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也逐步转移到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感知与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整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等学科核心思维,教师应明确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地分析语文思维培养现状,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思维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重要阶段,其中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主要包括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比较能力与抽象想象能力等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思想性内容,并通过制订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培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语文学科思维的形成依托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和处理,是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语言、语法知识与文学天地,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学科,可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和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全面及个性化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广泛性是语文思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惯性和更多元智能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完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现状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虽然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但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与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注重汉语言及文学知识的传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涉及的思想性内容较少,而且部分教师未充分开发与整合思想性学习素材,未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意识,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语文思维的形成与深度、广度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和土壤。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讨论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讨论环节启发思维的效用,未能有效达到预期课堂教学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教师未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与思维特点,存在盲目开展讨论活动的问题,不仅未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效水平,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以来,理论知识和语文应试技巧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重点传授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是许多教师都会忽视的环节。对思维培养的重视度不足,未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思维培养与学生能力形成之间的逻辑内在关系,是部分教师在课程开展中存在的盲区。另外,在高中严峻的教学工作形势下,部分教师在学生语文思维培养上仍流于形式,文言文、诗词的记忆和各类专项模考题仍是教学重点,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以及抽象等语文学科思维。
三、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素材的整合引入
将思维培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各类思维培养的素材,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思想性内容和学习素材较少的情况,教师应从语文教材、课外阅读材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筛选与整合利用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想性素材。首先从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入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和各个模块的思想性内容。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板块是充分考虑学生思维形成特点与学习规律所编写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全面、深入探索教材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把握课内资源,通过阅读、交际、表达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性内容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从作者悲凉心绪中感受在特定时代下的隐痛,进而深入思考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特定意象,使学生的语文感性思维和感知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其次是课外材料的巧妙引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语文思维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扎实且丰厚的语文素养基础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将目光局限和锁定在课本的思想性资源上。为了满足高中学生对学科知识多样性以及深广度的需求,教师在备课中还要注意语文资源的引入和扩充,以此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形成学科思维。最后是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以直观、生动的视听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主动吸取和接受更多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发散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多措并举,打造趣味思维培养课堂
学生思维的激活需要兴趣因子的引入,更需要学生时刻保持批判和质疑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开展思维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保持质疑的态度,以此更好地开展对语文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语文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有着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和结果。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人、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将事物定性,将人物标签化。以《祝福》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三维目标中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整体形象。作为鲁迅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的内容丰富且深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乡》《孔乙己》进行新课导入。相应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将读、思、议相结合,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具有复杂思想性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避免用空洞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在完成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以布置500字左右的小作文,以“祥林嫂的故事”为话题,让学生对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时社会劳动妇女、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物形象,使学生提高思维的概括性与逻辑性。
(三)尊重学生思维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学习与思考能力趋于成熟是高中生思维的特点,其中思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学生思维特点的表现形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并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学科培养目标,教师在全面掌握班级学生思维特征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培养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逐步探索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针对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深化其对行文逻辑和结构的理解;对于思维水平有待提升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其巩固基础文言知识,并厘清文章脉络,以此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共同发展和进步。另外,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以此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效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并正视在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作者:宋悦郑 单位:甘肃省礼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