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村落形态和建筑特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翁丁原始村落坐落在云南省临沧市地域范围内,曾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特点和极高的考察价值。文章首先从地势气候、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等三个方面对翁丁村落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分析,接着介绍村落的特色建筑,并探讨翁丁原始村落传统民居的建筑成因,最后就灾后重建、保护翁丁传统建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地势气候;生态环境;景观规划;建筑风格;障景
1研究背景
翁丁原始村落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翁丁村居民主要来自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因农业资源不足迁徙至今翁丁村地界。翁丁村于1978年通路,1986年通电。按照2020年8月26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工作,翁丁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同时,翁丁原始村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翁丁佤寨的民风民俗是整个佤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是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是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然而在2021年2月14日,翁丁原始村落由于电路老化发生火灾。全村109户原始居民建筑,烧毁105户。另外,原始村落里大部分道路被烧毁,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下文对翁丁村落建筑特色的分析,主要是为灾后重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翁丁原始村落的建筑景观自然环境背景分析
2.1翁丁原始村落地势气候
沧源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整体面积2446.43km2,其中有约95%处于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是云南省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门户之一,是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存最为完善的原生态村落。翁丁村位于山脊上,但两侧夹有高耸的山峰。村落的位置被夹在山谷的地形上。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因素加上山谷的地理位置,当季风经过翁丁村地界时,其往往会变得更为疾速和猛烈。
2.2生态环境
云南作为中国动植物的王国,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位于临沧市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的翁丁原始村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就植物方面,翁丁村村内光草本和灌木植物种类就不乏百种,包含桑、万寿菊、头花蓼等。珍稀植物包含董棕、中华桫椤、长蕊木兰、翠柏等。珍稀濒危动物则有金钱豹、黑豹、猕猴、亚洲象、印支虎等。
3翁丁原始村落的特色建筑风格
3.1佤王府
佤王府不太同于其他的翁丁村建筑,其并非挨地面而建,而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其使用竹竿等材料建有二层占据整个村中制高点,使用了类似吊脚楼的设计。但与苗族、布依族等吊脚楼不同的是,其干栏式建筑的设计在大程度上仅是为了增加瓦王府的视野,而不是由于气候湿度等问题。瓦王府的前端,不再运用类似于山脚障景的设计,而是尽可能的打开观看者的视野,将整个翁丁村(瓦王的属地)收揽眼中。设计者在规划地形时,也运用天然的地理条件设计了不同阶级人群的心理感受。
3.2寨心广场
寨心广场位于瓦王府左侧仅十多米的地方,是寨子里举办重要庆典的地方。寨心广场上立有寨柱,是翁丁村精神所在。寨心广场与瓦王府之间极短的地理位置,也是考虑到佤族群众的心理因素,将瓦王的统治地位与寨中至关重要的大事所相连。这种地理位置将瓦王在民众间的心里地位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巩固和提升。
3.3祭祀平台
全村的东北方向是翁丁村的入口。入口处的大道由石板块铺设,道旁采用一人半高的木头做栅栏。栅栏上运用麻绳等材料固定有风化过后的牛头骨。祭祀的土堆大约由30x10x20cm的石块垒叠成高低不平的平台(土堆上的树挂满了牛头骨)。总的来说,祭祀区域大致被划分成两个部分:低矮处的平地空间被定义为跪拜的地方,而稍高30cm左右的平台被选为部落大祭司做法的地点。高处祭祀的空间种有一棵约六七米的榕树。树形成的纵伸空间,在视觉和心理上,形成一种“上位”和“下位”的空间权力秩序。
3.4翁丁村民居
整个居民屋从里至外,都是实打实的木结构,采用杉木做为房梁和房屋承重柱的部分。将劈砍成薄片状的木头或对劈成半的竹子进行编织形成墙来起到隔离外界的作用。极具特色的是:屋内家家户户用的长条凳子(约1m~2m长)是由简单的木榫结构制成。用一整根的圆木当凳面(翁丁居民往往不会劈砍出平面的凳面,反而直接采用圆柱状的整体作为凳体),在四个角上开长方形的凹槽并安置长方体形状的凳脚。翁丁村茅草居民房屋共109间,位于山脊上的居民屋顶紧密相连。但在消防方面,这种排列紧密的原始村落布局存在致命的问题——极易发生跳火情况。
