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阅读下对作品意识的再分析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症候阅读下对作品意识的再分析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症候阅读下对作品意识的再分析探索

一、引言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而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形式——文本,也会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观念。阅读是人们通过文本形式认识世界的活动。目前,很多时候,人们的阅读都只是表层阅读,法国阿尔都塞将其称为“栅栏式阅读”。在表层阅读中,读者通常仅仅通过文本的形式与作者建立联系,并通过阅读文本,总结文章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显然,在进行表层阅读之前,人们在内心已有所假设:预设作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通过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并非是作者思想内涵的完整呈现。特别是在阅读一些名著的时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众所阅读的版本与作者的手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潜在读者的感受和反馈等各种因素,进而以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审查;在手稿写好之后,还要考虑彼时的文化政策和市场反馈等因素,所以也有可能会对手稿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那些已经出版的文本也就很难等同于作者全部的真实意思。症候阅读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症候”一词多用于医学之中,医生通过病人的症候(症状)来判断病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将此观念用于阅读之中,则是与表层阅读相对,寻找蕴含在文本之中,但是作者没有明确表达的内容。症候阅读将文本视为一种带有多种症状结合而成的文本形态,并鼓励读者通过阅读去探索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蕴。基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方法,人们对作品的解读是多样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识也是学者们写作的主题。本文从阅读的角度出发,采用症候阅读的方式,对作品文本中的内涵和观念进行再分析。从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意蕴为角度切入,运用症候阅读的方法,对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等故事进行解读,分析出作品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提出新的思考。

二、症候阅读下对作品文本中的意识分析

就像童话故事《灰姑娘》中所写到的那样:一个整日灰头土脸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公主参加舞会,在逃跑时掉落一只水晶鞋,王子拿着水晶鞋挨家挨户地寻找灰姑娘,最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把关注点转向童话中的细节:王子对打扮十分漂亮的灰姑娘感到心动,想邀请她跳舞。并且大多数人也都认为换装之后的灰姑娘是某一个国家的公主。这样看来,人们在心中对美的观念似乎早就有所定义。这里值得思考的是,王子是否是惊叹于灰姑娘摇身一变后的美貌才想靠近她的。如果在城堡舞会里出现的是换装前的灰姑娘,王子又是否还会邀请灰姑娘跳舞。而类似的故事,在《海的女儿》中却有着不同的结局。人鱼公主因爱上王子而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上岸去追求王子。在人鱼公主上岸前,海巫婆就告诉她,无论王子最后有没有和她结婚,她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同一个结局——消失。但在小人鱼上岸后,她仍一直陪伴在王子的身边。在故事的最后,王子还是迎娶了邻国的公主。小人鱼最后为爱放弃了回到海里生活,变成一团泡沫消失了。大多数人会认为童话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比较圆满的,但往往这种以遗憾收尾的故事才更加引人深思。在人物关系上,人鱼公主对王子充满爱意,但是在作者笔下,不同于一般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并没有因此爱上人鱼公主,而人鱼公主变成人之后,也并没有和王子幸福美满地生活下去。在《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出于单纯和对人类好奇的心理,大胆勇敢地变成人类,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反常规的主人公形象。而在《灰姑娘》中,灰姑娘更接近传统女性的形象,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侧重于表现主人公的勤恳耐劳。人鱼公主和灰姑娘都有着美丽、善良的共同点,而二者在性格上的不同,以及故事结局的不同,正是不同作者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其创作意识出现差异的表现。正是基于这种作者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作品文本中人物的独特性。另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童话《白雪公主》。基于症候阅读下的新思路,可以深入分析。在这则童话中,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后母与魔镜之间的对话。后母问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魔镜在前几次的回答中,都说后母是最美丽的。但是白雪公主出现以后,魔镜便改口道:“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一文本中的对话是出于一种传统的、对女性美的关注下的叙事,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善”与“恶”的矛盾冲突。魔镜在这一段落中所处的角色,可以看作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正是由于白雪公主的美貌,后母产生了嫉妒心理,并对白雪公主起了杀心。刚开始,后母派一个男性杀白雪公主,这个男性却对白雪公主抱有同情,没有执行后母的命令。这里可以从中认识到,此类情节的创作,是出于作者意识中对“善”的赞同。而故事的最后,后母不得不以毒苹果的形式对白雪公主痛下杀手。在白雪公主身亡之后,碰见了王子。王子惊艳于白雪公主的美貌,亲吻了她,白雪公主便复活了。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结局,同样是出于作者意识中对“善”的一种理想性的弘扬,在王子亲吻了白雪公主后,两人甜蜜地在一起了,并粉碎了后母的层层阴谋。白雪公主可以说是童话人物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是美丽善良的,同时,又是脆弱的,这种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构成,也是童话作者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意识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体现。一方面,《白雪公主》作为《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诞生于19世纪。当时创作者的观念,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通过症候阅读,可以从作品文本中细微地观察和体会到作者意识的变化,进而思考作品文本所蕴含的更深层的表达内容。另一方面,童话故事一般都是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读物,承担着启蒙的作用。对于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幼龄儿童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在不经意间对他们产生影响。而类似《白雪公主》这种年代已久、传播广泛的童话故事,并不完全符合当代幼龄儿童的需求。症候阅读有助于人们在不破坏原著主体结构和艺术表达的前提下,对《白雪公主》进行再创作,以期符合当代幼龄儿童的需求。

