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融媒体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此背景下,对公共艺术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研讨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分析融媒体时代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融媒体时代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策略,以期提升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唤醒他们内在的艺术气质与艺术意识。在融媒体时代,我国各项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侧重理论知识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快革新艺术教育方式,助力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提升,是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
在“五育并举”这一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艺术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一门重要艺术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肩负着指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文化价值观念的重任。通过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艺术审美熏陶,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美术、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可以使高校学生掌握公共艺术方面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同时,使他们接受良好的艺术气息的熏陶,这对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特别是,艺术与现实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可以使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感知及创造“美”的元素,助力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1]。
二、融媒体时代到来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
在传统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会采取口授为主,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的方式进行授课,虽然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方式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本身更注重实践,注重示范教学,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比如,针对“装置与绘画”这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形成深刻认知,教师仅仅口授相关知识远远不够,教师必须亲自动手为学生进行演示,帮助他们理清创作的整个操作过程,尤其是,教师要使学生明确从构思到最终完成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如果教师创新融入融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就可以有效拓展公共艺术教育范围,为学生补充丰富的教育内容,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站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去相关公共艺术教育网站搜集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料,又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络上搜集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料,再在课上辅助学生高效理解相关知识。
(二)有利于辅助艺术创作
融媒体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为相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从本质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美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高校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才能深入理解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本质上是公共艺术教育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过程更好地表达与传播公共艺术理论知识[3]。通过网络,高校学生可以便捷地与更多人分享和交流自创作品,增加高校学生开展艺术创作的趣味性,“抖音”“快手”等这些网络平台,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这对锻炼他们艺术创作能力有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
进入融媒体时代之后,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互联网革新了公共艺术形态,如VR技术、MR技术等先进技术可以为高校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创设虚拟现实的环境,增加教育的新鲜感,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应用VR技术指导高校学生开展实践创作,也可以应用相关网络技术对高校内外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进艺术教育课程规划、教法及训练方法的创新,最大程度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在促进高校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可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基于融媒体建设在线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可以很好促进整个公共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基于融媒体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一)重构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在融媒体时代,为了充分发挥新时代的艺术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助力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高效开展,高校应对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更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文艺发展需求。在重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期间,高校要注意有效发挥新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势,对现有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高校还要注意紧密联系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从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出发,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例如,在重构高校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期间,学校可以有效融入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如短视频、影视类等融媒体时代的全新艺术形式,通过有机结合艺术作品和新媒体技术,避免学科内容出现偏颇。与此同时,高校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运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持续丰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尤其是,高校要注意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结合,如书法艺术和美术艺术,美术艺术和影视创作等,通过强化融媒体时代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质量。但是,在运用融媒体时代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对现有公共艺术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高校要充分明确线上教学资源的辅助角色,不能“反客为主”,只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运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应用。
(二)创新现有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各行各业进行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同理,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高校可以巧妙应用融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对现有公共艺术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以突破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中时空因素的限制,有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相关技术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4]。但是,融媒体时代的全新教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从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与创新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出发,对教学手段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助力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除了常规的线下艺术教育课程外,高校也可以创新开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可以向互联网上传公共艺术教育的微课、多媒体等不同类型的课件资源,并指导学生借助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相关智能终端设备下载且进行自主观看和学习,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自主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可以拓展艺术教育的范围,微信、微博以及各类学习APP都可以成为辅助高校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的重要载体,帮助高校学生实时接受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及开展公共艺术交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对提高高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艺术教育内容的效果有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云课堂”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借助“弹幕”等多种方法来完成公共艺术教育知识点的教学,并配合线下沟通和讨论活动及时解决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相关知识难点。教师也可以采取微课这一全新授课方式,将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优秀微课件、导学案等上传到共享学习平台,供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下载,并进行便捷、高效的自主学习,这可以有效弥补以往自主学习资源和辅助性资源短缺的不足,对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当下全国处于“防疫”新常态下,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先进媒体技术辅助学生高效开展教育活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打破单一的公共艺术教育业态
以往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存在比较突出的单一教育业态模式,即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公共”教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学生的实际艺术水平比较低。如果高校可以创新应用融媒体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打破单一化的公共艺术教育业态,开展个性化教育等一些全新业态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效果。例如,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普遍有追求个性和独立学习的特点,此时,如果高校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就可以促使传统“大众化”的公共艺术教育向“个性化”方向转变,更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高校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不同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艺术教育计划,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公共艺术教育从传统的“文字时代”向“影音时代”或“读图时代”转变,这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很大帮助。此外,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期间,除了要注重发挥高校的教学指导效用外,也要注意强化课外实践教学,通过与社会上的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组织、新媒体机构等多方协作构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体系,推动公共艺术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利于高校丰富教育内容、辅助学生艺术创作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基于融媒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高校要注意从重构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出发,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打破单一公共艺术教育业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杰,杨佳西.在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9):146-147.
[2]严岩.融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J].戏剧之家,2021,14(10):171-172.
[3]边吴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2020,46(12):51-52.
[4]郭静,孙美茜.融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J].文渊,2020,46(12):65-66.
作者:朱建霞 单位:河南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