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旅融合下古城镇旅游业创新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旅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古城镇旅游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电城镇古镇旅游发展规划为例,以展现俚族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和特色产业资源,着重将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出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策略和旅游发展规划策略,推动古城镇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城镇;文旅融合;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保护利用好革命历史文物、城乡历史文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1]。但随着古城镇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往往存在盲目开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古城镇历史文化逐渐淡化消逝,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当地其他农副产业遭到冲击等问题。以电城镇古镇旅游发展规划为例,提出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举措,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1现状调研及分析
1.1研究地概况
电城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范围内,镇区周边规划高铁站,有广湛高铁的茂名南站与马踏站。靠近滨海新区管委会,距茂名市区中心43km,距电白区城区30km,可承接两地的经济辐射。同时,该区域是茂名市重点战略拓展区域,是粤西地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区域。电城镇属于历史移民城镇,经历多时期、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交融。早期电城镇为百越众支系,秦朝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人口陆续南迁,后又有较多汉族人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等地迁入。因此,该地区长期以来民族交替、杂居、同化,外来人口异源多流。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人口带来了相应的文化与习俗,导致电城镇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带有江浙、中原地区的遗存,又融合了岭南地区的特点。
1.2本地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电城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拥有浓厚的俚族文化和冼太夫人等人文资源,民俗文化保存完整,有传统特色美食、精湛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电城镇可享生态山林,有众多名胜古迹,如有电白旧八景中的庄山碧嶂、莲岭清屏、石龟伏壑,还有山兜圣境、莲峰观涛、沙尾银滩等景点;电城镇滨海资源丰富,东南部为沿海地区,距海边仅4km,拥有36km海岸线,宽阔平缓的沙滩,连续不断的沿海防护林带。同时茂名市拥有“中国第一滩”之称的国家AAAA旅游度假区,水陆交通发达,从电城镇出发仅需0.5h车程。
1.3现状问题分析
(1)电城镇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较弱。镇域内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主要为庄山自然风景区、冼夫人故里、钟鼓楼,景点数量少、知名度低、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求。(2)古镇旅游已进入生活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但目前旅游业态相对单一,业态规模较小,大多仍以观光游为主,缺少文化主题体验,使古镇活力缺失,不能延长游客在古镇的停留时间。除了白天的旅游观光、购物外,没有让游客可以参与进来的文化体验项目,无法深刻体会古镇的生活和文化。晚上除了酒吧,基本没有其他文化娱乐项目。(3)总体规划布局杂乱,破坏原有古城镇景观风貌。如乱摆乱放,商铺占用车行道。(4)文化特色缺失,周边景区多为海滨度假式旅游产品,缺乏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缺乏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部分景区业态单一,缺乏吸引力。
2旅游发展策略
2.1主题特色凸显化:形成民族民俗文化主题产品
充分发挥场地自身及周边优势,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等,通过植入不同类型、主题突出的业态,为俚风古城注入文化灵魂,以特色性商业形成差异性的竞争,从而塑造俚风古城的核心吸引力和品牌形象。
2.2保持差异竞争化:主打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
以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为卖点,区别于周边景区业态,如观赏类的冼夫人故里、度假类的浪漫海岸等周边景区。将周边的资源与本地的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差异化经营、资源互补,防止同质化竞争。
2.3多元要素聚集化:构建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聚合载体
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角度出发,避免单纯的旅游商品售卖的传统模式,而是构建一个业态类型丰富,集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丰富的消费体验场所,兼顾本地消费和游客消费,构建主客共享的多元化旅游商业业态集群,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
2.4深度体验化:形成多种文化体验方式
俚族是我国消失的第57个民族,在艺术活动、婚假风俗、祭祀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岭南俚文化。在业态设置方面,结合俚族和粤西地区的民俗节事体验,策划大型节事活动,形成粤西年例大典、俚俗婚宴大典、黎剧歌舞大典等多种体验型业态。将俚风古镇蕴含的艺术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打造民俗演绎、百工竞技的演绎中心,实现文化的多种体验方式。
3旅游空间规划
将电城镇打造成一个传承和展示百越古城、神电卫古城、百越文化、俚族文化、冼夫人文化等百越、岭南数千年文明缩影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为契机,推动茂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地方特色轻工、食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二、三、二、一”的结构组织各类资源。
3.1二轴
①大桥水道景观轴:大桥河景观资源整治,恢复两岸“小桥、流水、人家”的乡趣景致;开发大桥河与博贺港、莲头港的千年海丝水道,建设海丝纪念公园及游船码头,重现海丝旧景。②百越俚风人文轴:建设冼太大道,加强示范区各资源联系。
3.2三园
①百越俚风文化园:位于庄山山脚,以百越俚风为特色,融合冼太夫人文化打造的集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研学体验、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②冼太故里文化园:坐落于电城镇山兜村,以冼夫人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初期项目已建成,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③非遗及冼太军粮产业园:位于庄山旁,以“冼夫人信俗”非物质文化传承为目的打造的集观、游、玩、购、学、养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
3.3二城
①百越俚风古城:百越俚风文化园的娱乐休闲载体,建设俚风古城,展现隋唐百越风情,复原俚族民俗特色文化。②神电卫城:位于现电城镇内,修复原神电卫城内钟鼓楼和东城门楼等古迹,重现明清神电卫城之宏伟。
3.4一港
千年海丝港位于大桥河入海口,打造古港文旅景点,重现古港盛景;修复千年海丝贸易港,整合博贺港、莲头港,展现千年古港、古渔村、疍家民俗风貌。
4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积极转变特色产业发展方式,依托电城镇特色俚族文化资源、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资源和农林资源,建立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业对周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支撑作用,带动一产,推动二产,拉动三产。
4.1文化创意业
结合俚族文化元素、遗址遗迹、历史名人、粤西民俗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产业融合,培育和开发富有浓郁俚族地方特色的工艺设计、环境艺术、美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3];引进高水平演艺设计人才和演出团队,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和创意人才合作平台,成为广东重要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4.2民族文化旅游业
依托深厚的百越俚族文化、冼太文化底蕴,融合粤西民俗文化、岭南风情文化、国学文化等传统文化,开发俚族文化展示观光、粤西民俗活动互动体验、粤西特色饮食文化养生、精品国学文化研学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4]。
4.3绿色文化旅游业
推动绿色农业与观光旅游和体验式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农田山林景观,加大政府对农业、林业旅游产业化的引导,发展农业生态乐园、采摘果园、科普教育和周末农场等,开发认种、采摘、垂钓、农家乐餐饮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旅游观光游客资源发展农产品展销,形成具有美誉度的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向游客充分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岭南百越俚族的传统农耕文化[5],成为珠三角东岸集生产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4.4养生文化旅游业
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山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疗养、保健、休闲等服务设施,加快发展相关保健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养生、养老、康复医疗等高端健康服务,发展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近期以配套设施建设为主,重点发展养生运动、健康体检及康复医疗领域,中长期形成成熟、高端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4.5旅游配套产业
依托广南线和在建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面向广东滨海旅游、广西旅游热线、海南旅游热线的旅游市场,建设旅游集散地。完善交通设施,开发建设特色酒店、特色餐饮及商务、娱乐、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吃、住、行、购、娱”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为周边地区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作者:薛莹 刘文祥 尚存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