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实践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实践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实践探讨

摘要:优化急救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能够实现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确保院、校、企优势互补,提升急救实训教学改革效果。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三方互动的高职院校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完善多方合作机制、搭建“集约建设、开放共享”实训平台,以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急救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共享

急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改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条件、提高急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还是按“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职业教育需求为导向,实现急救实训资源优势互补,开启校、院、企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的必然举措。

1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国现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1-4],关于急救的相关实训资源建设还有待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尚未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无法充分共享共用,或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5],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实训资源。主要问题如下。

(1)实训基地自建自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要建立—个功能完善的急救实训基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设计建设方案,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基础建设、设施设备购买以及专业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上[6],基地建设周期一般也较为漫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院校的实训基地多为自建自用,都为了大致相同的教学任务建设类似的实训基地,因此难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甚至为满足较少学时的教学任务花大力气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但最终长期空置,利用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软、硬件建设内容不足以跟上临床发展脚步。急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临床急救对人才的需求[7-8],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必须与临床保持一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的知识、技能以及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而学校受场地、经费、资源、师资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实时跟随临床变革步调而去完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教学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临床资源,如借用医院的场地完成实习、见习,借用医院的先进设备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或借用医院的专业人才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能促进实训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1+1>2”。

(3)实训基地建设以学校自建或者校际合作居多,院校融合较少[9-11]。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很容易忽略临床的需求,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因此,应邀请医院相关负责人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使实训基地符合临床实际,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也可为医院开展行业培训、实施技能鉴定、举办临床技能比武等,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4)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待提升。虽然多数院校实训基地的科普资源已应用于日常的科普工作,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学任务较多、科普人员有限、宣传力度不大等,对公众急救能力的培训力度、深度、广度仍然不够[12-13],有待实现区域共享、面向区域社会开放,向社会人员科普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提供更多急救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作用,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

(5)虽然急救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从实训基地的现实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整体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学校与学校之间未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行业之间未充分融合优势资源,学校与社会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总体来看,资源共享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因此,有必要建立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以有效促进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

2我校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成效

2.1构建“政府主导、医院扶持、学院主体”三方互动的实训基地共建模式

2.1.1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我校急救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中,既包含校内建设,也包含校外建设,其软件及硬件资源尽量采取以学校为主导,医院来做相应补充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急救实训基地,建立了集院前急救通道、院内急救(急诊科)以及重症监护室为一体,且具备多站式结构化考试(OSCE)的综合急救实训基地。同时,为满足教学的需求,购置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微量注射泵、急救包、救护车、多功能担架、脊柱板、心肺复苏高仿真模拟人、成人气管切开护理模型、成人气管插管护理模型、气道异物梗阻模型、创伤模型等。此外,实训室安装直播、录播系统,紧跟“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可满足日常信息化资源录制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与59所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友好合作,签订实习协议,确保学生在跟岗实习过程中,能够有12周的时间在ICU或急诊科进行学习,确保学生能按照我校急救护理课程的三大模块: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重症监护,让急救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让急救技能更加娴熟,也让职业素养得以提升。重庆市急救中心作为全市120急救调度中心,更是为学生院前急救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让他们更加了解重庆市急救网络的构建、覆盖范围,以及一些“微急救”“云急救”服务平台及城市急救服务业务。另外,该院提供的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援服务,也让学生了解到空中救援的特点与意义。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作为我校的定点见习单位,其急诊科能够保证学生日常的见习,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急诊科的整体布局、工作流程和内容、专科技术以及急救意识、急救理念和急救情怀,帮助他们建立对急诊科的整体印象。疫情期间,为弥补学生到医院见习机会的缺失,学院多次邀请临床副高以上的专家进课堂,为学生引入最新的临床理念,以及与临床急救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此外,通过视频连线,让学生在线学习和参观急诊科的大环境和相关技术。