三、症候阅读下的意识认知

(一)创作主体的意识

作者是作品文本的创作主体,也是作品文本中意识的形成主体。这一主体在作品中的意识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意识。主动意识构成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对出版后的作品进行修订的内因所在。二是潜意识。潜意识是作者精神活动中的深层部分,往往在作者非自觉的状态下,影响着作者对作品文本的创作和改动,并且在作者自己都缺乏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文本中表现作者的自我意识。在实际创作中,主动意识和潜意识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并在具体的文本中,形成不同的意识表现。随着意识的变化,同一作者在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下的作品,往往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如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既创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样缠绵悱恻的动人词句,也有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种气势磅礴、风格迥然不同的诗句。这些都是作者意识影响作品内容的一种表现。通过症候阅读,能够使人们探究并加深对作者创作意识的认知。

(二)读者对作者意识的不同认知

对作品进行症候阅读分析,不仅是对隐藏在故事中的作者意识的探究,同时,也是对这种意识形成和变化过程的认知。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意识的认知都存在不同,这种认知的不同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实践的不同。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一过程反作用于意识,使其对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进而影响人们对文本的理解,这也就使人们面对同一部作品,因角度不同,解读也就不同。二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同一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意识的解读往往也存在着不同。例如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就经历了不同阶段。鲁迅以自己擅长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社会变迁下的种种现象,但在当时,有不少评论家将注意力集中在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方面。到了当今时代,鲁迅的文章则又被选入初高中的课本之中,这说明鲁迅的文章对今天的青年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青年人在理解鲁迅文章的时候,也应该探究作品文本中所蕴含的意识。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可能很难理解祥林嫂明明生活已经很悲惨了,还要去捐门槛的事情。但如果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识去思考捐门槛这件事,那么便可以得到答案。这就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意识差异所形成的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差异。在鲁迅笔下,祥林嫂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如果捐了门槛就代表做了善事,以前的不祥就会得到化解,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人们意识延展所构成的一种现象。当去探究作品文本中所蕴藏的意识时,才能够理解作品中祥林嫂的赎罪行为,并且能深刻地理解鲁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新时代的读者群体,更应该增强分析能力,深入探究这些作家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识及表现,这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涵,并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文学表达。

四、症候阅读对读者和作者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作品蕴含的意识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症候阅读对读者是有所帮助的。其一,基于创作理念看,无论什么类型的文艺作品,其创作的过程都是带有隐含读者创作的过程。所谓的隐含读者,也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预设的读者。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接收来自作者意识的传达。学会对作者意识进行辨别和批判吸收,是一个读者应该做到的。其二,从阅读主体看,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需要大量知识和理论作为支撑的。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阅读主体带着自身独有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感受文本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由自身独特的社会阅历所构成的,所以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本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症候阅读则基于作者写作的立场,提倡深入作品中进行阅读,将注意力关注到作品本身,寻找和分析文章中已经写出来和未写出来之间的“空白”,也就是促使读者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而不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写了什么。这也就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引导读者探寻文本中的深层意蕴。对读者自身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思考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意蕴。而在阅读结束后,他们又可以查询相关资料来了解所阅读的作品在其他角度的解读,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通过症候阅读,能够使读者在探究、认识作者创作意识的过程中,启发读者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观念的束缚和思想局限性,拓展读者对文学和文本的认知,进而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作品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运用症候阅读的方式对文本中的意识进行分析,对于作家的创作也是有所启示的。一方面,作家要对自身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有责任感,在创作中要考虑到症候阅读下对自身作品解构和分析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症候阅读的层面考虑作品的创作,对作品中的意象呈现、文学表达、写作手法等能够产生另一层面的启发。同时,这也能够使作家在创作中,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使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表达的同时,也兼顾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作品符合时代性的要求。

五、结语

症候阅读对于读者而言,促进了读者在阅读后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同时,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利用症候阅读,人们可以通过文本透视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味,也为读者的阅读和作家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运用症候阅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进行症候阅读的。有时候,症候阅读带来的结果是过度阐释,这不仅会使读者陷入误区,也可能与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相反。

作者:徐小博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