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思考

【摘要】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综合了作品的歌词、旋律以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是声乐作品的基础,没有语言功底作支撑,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无法完美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分布着各种方言,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就是咬字吐字。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作品呈现的完整性,影响歌曲思想内容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表现力的呈现等。如果演唱者咬字吐字不清晰不圆润不饱满,听众就听不懂歌唱者在唱什么,就理解不了演唱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所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咬字吐字是演唱者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学好声乐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关键词】声乐演唱;咬字吐字;语言

一、歌唱中的语言

顾名思义,歌唱中的语言就是“字”。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声音就是我们的乐器,声乐不仅要用“人声乐器”唱出美妙的音乐,还要用语言表达声乐作品的本质内容,表现歌曲的内在情感。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与传递思想的工具,不管对一位声乐初学者还是对一位歌唱演员来说,声乐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都十分重要。音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当词作者给这些音乐编配上歌词后,音乐就会具有明确清晰的方向感,该作品的内涵或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就明确了。所以,音乐只有声音是不够的,只有咬字清晰,观众才能听清楚演唱者唱的是什么字,再加上演唱者个人以情带声的演唱,在演唱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观众就能听懂声乐作品了,演唱者也可以带动观众走进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当中。笔者在考研期间背诵过《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这本书,其中,明代的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提出“字清绝、腔纯绝、板正绝”这三绝。而在三绝中,他又提出字清绝处于首要地位。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了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这种腔体强调咬字、吐字、过腔、收音,即所谓的“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由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圆润至关重要,即所谓的“字正腔圆”。在当今声乐歌唱界,有很多咬字吐字非常好的歌唱家们,比如廖昌永、余惠承、殷秀梅等,还有许多后起之秀如常思思,龚爽等。演唱古人的古诗词作品颇有难度,咬字吐字在演唱者对整首作品的演绎中至关重要。比如,余惠承老师演唱的《凤求凰》的歌词选自中国古诗词《凤求凰•琴歌》,其中有一句歌词“将琴代语兮”,这个“代语”如果咬字不清就会唱成“大语”,这就会使听众在理解歌曲情感上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很多,许多地区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还有的地方fh不分,这就更加突显出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二、中国声乐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中国声乐演唱其实就是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演唱方法,是西方国家无法复制的歌唱艺术。由于笔者本人是学习民族唱法的,所以笔者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声音明亮、高亢、甜美;其次是口腔着力点较为靠前,声音以口腔共鸣、鼻咽腔共鸣为主,再加入头腔共鸣,用高位置演唱;然后是真声色彩偏多,但到高声区就需要真假声混合。当然真假声(即混声)的比例需要根据作品进行调整,不一定所有的民族作品都需要较多的真声,像一些地方性的民歌就需要较多真声,一些艺术或者创作类的作品就不需要那么多真声。由于中国方言较为复杂,所以,歌唱时的语气、语调、咬字吐字等就会有细微差别。在演唱民族作品的过程中,咬字吐字涉及三个点,即字头、字腹、字尾,字尾也就是归韵,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字头咬不清,有声音但是听不懂是什么字;字腹变形,也就是唱长音时不懂怎样保持长音不变;再就是不归韵。就比如“园”应该归韵到an上,如果不归韵就容易唱成o的感觉,“代”字唱成“大”字等。咬字吐字需要根据作品表达的情绪进行适当变化,有些用于表现强烈情感的字需要突出强调字头;有些较为舒缓平静的作品需要轻柔地演唱;在演唱古诗词作品时,演唱者要延长字头字腹,可以适当加入韵腔,然后慢慢归韵。以下是笔者个人对于如何咬清字头、延长字腹、归韵三个方面的见解。