4翁丁原始村落传统民居的建筑成因
4.1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上来看,翁丁村寨属于亚热带气候,周围有丛林、群山环绕,清晨时有半隐半露的状态,当走近房屋建筑后,才可以清晰看到房屋的实际结构。从实际情况上来看,佤族建筑对于自然形态表现出尊重的态度,通过对自然植被、石土、山林等的合理利用来实现对自然风貌的保护,在此条件下村寨建筑真正意义上融入到了自然环境中,这种构筑形式是融入型山地建筑的典型代表。
4.2生态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现实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存在的重要依托,而山佤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得益于山地环境。很大程度上来看,干栏式建筑不仅是佤族群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彰显出当地民众的民族文化。翁丁村寨传统建筑在生态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深刻的自然共生特征,这种生态自然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反映。
4.3宗教信仰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翁丁村寨中存在大量祭祀建筑,从其建筑形式上可以了解到原始宗教对佤族建筑的影响,以及传统民居中所展现出的原始宗教文化。除前文介绍过的寨心广场和祭祀平台以外,还有神林、人头桩、墓地等展现原始宗教的建筑。例如,神林位于村寨的东北部位置,其中种植有大量榕树,而佤族对于榕树十分尊重,将其看作神树;人头桩则佤族狩猎头的产物;墓地位于村寨的西侧,距离村寨较近的一边葬有正常死亡的人,距离村寨较远的一边则葬有非正常死亡的人(见图1)。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佤族民众对火的崇拜。自原始社会开始,佤族民众对于火塘有着不同的用法,村民对于火塘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彰显了其对于火的尊重和崇拜。
4.4风俗习惯对建造技艺与装饰的影响
对于建筑的建造技艺以及装饰而言,会受到佤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见村落的建筑特色与当地习俗存在密切联系。这种习俗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习俗,同时还有房屋建造习俗,并且还会受到商业贸易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在佤族人民的情感认知中,对于牛这一动物有着深厚好感。因此在翁丁村寨的民居建筑中,屋角为一个交叉角,从远处看犹如一个葫芦上插了两个小牛角,部分民居建筑的屋角的交叉角有二次装饰,存在两个镂空式的牛角。对于佤族民居建筑而言,在对其建筑特色进行分析时也可以发现其对图腾的尊敬与崇拜之情,佤族干栏式建筑上屋顶随处可见的小牛角,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佤族文化的传承(见图2)。
5翁丁村建筑景观灾后重建策略
在2021年的2月14日,翁丁村凌晨遭受火灾。其中受毁房屋共有104间,包括寨门2个、厕所4间等。就火灾原因,业内人士有多方面的解释,但紧密连接的房屋排列方式确为一个重要因素。火灾期间,火势得不到及时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当地山风过大,甚至使得部分着火区域发生了跳火情况。这些原因在某些程度上都加速了这个有着4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古村落——翁丁村的消亡。翁丁村灾后重建要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参与,同时关注原住民的主体性作用。遵循两个原则:①要依照佤族人民的信仰、习俗和传统;②要依照文物的重建和修复原则,因为翁丁村是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村口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火灾前古寨的影像和在火灾后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存,并警示参观旅游的人,注意防火防灾。
参考文献
[1]王福刚,欧阳志勤,张丽.传统村落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研究——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寨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453-458.
[2]徐钊,夏青,郭晶.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寨传统民居地域特色与建筑成因[J].山西建筑,2018,44(34):4.
[3]陈静,白洁,彭禹,等.翁丁佤族传统村落活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风景名胜,2019(4):61-62.
作者:宋沁煜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