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思考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系统而又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我国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乡村,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总体指导,培养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仅对整个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乡村发展;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根本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的关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的现状因地制宜,在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人心。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自然同生共荣
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并从实践出发,深入探寻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生关系,指出了劳动是最核心的环节,人类社会的产生与不断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而劳动又始终与自然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无论何时谈及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都不能离开自然条件,因此人类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这个使我们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马克思的这些观点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认为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逻辑,呼吁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打下基础。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和根本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各种权益实现的过程,而在诸多权益中,生态权是基本的权益,贯穿着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正视生态环境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永续发展的生态问题,坚持生态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现状
(一)乡村绿色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乡村仍存在着一些短板,“三农”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绿色经济建设相对滞后,绿色发展进程比较缓慢,虽然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部分乡村仍然存在排放污水和废气等情况,给乡村环境的治理带来了很大阻力。
(二)生态文明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乡村
近些年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乡村的发展和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受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的影响,村民还不能自觉地投身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不能很好地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割裂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乡村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制度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面对农村发展现代化的要求,这种制度提供的动力非常有限,甚至成为阻碍实现乡村现代化的短板。这就要求积极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其实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但是这些生态资源并没有被合理地利用起来。在旅游景区的开发方面,部分乡村对生态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反而加重了这些生态旅游景点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乡村发展的启示
(一)观念先行——在乡村地区进一步普及生态发展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只有使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够使绿色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要使村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定生态社会发展的立场,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令他们认识到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才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要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和教育,使村民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人民群众的合力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武装村民的头脑,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活动,让乡村真正成为建设美好中国的重要力量。
(二)设施协同——进一步完善乡村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事实证明,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基础,绿色发展更是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只有完善基础设施,许多活动才能正常开展,才能避免老旧过时的发展模式,比如大力发展重工业、不合理地排放废气废水等。即使有一部分村民觉醒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也会因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作为物质支撑,而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无法使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因此,应该完善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助于支撑乡村逐步实现绿色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技术引领——用技术创新推动乡村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反复提及和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如把“机器的改良”作为“在原来形式上不能被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我国结合国情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改变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使得生产要素能够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组合,通过创新驱动来转变生产方式,从而有效推动乡村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掌握,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因此培养相关高新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该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经济转型发展。
(四)制度保障——用制度创新保障乡村绿色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道主义自然观过度夸大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作用,而自然主义则过分突出了自然界生存与活动的被动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答案: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生产劳动方式,将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制度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要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的管理制度,尤其对于乡村来说,要管理好村民的生产劳动,形成乡村生产劳动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明确乡村绿色发展的责任制度,以严格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保障,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
作者:盛楠 单位:中共安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