(一)咬清字头快而准

金铁霖教授曾强调过,对于一位歌唱者而言,语言发音要准确,同时,还必须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不管歌者的声音多么圆润通透,如果歌词唱不清楚,就很难打动观众,无法使观众产生共鸣。对于咬字头,首先,我们需要找准声音的着力点,就是找准字头的位置,它是决定字音是否清晰的关键。歌唱者通常会出现“有声无字”或者“音包字”等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演唱者在吐字时嘴皮子太松,肌肉无力。在演唱民族声乐过程中,许多地方性语言会平舌翘舌不分,比如“吃(chi)”唱成“呲(ci)”,“草(cao)”唱成“吵(chao)”,还有的把“脸(lian)”唱成“年(nian)”等。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刚开始学习时咬字可以夸张些,因为初学者不太懂得咬字吐字的方法,咬字大部分都在嘴皮子上,可以训练他们打开牙关用内口腔夸张地咬字:先夸张地咬字头,如“长(chang)”字,首先应夸张字头部分“ch”,上牙与下牙轻轻地合拢,舌头抵下牙与牙槽阻气,然后用气流将上牙与下牙冲开爆发出声,并且同时快速过渡到韵母“ang”;再如“枪(qiang)”,首先应夸张字头部分“qi”,上牙与下牙轻轻合拢,舌头抵下牙与牙槽阻气,然后用气流将上牙与下牙冲开爆发出声,并且同时快速过渡到韵母“ang”对于有声乐学习经历的人,可以要求他们在咬字的同时缩短发音时值,也就是每一个字发音时值不宜过长,应快速把字从口腔里送出去,也即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不宜过长,不然声母在嘴里呆的时间太长就容易倒字、吃字;还要注意在咬字头时不应用力过大,力度过大就会把字咬死,歌唱时的气息就无法自由流动,作品也会显得僵硬苍白,不过,这需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而定,有些作品就需要很强的力度去咬字;但是,咬字力度也不宜过小,不然会造成声音含糊不清,只有声音却听不清是什么字。所以,演唱者在咬字时既要控制好字头的时长,还要控制好咬字的力度。总而言之,歌唱语言要在字头发音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有力,这样才能咬住字头,为延长字腹做准备。

(二)延长字腹

字腹就是我们歌唱语言中的元音。笔者在上课时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注意延长字腹,导致归韵过早,从而造成咬字不够圆润饱满。字头其实就是声母,字腹就是韵母。若想字腹圆润饱满,我们在韵母的发声时要做到口型正、腔圆,这是声音圆润统一及语言准确的双重要求。韵母的发音位置与喉咙、口腔的状态都会对我们的音色产生重要影响。字腹是发音的中心点,它影响着声音的共鸣、响度和声音的圆润饱满程度。我们的声音能否传得远,与是否唱好字腹有密切关系。演唱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发音的着力点,喉部不能用力过大,可以尝试把声音打在上口盖,这样能更好产生共鸣;咬字时可以微微抬起笑肌,嘴型不能往里扣,也不能太撅嘴,怎么说话就怎么咬字。若是声母喷吐准确,而韵母口型不准确,依旧会导致字音不对,给人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因此,夸张字头后仍需要注意韵母口型的准确性。

(三)归韵

归韵就是把字尾进行归韵,做好了归韵才真正做到了咬字吐字的规范和完整。在歌唱中,归韵不完整不准确就会影响作品情绪的表达和作品意境的呈现,如果收得过早,会使声音无法延长,收得晚又来不及归韵;同时,好的归韵还可以为下一个字的发声做铺垫。归韵时常出现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归韵过早,没有将圆润流畅的声音表现出来;二是归韵太死,导致字与字之间的转换不稳定,出现声音“里出外进”,不够统一。例如,针对一些无字尾的单韵母“呀、依、思”等,我们只需要在发出该字音后保持内口腔、嘴型不变即可。还有一些复韵母如“花、凋、笑、好”等,需要我们从声母过渡到韵母,再把字尾归韵,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类字一定要归韵到位,使字尾清晰。在收尾归韵的时候依旧要保持“u”通道不变,不能太死板,否则字与字之间就会有明显的棱角,从而破坏音色的统一性及声音的连贯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字音由字头、字腹、字尾构成,它们是咬字吐字的三大要素,三者各有其特性又紧密相连。咬字吐字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想把歌唱好,就需要把字头咬清,并且做到快而准,同时要延长字腹,收音归韵,做到声音饱满、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总之,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是声乐学习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歌唱者要在深入认识我国语言的发音特点与科学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做到字正腔圆,使歌唱发音既能满足声音审美要求,又能达到歌唱语言清晰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朗.民族声乐中的咬字吐字研究[J].歌海,2009,(04):42-43.

[2]李阳.声乐表演中咬字吐字的几点看法[J].北方音乐,2016,36(06):54-55.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陈琼.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与情感表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3):91-94.

作者:韩笑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