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仁学思想在新时代的伦理价值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以及“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结合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以及伦理价值,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使孔子仁学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仁学思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一种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结合。它既强调“仁”,又重视“礼”;不仅要求人们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注重社会生活方式;主张以个人的修养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和现代中国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容
作为儒家思想的精神核心,“仁”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因此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价值导向。“仁”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在治国理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仁”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被广泛地接受与实践。它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并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指南。孔子的仁学思想包含了“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等思想的政治主张,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
(一)仁者爱人
以“爱人”为基本道德原则。以“仁爱”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儒家学说,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以及家庭和民族的社会架构之上的。作为仁爱的基本原则,“爱”的核心命题包括“爱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基本伦理问题。“爱人”包含“爱亲”和“爱众”。孔子的“爱人”概念主要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爱人”的基本前提是“爱亲”,从而由小到大,推己及人,做到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继而“爱众”。这是孔子对弟子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君子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以“爱亲”为基础的道德个性化要求已逐渐成为公民的道德要求,“爱人”体现的是“仁”的理念。当我们想要成为“仁者”,并做到“爱人”时,首先他要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只有一个能分辨善恶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爱人”是以“礼”“乐”等形式来实现的。“爱人之实,必先治其器;制礼致和,则民自服矣”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爱人”是指君子的行为,但“小人”和“女人”却被排除在“爱人”的范围之外,“唯女人和小人难养”,这已成为孔子仁爱思想最大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封建中国的男女不平等。
(二)克己复礼
“爱人”通过“克己复礼”来完成,孔子“仁”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而“克己复礼”则是其实现之道。“仁”的思想所能满足的规范性要求是“礼”。能够成为仁者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道德的行为。自我克制是一种崇高的境界,通过抑制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必须要考虑到他人道德观的价值选择,考虑到他人的心理预期,才能实现仁爱。在这一过程中,既表现出“仁”的内在本质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担当精神。“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基础,“孝”思想渗透着“仁”。以忠诚和宽容之心去爱人民。孔子仁学思想中“仁爱”的实现,可以概括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父子、夫妻、兄弟关系之后,君臣、朋友关系是仁学思想中的两种主要关系,并由个体化要求转向社会化要求。
(三)为政以德
尊德、敬德、保民、施仁政,是孔子的一种政治思想。所谓“仁德”指的是“为政以德”。《论语》中讲得很明白:君主要使天下归心于自己,就要做到以德配天、以德制人;要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就必须让他们服从他的意志。这意味着,如果统治者是有道德的,人民自会听从于你。孔子把“仁”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并将它规定在为政方针中,并且主张以道德教育为基本的治国之道。孔子在政治上一向主张以德育人,君主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治理天下;国家要按法律行事。孔子把治国安民看作是治国之道。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只有每个人都有这种崇高“仁”爱,才能将社会变得更好,而“仁”爱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更是作为国家治理者应该首先表现出来的东西。“仁”学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文化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次深刻总结,对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现代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仁”的哲学首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而影响到家庭和宗族,然后形成一个有德行的社会群体,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道德秩序的社会机制。孔子的“仁”强调的是在实际活动中的行为也要符合个人道德义务和责任要求。简而言之,即对仁德的追求。这也就决定了孔子仁学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意义。首先,人们要学习和把握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社会建设的影响。重视个体的品德建设,加强个体的品德素质,健全和规范个体的道德义务。这种自觉的道德反省能够使人们真正具有责任感和上进心,能够打破外在的约束,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现代化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因素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观。社会道德是由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体发生变化,那么整个社会道德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找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道德失范的原因并解决矛盾。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孔子倡导的仁学思想即是人们应该存在的道德理念,“仁”是一种道德的表现,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互助。在现下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以至于迷失方向,甚至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这种不道德行为也失去了仁爱本身的道德观以及和睦相处的大爱。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仁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组成部分。孔子的“仁”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化建设
孔子的政治理念是以“以德治国”为核心的,在孔子当时的时代,没有现代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只有礼乐制度,孔子主张用道德伦理来维护社会的秩序。这种想法太过不切实际,所以在那些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期望。这对中国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法治与德治在当代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德治则是实现法治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司法体系,还需要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这是因为,信息是人们做出决定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法治不仅要维护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而且也必须保证公众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防止公权滥用。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法治的实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知情权的透明度要求都表明,没有法治,就难以保障公民的安全、保障其基本权利。但是,仅仅遵循法治是不够的,法律是社会建设的底线,道德是法律要求的补充,是公民的自我约束,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弘扬。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政治的基础,并且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伦理价值
