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教学实践和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课程教学实践和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课程教学实践和探索

【摘要】纵观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声乐演唱教学,而不太重视儿歌弹唱教学。如今,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融合和教育专题整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声乐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前教育;儿歌弹唱;声乐教学

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现今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在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使其招生就业更加火爆。因其入学门槛低、就业前景好,报考人数逐年攀升。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分数不高,且在中学阶段未系统接受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艺术素养偏低、文化储备不够。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重点是幼儿歌曲弹唱表演(儿歌弹唱)。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儿歌弹唱技能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集合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演唱以及钢琴演奏等基础能力,许多学生在面对儿歌弹唱时,都用“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来形容。儿歌弹唱是一项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技能,在学前教育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学前教育五大艺术领域中,儿童音乐教学占比很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自弹自唱的形式演示儿歌作品是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儿歌弹唱具有表演性质,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以及就业面试中是经常被考察的项目,因此,具备较强的儿歌弹唱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相关课程有很多,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琴法、声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儿歌弹唱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其不仅需要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还涉及基础乐理、钢琴演奏技巧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需要学生把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就目前的声乐教学而言,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在课程安排上是分离的,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个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目标都没有考虑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儿歌弹唱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能唱的不能弹”或“能弹的不能唱”,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综合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特殊性,不同于部分音乐专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二胎”政策开放后,就业前景更好,因此,这一专业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报考志愿的首选,但由于高职学校的特殊性,生源有三种类型:普通高考、中职对口、单独招生。因此,学生音乐素养的巨大差异给声乐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令学生对儿歌弹唱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学生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学生在运用儿歌弹唱这项综合技能时出现了极大困难,有些学生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起点低,就是学不会”。

(三)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对艺术学习的方法更是“闻所未闻”,他们的学习相当于接触全新的领域,他们过往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在艺术学习中不再奏效,因此,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后时间更不会主动进行练习。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丰富,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后需要巩固和练习的技能也比较多,在课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极为有限。

二、以声乐课程为例提升儿歌弹唱能力的途径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融合和专题整合

最能体现声乐课和琴法课程的职业特性的内容就是儿歌弹唱,而过去的声乐课程和琴法课程等课程的教学目标局限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考虑到生源复杂、学生基础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在学生儿歌弹唱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能唱的不能弹”或“能弹的不能唱”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儿歌弹唱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课后练习不认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对儿歌弹唱教学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较少,且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儿歌弹唱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声乐、琴法、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活动等音乐课程息息相关,在当前许多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当中,上述提到的课程都已开设,但由于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许多相关课程以传统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目标和教材为标准进行简化教学,在儿歌的教学方面,各课程的教师缺乏有效配合。笔者通过对几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按照学生过去的音乐基础开设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同时,各门课程针对儿歌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整合,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综合运用课程,如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编配与演奏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效果不错;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都有所提高,学生在就业面试阶段也获得许多机构的一致好评。

(二)多方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整体教学模式和声乐训练方法都是学习和模仿之前的音乐专业类院校,发展到现在,高职院校仍然比较重视单人授课或者集体授课模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只是针对学生的声乐技巧掌握水平,并且改革内容常常没有落到实处,儿歌弹唱能力作为一种舞台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舞台实践进行锻炼,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舞台实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1.以专题形式整合艺术课程,降低学习难度

以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学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专题,打通各门音乐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各门艺术相关课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等,在进行曲目选择时可以与视唱练耳、琴法进行匹配,把教学集中在民族调式的曲目上,打通多个艺术课程,达到专题整合的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除了进行教学专题整合,教师还可以进行课程整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2个学年的基础课程教学,将声乐基础、琴法课程在第3学年时结合《声乐课程》与《琴法课程》进行教学,开设针对儿歌弹唱综合能力培养的《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编配与演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打通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状态。笔者通过两到三届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成果汇报时,明显看出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有显著提升。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随时随地能学习

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新形势下,教师可以录制部分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录制一些不同难度、不同风格的短视频,并放到云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下载学习。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并结合传统的线下教学,将教师从部分“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混合教学,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都有一定提升,同时,学生课下的学习也不受时间限制,他们可以自主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通过“互联网老带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的线上教学方式会给教师增加很多工作量,比如,多数艺术课程的线上作业通常都要录制视频、音频等,一名学生录制视频作业的时长在4分钟左右,按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计算,教师如果逐个指导,工作量将会很大,而通过构建“云班级”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把练习的情况拍下来,通过云平台上传,通过让高年级学生引领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届、应届学生可在平台上互相评价和交流,通过“互联网+老带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减少教师单独指导每位学生作业时的工作量,并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紧跟时代浪潮,增加实践机会

以0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都十分喜爱和善于运用抖音、快手等APP,并且,国内外不少知名艺术家都会通过此类新媒体平台录制或开展线上讲座,如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都会举办线上音乐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莹、常思思也会开展线上演唱会等,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周和艺术实践月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出实践要求,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让他们组织线上艺术实践,如学堂乐歌弹唱表演、动漫主题曲儿歌表演、防疫主题音乐会等。同时使用APP开展网络直播,此类线上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实践需求,也能提高其他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避免了组织现场演出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性、局限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教学,实现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考核环节互通,拓展评价与考核机制。为了保证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得到提高,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建立严格的评价考核机制。儿歌弹唱效果是这门课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使考试内容多样化,如,教师可以把考核标准分为熟练程度、演唱水平、演奏水平、音乐表现力等多个方面。

1.考核形式转为舞台实践,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各门课程的考试在形式上可以从单独的班级内考察转变为以年级为单位的舞台实践考察,声乐课程和琴法课程的考核同时进行,一个学生进行儿歌弹唱表演,同时,由声乐课和琴法课等课程的老师一同进行打分,最后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各科成绩,从而完善各科教学间的融合,这种做法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打破过去学生口中的“开学忙着玩,期末忙成狗”的状态,以舞台实践作为声乐课和琴法课等课程的考核方式,将过去期末考试中声乐有声乐的曲目、琴法有琴法的曲目的情况转变为通过一次演出完成全部考评,这既给予了学生以舞台实践与观摩、锻炼的机会,也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同时能降低各科教师的工作量。

2.拓展舞台实践平台,增加舞台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与各大机构以及相关艺术单位进行合作,以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与各级幼儿园、群众艺术馆、少儿文化馆、歌舞剧院和歌舞团等单位合作,拓展学生的实践平台,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机会;部分学生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在台下和琴房的表演都十分到位,但因为舞台实践机会比较少,心理素质较差,即使台下没有观众,对着手机表演他们也会出现紧张弹错、唱错的情况,对此,学校通过与校外机构共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舞台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感和掌控能力。同时,这种做法还能避免校内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教学和考评更注重技巧性,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有部分学生会觉得“在校学的太难,平时表演没人懂得欣赏”,而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舞台实践,接受“项目式”的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线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而促进其在校期间有目的性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对声乐和琴法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的整合,可以增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儿歌弹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弹唱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应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和职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声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融合,实现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互通。在儿歌弹唱教学方面,应针对就业、日常工作中最迫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避免和社会就业需求相脱节。同时,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打破声乐课程和琴法课程“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产教融合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许欢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