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产业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之始,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完整规划。高职院校在政策的号召之下,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人才,是乡村振兴有力的人才后援保障。2020年,中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院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现状入手,结合其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设;高职院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有完整规划和实施策略的系统工程,对于解决中国城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一些“三农”相关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依然面临相对缺乏人才的关键性难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产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齐抓共管,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做乡村振兴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地。
一、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不足,大多关注的是一些新兴行业,如计算机或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在农业专业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优势,但在深入实践环节,尤其涉及乡村类项目的整合问题上仍需进一步的锻炼和完善。如在高职院校的一些新门类专业如电子商务和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同样开设此类专业的大学已经具备系统成型的教学和课程理论体系,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较高。高职院校应适时进行转型,通过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和优化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农业人才培养时,给予学生的专业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学生对农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的实际本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常常会比较迷茫,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到城市就业生活。形成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了解较少,无法在毕业后快速准确地找到自身价值和专业定位。这种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加大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难。
二、高职院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供选择的职业类型变得更多了。与此相呼应的便是高职院校开设了不同门类的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其中拜金主义影响着青少年尚未形成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强调个人的享受,弱化了集体利益。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青少年在对未来的职业路径做规划时,总是抱着不愿意吃苦的态度,选择一些看起来光鲜体面的工作。一些家长对于从事农业工作也抱有一定偏见,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是农民,好不容易送孩子到大中城市读了书上了学,不希望孩子以后跟自己一样在农村待着,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读书的目的就是摆脱农民身份、不再从事农业类工作、不再回到农村。对于家长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政府和社会要做好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其转变观念。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加大对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投资比例,提升农业产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出现了这样一位农业人才,他便是我们熟知的袁隆平院士,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淡泊名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土地。“我的梦想是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土地里倾心研究,不断改良杂交水稻的质量,提高产出率。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中国的适宜土地上。这是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也是袁隆平向国家、向自己交出的一份让人动容的完美答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袁隆平用亲身经历向人们证明了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大众对农业工作者的偏见。高职院校也要顺应形势,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爱农、助农、事农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要适时组织一些职业认同交流会活动,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探讨自身专业在乡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的实用之处。“内卷”一词是当代青年的口头禅,高校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大多将目标对准了城市,城市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大量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青年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内卷”仿佛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模式。其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拥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抓住时机,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和相关农业产业人才到乡村去,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去补充农村地区的不足,到适合自己专业的领域去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为学生发展提供实践机会
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黄炎培曾指出:“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学生在高职院校课堂上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后,还要实现从书本到实践的转化。只有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创造实实在在的成绩。因此,在高职院校和乡村之间搭建实习的桥梁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实习是手脑联合训练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与当地就近乡村实现项目联合,委派学生参与到当地乡村规划发展的研究项目中,通过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沟通,获取更多有用的实际信息,弥补自己理论强实践弱的短板,同时也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些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利用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和建议。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进而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从事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农业产业发展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能在自己多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掘出当地的农业特色,对症下药,改进之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略,利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和各种创新方式帮助其更好更快发展。
(三)完善相关人才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完善保障体系吸引人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并且在一些地区已经卓有成效。许多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经据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例如为人才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提高其工作条件、生活物资方面的保障水平,完善补助津贴发放的相关政策等。高职院校与当地的乡村合作时,地方政府要起到表率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双方合作项目的推进作出努力,保证学生调研所需的物资条件,配合项目开展。对于高职院校参与研究的学生取得的调研成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为当地乡村建设建言献力的热情。近两年来,随着特岗教师的扩充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完善,乡村发展已经呈现出规模日渐扩大、人员日渐增加的良好态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愿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但是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情况的不同,对于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协议时间和待遇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家整体性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当地政府部门要把握机遇,通过持续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地对人才进行引流和保护,为人才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商交流,制定具体合适的约束制度,尽量建立统一的保障体系,以解决因各地政策差别较大而产生的人才流动问题,减少合同期满之后的人才流失。
(四)加大对学生的政策引导
在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前,高职院校应适时引导他们掌握国家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使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作用、目标和具体要求、实际步骤有基本的了解。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应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基础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将农村发展理念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使他们积极承担起时代责任和乡村发展的重任。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就业辅导课程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结合,针对一些新兴农业专业的就业现状和乡村就业优势进行具体说明。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以投身于当前农村智慧化数字发展网络建设,帮助乡村实现由线下单轨发展模式向“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的转变;物流专业学生可以主攻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发挥物流运输的专业优势,有效解决农村商品供给不均衡的现实性问题。这些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乡村建设的广阔前景,有效扭转学生对于乡村就业的偏见,树立其投入振兴乡村的决心和信心,保证学生在对农业发展相关情况熟知的基础之上,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短缺一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要站在培养农业产业人才的第一线,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更多的职业选择时倾向于选择轻松的就业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高职院校要不断创建更多的平台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争取培育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农村建设带去活力和激情。同时,高职院校的一些新门类专业如电子商务和物流类专业的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学校与乡村合作的项目,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专业特性,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李洁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