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下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文科下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文科下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文科建设为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专业应对新时代挑战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历史学面临着一系列办学难题,在守正的同时探索创新之路,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的教学实践,对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提出了思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科融合与特色培育;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史学职业技能;提倡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教学改革;公众史学

2019年,教育部等13部门正式启动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和打造质量文化六大任务[1]。作为一场文科教育革命,新文科建设是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本质是融入新科技、新理念,协同解决时代发展迫切问题的创新之举[2-3]。历史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其悠久的传统既是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视野狭窄、学科范式固化、教学形式单调、学生素质层次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等办学难题[4-5]。在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夯实历史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实现创新,是当下高校历史院系急需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1新文科建设与历史学专业改革

2019年新文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校理论界和高校管理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科上,探讨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学科,推进历史学新文科建设引起的关注也相对偏少,仅有少量学者进行了探讨。姜萌(2021)提出,扎实落实“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层次丰富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课外指导体系,是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值得努力的方向[6]。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这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7]。尽管当前高校历史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的责任,但本科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8]。历史学并非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的教育价值,对于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同样意义重大[4]。近年来在国内历史院系兴起的公众史学教育,即是推动史学同其他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但史学工作者对“教什么”“怎样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对史学是否应该“致用”莫衷一是[6,9]。当前,积极倡导服务社会的公众史学尚不是主流,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二者的评价远不能等量齐观。浙江大学历史系桑兵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但应慎言跨学科。新文科作为战略思维,应该向着看似不实用而其实有大用的方向探索至理[10]。可见,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前提是守正,为了求新而不加取舍地向热门学科靠拢是不可取的。

2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本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为例

新文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要求、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11]。历史学专业改革在上述领域均可有所作为。笔者供职的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以下简称我系)成立于2005年,面对办学困境,我们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3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17年成功获批中国史硕士学位点。得益于实验教学领域的成功探索,2018年,我系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实验室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下面结合实践探索,分享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心得与体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科融合与特色培育

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办学经验表明,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使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较为广泛[12]。国内历史院系应更重视能力(如批判性阅读能力、写作与研究技能、语言交流能力等)培养,而非具体知识的传授。我系在制订202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贯彻学科融合、特色培育理念,增加了应用型课程的比重,课程设置进一步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在强化史学素养方面,设立实践教学课程“阅读与史学论文写作训练”,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连续三个学期开设该课程。课程伊始,列出参考书目,安排学生阅读,并介绍必要的研究工具,由导师指导学生在三个学期内分别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在特色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依托农史研究特长,强化专业“农”的特色和优势,开设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农业历史文献导读、农业文化遗产概论、农业遗产与古村落调查实习等专业选修或实践课程;二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设公众史学类课程,如博物馆学概论、旅游文化、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中国史专题实习、文化旅游综合实习、口述历史理论与综合实验、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历史教学技能实训等专业选修或实践课程。在师资方面,积极吸纳具有科学技术史、人类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加入史学教师队伍,基本保障了跨专业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2.2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史学职业技能

新文科倡导的历史学并不否定传统史学,而是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精简课堂教学、增加实践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专业改革的重要方向。2014年,我系获批成立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通过购买和征集,共获取了包括陶器、瓷器、木雕、广绣、碗具、铜锁、船模、手工渔网、陶器、石器、碑刻、古钱币在内的200余件(套)具有岭南特色的工艺品与文物,开设了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口述历史理论与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文化遗产综合实验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实践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主要介绍博物馆展览陈列方式和观众调查方法。该课程的部分学时安排在地处广州市区的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院等场所,以馆校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自2007年起,我系教师开始将口述史纳入课程内容,后设立相关实验课。学生口述历史作品曾荣获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一等奖,并七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口述史大赛二、三等奖[13]。此外,实验室还积极探索新形式的教学手段,创建了“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并设计“历史系藏文物展览”“学院记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我们还积极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先后在广州及其周边建立了15家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两家教学实习基地先后获批校级质量工程)、方志馆、中学和企业协会等,为师生开展实习提供了多元选择。

2.3提倡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提倡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方式。西方国家公众史学本科教育的经验表明,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是提升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14]。通过参与史学的基础研究课题,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工具与方法,并提升古籍点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践教学安排困难较大。我们尝试安排部分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组完成实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教师承担的社会服务课题,在更多方面得到锻炼。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系教师先后承接了“广州市农耕文化本底调查与传承保护”“东莞疍家民俗文化调查研究”等多项社会服务课题,不少本科生也参与其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仅能在搜集资料、文献整理、人物访谈、田野调查、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得到切实成长,还能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形成更为清晰的规划。

3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历史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历史学专业应对困难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农林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史学基本功,注重强化农史特色;另一方面应兼顾史学人才的社会需求,尽早向学生介绍公众史学涉及的领域及相关职业,安排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研究性实习。落实新文科建设的有关要求,在反思中求变,推动各院校历史专业的特色培育,这对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壮大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飞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