2.1.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产、学、研相结合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急救能力作为护理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开发急救实训项目过程中,学院以以上三方面能力为导向,对急救实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最终分为三大模块:(1)院前急救:包括心肺复苏、除颤仪、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海姆立克法8项实训;(2)院内急救:包括分诊及急诊科见习2项实训;(3)重症监护:包含气管插管的配合、气管切开的护理、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4项实训。同时,以基地为依托,注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急救护理技术中的心肺复苏、包扎、气管切开的护理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护理赛项中的必考项目,通过注重对学生技能、理论、人文、沟通、礼仪、思维等的全方位培训,我们在竞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4项,市级优秀指导教师7项;国家级一等奖4项,市级一等奖3项,市级二等奖7项,市级三等奖2项。相关指导教师也向部分高职类学校以及中职学校分享学生技能训练经验,并对口接收一些参赛学生到校训练。此外,注重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基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作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利用来自医院以及社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空间,增强了学校与医院、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不仅接受了来自学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接受了来自医院、企业以及社会的文化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主动成为更好的职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3培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培训是实训基地辐射周边院校,服务社会最直接的途径。急救实训基地经过场地及资源建设,拥有了一批较先进的设备和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为高校、社会、医院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近两年,我校借助实训基地资源,先后承接国家级和省级技能比赛各2次,护理技能鉴定4次,护士和医师考试4次,同行培训12次,公益专项活动16次,累计服务了4000余人次。依托实训基地而建的科普基地持续提供科普教育资源和场所,成为公众获取紧急救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此外,我院已成功申请建立AHA(美国心脏协会)培训基地,建立导师团队6人,为本校师生、部分医疗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社会人员开展成人BLS(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后期将联合重庆市急救中心,利用基地资源对专业医护人员及公众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以期让更多的人能够迅速识别心脏停搏,并给予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进行适当的通气以及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从而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

2.2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2.2.1“集中管理,制度约束”的管理模式

成立独立的护理实训分中心,负责对急救实训基地的管理,设置2~3名实训教师。这种模式优于资源的统一调配,能够保证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及基地的管理规范,并能较好地保证实训效果,加强专任教师与实训教师的协调性,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研、做结合,提高设备利用率。具体为:(1)优化制度环境。为确保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实施,学院优化制度环境,制定《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设备采购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审计、绩效考核及监控制度,为规范有效地做好基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2)成立急救实训基地管理组,建立“急救实训基地负责人—急救实训基地实训教师组”的基地管理结构,保障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作。同时,制定《急救实训基地管理守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以及各实训资源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并针对管理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2.2.2“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建共享运行模式

急救实训资源的共享,即相关协作方对自身现有的急救资源,包括场地、设施设备、师资、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可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互补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具体运行模式为:(1)与已签订合作协议的单位开展实训资源共享。我校在资源共享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为外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及师资,部分协作单位为我校提供实训师资和课程资源。(2)收取适当费用:为确保我校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对到我校共享实训资源的协作单位收取适当的费用,费用主要用于设备维护成本、耗材消耗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等。所有收费均由财务处统一核算收取,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2.3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评价模式

在实训基地正式运行后,按制订的任务书,定期进行调研和考核评价,以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训项目定期考核等形式对实训基地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实训项目、教学体验、平台管理及运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改进和完善,确保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互利共赢。

2.2.4“协同推进,强化组织领导”的保障模式

(1)加强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学院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院领导任副组长,各教研室及实训中心负责人任主要成员的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与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方案;拟定实训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和办法;审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资助、考核、验收;组织召开研讨会,协调相关工作,推进任务落实。(2)成立由行业和企业专家或带头人组成的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相关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与建议,研究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3)建立内部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学院将进一步明确实施责任,将任务分工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推进日常工作。合理制订阶段性任务目标,并根据各任务目标拟定清晰、明确的实施路径,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位。所有职能部门相互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建设过程中注重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确保资金保障到位。学院采取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同时,严格按照总预算和年度建设基地经费预算方案执行,加大对经费使用的监督。(5)师资保障。建立有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引进优秀专业师资的力度,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课,优先安排基地专业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提高基地“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我校急救实训基地建设的展望

3.1打造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

急救护理实训基地与基础护理实训中心联合打造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我院院长为行业引进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护理专业负责人。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双师型”技能型护理专业群教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提高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急救技能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怀,将其培养为有温度、有速度、有高度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为深化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3.2进一步打造急救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特色

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依托实训基地,主动与具备条件的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医院提供所需的场地、课程、师资等资源,医院利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场地、相关设施设备和医护人员等参与校企合作,建成共享急救资源,将急救实践教学、急救常规项目培训和技术支持、急救创新创业比赛融为一体,打造成高水平产教融合急救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14-15]。院校联合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着力深化“对接一线”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此外,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医院和企业发展,让急救实训基地的建设更科学,管理理念更先进,让我校学生在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老年照护职业资格证书时更有优势,也让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3.3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急救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的生态

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联合医院、企业、政府等的力量进一步突破场地的限制,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实训模式[16]。建立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客观化、数据化教学管理平台,采取分级权限控制和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评价工具智能化、教学和课程智能化、OSCE考站智能化、教学管理智能化、教师管理智能化以及急救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预约。管理平台通过对相关数据采集,进行数据整理,精准分析教与学的全过程,及时反馈,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实训项目的学习和练习,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活跃思维,不断突破自我,积极创新。

作者:王婷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