些关联性,体现为区域的时间联系、区域的空间联系、区域的文化联系,以及区域的历史功能联系[9]。因此,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个体要素的保存和维护,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空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的系统性保护。
1.2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发展最为悠久,历史地位最为崇高的古都之一,自公元前11世纪起,周、秦、汉、隋、唐等10余个朝代在此建都,有着长达1100余年的建都史[10]。西安古城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对于我国实现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开阔,经历代营建,形成了各时期都城紧密关联的都城地区,各都城沿渭河阶地平原区和秦岭北麓黄土台原区分布,其间河流纵横、原隰相间[11]。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也提到,正是由于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为历代都城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城市空间的发展也有了更加舒展的回旋余地[12]。因此,西安市域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各个时期的历史都城,形成了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密集区。由于各个时期营建都城的过程中,古人都试图在继承过往规划传统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关联山水格局,同时控制全局的城乡区域城乡空间整体,使得这些现存的都城遗址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和文化上彼此高度关联。其既体现了不同时期关中都城地区的历史面貌,也体现了各时期城市建设过程中,古人对先辈营城传统的继承和再创造。现今的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由此形成了在格局上的区域整体性和文化关联性。西安城址变迁示意图见图1,西安大遗址分布图见图2。
2西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历程、趋势与现实问题
2.1西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历程
早在西安市解放初期编制的第1版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中,就曾提出了,针对西安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的保护,之后第2版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明确提出了“显示唐长安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清西安的严整格局,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的古城保护原则。而在2002年出台的《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提出了“古遗址区域”“古城区墙及以内域”“历史文化风貌区域”的概念,这标志着对于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逐渐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本体走向区域。在此后第4版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西安逐步建立了市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体系,保护内容也扩充到地形地貌、城市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13]。在2016年编制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中,更进一步强调了文脉传承和建构历史空间网络结构的规划思路。结合西安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保护条例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技术思路来看,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地段”到“历史结构整体关联”,以及从古城本体到“全域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规划技术思路的转变。从这一转变我们不难看出,从区域视角出发,建构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保护技术思路,是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趋势,同时也符合我国传统城乡空间营建的历史模式和人居传统[14]。西安市域历史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见图3。
2.2基于传统区域人居思想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理论思考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是基于传统城乡人居空间环境营建历史过程的折射。建构针对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系统性整体保护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将现存的历史遗产及历史空间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的[15]。唯有此,才能将孤立的历史空间本体纳入到城乡建设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结合西安传统城乡空间营建的历史经验来看,自先秦城市建设活动始,历代城市规划建设,就始终试图建构一个集“规划、建筑、风景”三位一体的城市营造典范,并形成了一个尺度宏大的山水人居体系。如秦阿房宫、汉长安、隋大兴、唐大明宫、明清西安古城,形成了一个历时性的轴线序列,并通过此轴线序列,建构了同南部群山之间鲜明的山水关联体系[16]。在轴线分明,格局严正的历时文化空间秩序的基础上,分布于城池内外的历史风景名胜,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对城市历史空间环境的艺术提升。以著名的“长安八景”为例,“灞柳风雪、骊山晚照、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华岳仙掌、太白积雪”,这其中,既有城内的地标建筑,也有城外的山水古迹,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历史要素,将城市空间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颇具人文内涵的人居画卷。因此,对于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规划建设过程,就是将这些看似独立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空间要素的再整合和再创作过程。
2.3西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问题现状
诚然,西安自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始,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就受到了各方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7],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现实问题。其中至为突出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历代西安城市通过构建大尺度山水结构的人居传统并没有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各时期存在的架构城市与北部渭河、南部秦岭的轴线序列,在现已编制的各版规划中均未得到结构层面的整合和延续,缺少区域大尺度城乡历史文化格局的整体构建。当然这一问题近些年也逐步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区域整体层面和城乡文化空间格局层面,已形成了一些技术理论观点和认识[18-20]。但这更说明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关键性。同时,这也是本文核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技术视角。
2)仍然存在“碎片化”“孤岛化”的空间现象。虽然整体性保护的技术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并实践于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与保护工作中。但仍然不可避免城市区域范围内各历史地段彼此孤立存在,缺乏有效的空间整合和结构性保护。未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具有明显“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历史文化空间结构。虽然在2016版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包括历代都城及陵墓遗址、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和42个历史地段在内的历史片区得到了明确划定并形成了对应的保护技术策略,但如何建构不同时空、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特征的历史文化空间的结构联系,仍然是未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难题。如何避免各历史片区孤立的存在于城乡建设空间内而无法形成彼此关联的历史结构网络,仍然是规划技术工作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3)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空间的融合。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同时也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本。但如何发掘历史资源的潜在价值,在继承与创新的同时避免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也是当下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所不得不面对的客观问题。
3区域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技术建议
3.1建构区域文化空间格局
结合西安大尺度山水文化空间的历史传统,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功能维度,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结构性整合,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空间要素和结构要素予以关联。基于自然的山水本底,形成历史空间的串联和衔接,强化城市空间历史风貌的延续性。一方面,西安城市展现的是现代的国家化大都市的风貌特点,另一方面又应当兼具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历史气派。将不同尺度下的历史要素,结合点、线、面的结构性保护,以整体历史文化空间结构的形式,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秩序中,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中的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
3.2织补历史文化空间单元
针对不同区域历史文化特点,建立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单元管控体系,将宏观层面针对城市历史文化结构的保护策略,通过历史文化空间单元的管控方式,予以进一步落实,实现各单元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结构的纵向关联。与此同时,强化城市不同片区历史文化空间、历史地段的结构联系,突出城市历史文化格局的整体性。
3.3建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建立时空演进的动态思维,构建历史建筑之于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融合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强化历史建筑空间的公共空间化和公共展示化。结合对区域历史文化空间内涵和意义的解读,建构历史建筑分类标准体系。通过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整体提升,使分散的历史建筑融入城市空间格局的结构体系中[21]。
4结语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整体的、全局的。针对宏、中、微不同层面的历史文化空间而对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当始终秉承着区域的整体性视角,强化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和结构关联性,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文化脉络的动态保护和继承创新。
作者:李园 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