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价值

《汉书•郦食其传》中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一言,此处的“食”本意是粮食,但也恰好说明了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自古以来,饮食世世代代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从历时角度看,饮食包含了各个时代的风物,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共时角度看,饮食又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与特色。因此,饮食早已不单单只是人们的生存之必需,而是一种与哲学、文学、美学、价值观、科技等都紧密相连的文化,是一种既有时代共性又有地区、民族特性的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传统观念与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敏锐地感知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活力。由李世化编著的《饮食文化十三讲》一书,是专门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著作,全书内容丰富,思路清晰,从中华饮食的渊源、道德、礼乐、器物、节日、民俗、流派、宴会、文艺、典故以及食品文化、调料文化、食疗传统13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解读,旨在通过文字书写勾勒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全貌,行文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具有通识读物的趣味性,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系统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著作。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诗学

纵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有关饮食文化渊源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还是各朝各代文人墨客与饮食有关的创作,还是饮食器物的制造和历史典故的产生,都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学传统和审美情趣。该书在开篇第一讲中便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收集,介绍了有巢氏茹毛饮血、燧人氏教民熟食、伏羲氏首创烹饪、神农氏发掘草蔬、黄帝兴灶作炊、后稷教民稼穑、尧制石饼创面食、彭祖饮食养生、伊尹精研美食9位对中国饮食文化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介绍以及有关于他们的传说的讲述,理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明起点。在“中华文艺与饮食”一讲中,该书分别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成语5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文学艺术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宴饮中的乐曲、舞蹈不仅是一种烘托宴会气氛的手段,也是地方特色和身份、权力的象征,更是许多流传甚广的宫廷乐曲、舞蹈的最初形态。与此同时,该书还巧妙地选取了《金瓶梅》和《红楼梦》两本文学著作,通过对书中饮食文化的对比,直观地将传统饮食文化中市井和贵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审美情趣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饮食器物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更说明了饮食文化与冶炼、治瓷等科技、手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直观并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2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民间性

在日常饮食中,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节庆与民俗,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集体创造并具有传承性的民间文化,因此民间性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该书运用大量的篇幅,对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节庆食俗、礼仪食俗、饮食流派、饮食盛宴、食品文化和调料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可见民间性特征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气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行为与美食总是分不开的,例如立春要吃春盘、春饼,春节要吃年糕、饺子,清明要吃青团、馓子,中秋要吃月饼、饮桂花酒,重阳要吃糍粑、柿子等等,再比如订婚、出阁、婚礼、回门时需要的食礼都各有不同,求子、妊娠、寿诞也都有着具有程式化特点的食俗。这些食品本身和食俗规矩都有着各自的来历,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与内涵,它们或是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或是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希望,或是寄托对先人和古人的崇敬与思念。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食俗,表达着内心美好的愿景,体现了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民间食俗也有着自下而上的影响力,不断丰富和发展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进程和文化特色等差异,在饮食上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烹饪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与菜品也越来越丰富,加之地域、文化差异,逐渐形成了以鲁菜、苏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为代表的饮食流派文化,以汤文化、粥文化、豆腐文化、面条文化、饺子文化、点心文化、火锅文化和小吃文化为代表的食品文化,和以酱油文化、醋文化、糖文化、姜文化、蒜文化、花椒文化和辣椒文化为代表的调料文化,饮食流派文化、食品文化与调料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既富有中华文明传承的共性,又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传统道德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民”一直都是一个核心概念,而与“民”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必定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考和传统道德观念。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和社会意义。在儒家思想中,饮食被认为是天理和人欲,也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纽带。饮食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不仅仅是享受和休闲,更是一种重礼仪的伦理观念和处世之道,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自我约束;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饮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养生之道的探求,饮食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可以用以养生,也可慰心灵。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告诫人们要用平和自然的心态面对饮食、面对生活,时刻保持平和的生活状态;佛家在饮食上的追求与其相应形成的制度,例如断肉吃素、禁欲修行等观念,使得饮食成为约束自身的手段和途径,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到与饮食有关的生活观念,食疗传统自先秦道家起就有了明确的意识和观点。该书通过对《礼记•内则》《黄帝内经》《饮膳正要》《饮食须知》《吴氏中馈录》《千金食治》《随园食单》的介绍,分别从食疗、药膳、营养学、饮食搭配、饮食心得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传食经要。而“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在饮食文化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俗”是饮食文化中自下而上产生影响的途径,那么“礼”就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制法与规定。中国的食礼传统萌芽于先秦时期,受祭祀礼仪的启示,逐渐形成了丰富且具有约束性和传承性的饮食礼仪。饮食礼仪不仅是待客之道,更是社交的基础与场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教化晚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时代精神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脉相承,不断跟随着社会历史前进的脚步,不断融合新的文化与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将传统理念与当下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继而形成新传统并持续地传承下去。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诗学理念、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和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等民间文化特征,是日常生活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饮食文化依旧充满生命力,在现代语境中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传统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以民为本、以礼克己、以仪修身、以食养生的处世哲学与生活方式,在“快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仍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使孩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正向的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寓教于乐。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流派、食品文化、调料文化和盛宴文化,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更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传媒技术和交通运输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美食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地方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这些极具民族特色或地方个性的饮食文化,已经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传统饮食文化中与民俗相关的部分,不仅是各地方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更是中华民族内部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十三讲》一书,把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不仅纵向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做了梳理,而且横向把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对饮食文化的影响阐述得较为清晰。全书囊括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饮食文化,材料扎实、眼界开阔,是一本具有良好阅读体验的科普性、通识性著作。

作者:张虹 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