(一)以“仁”为核心,加强公民自身道德修养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框架是“仁”,它突出了“爱人”的本质是善。在构建社会道德关系的过程中,社会道德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认识状态和道德行为的水平。孔子提倡仁德教化,强调“修己安人”的修身之道,他还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教育原则,要求每个人都能遵守这条准则。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坚持要坚持以人为前提、以仁爱为本的道德伦理建设理念,孔子倡导人们不断“求仁”“践行仁道”。同时,儒家把“人求仁的基础放在主体的本心上,找到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基础,通过主体的道德自觉、道德修养来践行仁道。做一个有道德“仁者”。因此,个人自觉求仁,自觉践行仁是个人修养的基础,社会公德的培养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只有先修身、养心养性,才能接事、做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培养真正的社会公德。
(二)以“礼”为准则,加强公民规则意识培育
作为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礼是一种特殊的礼教,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礼”的产生是为了制定规则,使人们能够调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处在一种无可争辩的状态,使人们处于一种要求和衡量的状态。“礼”是统治者通过对社会群体成员行为进行约束来达到某种目的。“礼”也是行为准则,体现了统治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在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为了突出公民的规则意识,我们必须彻底抛弃规则仅仅是工具理性,让它与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一种规则和公正的伦理精神。
(三)以“忠”为基本理念,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孔子在仁学思想中提出的“忠”是一个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道德观念。公民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国家和社会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需要一个过程。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我们必须突出“忠”这一基本理念,强化公民责任意识。这包括对保护公共资源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在新时代道德建设中,要把“忠”作为基本道德观念,坚决摒弃“愚忠”的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忠”的伦理观念在道德实践中逐步外化为孝老爱亲、敬业爱岗、忠于国家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以“孝”为基本伦理精神,加强公民家庭道德建设
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为一种道德思想,其“爱民”思想中的“爱亲”,必然会被纳入“孝”的特殊伦理存在之中。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孝悌”“忠恕”等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践行方法和途径。在当今中国,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孔子的孔子仁学思想突出了“孝”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基本的伦理思想,这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也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要求。“孝”是家族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基础,从而推动了道德价值的理性建构,进而使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得以形成。
四、孔子仁学思想的新时代启示
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仁学思想为代表的伦理思想,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源泉。然而,在现实发展中,儒家伦理中一些观点却被边缘化甚至异化,其价值观念与当代社会生活相脱节。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
(一)批判继承孔子仁学思想
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我们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弄清这一思想是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僵化的教条来看待,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一方面,要坚决去除封建仁学思想中的等级划分。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以封建社会为基础背景的,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中,以“人治”为基础的封建权力,使得法律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条件性。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孔子思想中“礼”“仁”等伦理道德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里,“礼”与“义”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封建仁学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保守性也受到了严厉批评。孔子提出仁学思想后,孔子的基本伦理思想也表现为一种封闭的状态。它的显著特征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道德。例如,“三从四德”“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都是不能违背的传统伦理关系,其局限性,即它不可能完全包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的内容。在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中,孔子的仁学思想应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二)实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孔子的仁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充分理解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丰富而深刻的价值意蕴。这是评价和传承这一思想发展的基本前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三个不变。这就是:既不能把孔子仁学思想简单地等同于西方现代伦理学说;也不能将孔子仁学思想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导致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相分离。首先,孔子仁学思想的道德精神是不可改变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也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赋予孔子的仁学思想以时代的内涵。其次,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不可改变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把握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和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养是一个重要命题;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与践行则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后,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理性的统一性是不可改变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之一,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值得借鉴和研究。它要求人们以“仁”为最高境界来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从而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种道德思想不仅要成为一种理论,而且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要成为人们向上向善的一个重要指南。
作者:阳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