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单纯的知识汲取者为师生、生生联动的知识共建者和体验者;教学评价应更加灵活,注重对学生共建知识、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应进一步变革管理理念,尽可能实施柔性化管理,减少刚性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能量,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当今已经生活于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的面貌。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从教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它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并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阵地之一。近年来,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与要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面临的变革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线性”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解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满堂灌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已进入“00后”时代。这些“00后”的“网生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手机走天下”的程度: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充值缴费、在线学习、在线阅读、在线聊天交流、在线交友、在线提交作业等等,一切都使用的得心应手。所以,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中,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搜寻提取功能使“网生代”学生能够迅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学习中较为简单的概念、单一的知识模块、浅显的知识体系,可能在老师讲授的同时或者讲授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有所了解甚至掌握,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那么,不仅会使学生的求知热情打折扣,甚至可能会损害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与学的双向背离。当然,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也已在高校教学中逐渐开始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仍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是作为教改探索的新路径出现,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仍在进行中,之后的应用推广也需要加强。
(二)学习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如学习资源的海量化、碎片化。以前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源于课本、相关辅导书目、参考资料、老师的讲义。网络时代,网上海量的学习资源源源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推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迅速锁定相关内容,进行读取和使用。同时,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分析或单打独斗地死啃书本也未必是好的学习方法;教室也并非唯一的或最好的学习场所。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
教学评价体系也需随着上述教与学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两个核心环节构成: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于前者,传统上以可量化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学生评价、考研深造情况等)、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评价。但互联网时代,大量实施甚至全面网上授课时,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录制、制作、上传相关资料,下载学习运用各种网络平台等等,网上授课也并非每个平行班都需要老师重复一遍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量如何界定?教学效果如何仅以一些可量化指标来衡量,是否科学?以往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对教师教学研究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论文,甚至一些电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否认定?如何认定?传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课程学习成绩的体现为准,主要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课程考试,通过统一标准的命题和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认定学生的成绩,继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评价似乎还较为薄弱,这是否符合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管理的变化
当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都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诸多变化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学校是否已经为网络时代的教学准备好了充分的硬件设施?网络办公系统是否已经启用?教师在上课之余是否仍要为申请、报销等事宜一遍遍找相关人员签字、盖章?简单量化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复杂细致的层级化管理结构是否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及时、高效?学生是否会利用教师网上授课监管的漏洞,出现游戏中答到、睡眠中听课等现象?
二、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在反思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管理的同时,更应结合互联网特点,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更加新颖实用的教学系统,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以达到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如师生互动非常方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也时时会有被关注的感受;教室这一相对密闭的独立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利用网络在线教学是在开放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可以在网上被存留下来,学生可以随时多次回顾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留下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通过网络和终端设备的中介才能发生联系,可能导致师生互动交流不够直接和直观;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各异,可能会被外界干扰;网络环境和设备技术等都会影响线上教学的效果。所以,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两者的优长,又能有效规避其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线上教学时,绝不应是简单的利用网络直播教学过程,即只是仅仅将线下的课堂移至线上的某一平台,逐班逐节直播教学内容,这种改变只是将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成“网络+讲授”而已,教学模式并未发生质的改变。真正有效的线上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制作课程资源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摒弃对简单的概念、单一的知识模块、浅显的知识体系的介绍,而将重点置于学生通过自学仍难理解、难以掌握的部分讲解和相关学习方法的传授;并充分利用网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以保障在线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学生从知识汲取者为知识共建者和体验者
要充分认识并激发学生变被动、单一的知识汲取者为师生、生生联动的知识共建者。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从他人的大脑搬至自己的大脑,而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所以,互联网时代,当教师教学做出一定的调整之后,学生的学习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要更注重分享、整合和探究,将“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围绕某一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源,学生也要自主展开线上线下的资料搜集、学习钻研,之后通过写文章、制作PPT,音频、视频等进行分享。这样,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就具备了雏形。这一学习过程,完全可以不必整齐划一的同时同地进行,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也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互相帮助,集体协作。这种方式既巩固了既有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领域,还强化了合作与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学习成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展示和传播,利用其开放互动的特点,既能展示大学生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增加自信;也有利于通过更大范围的互动,使成果进一步深化。此外,老师、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校、社区工作和群众的生活进行服务,既做到了学以致用,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三)建构更加灵活与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更加灵活,改进单一化和标准化,不能仅仅将课堂作为评价的唯一对象,要充分尊重和高度肯定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所有工作。如教学工作量的认定,除了课时量以外,包括对各种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的熟悉和使用;对教学资料的开发和重新整合;对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甚至包括对有需要的学生所进行的特殊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服务等都应纳入计算范畴,直接计入或做相应的转化后计入。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了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考研成绩之外,也应将学生与课程、专业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纳入评价范畴。凡是教师付出辛勤劳动、蕴含个人知识产权的内容,都应纳入教师教学研究评价的体系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共建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单纯进行关于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所以,传统的划定考试范围和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应退居次位,居于首位的应该是开放式的评价,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完成什么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能够写出怎样的论文,程度如何;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实际意义如何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收获,而这些其实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此外,评价方式也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直接评价;也可以是利用网络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隐形评价,即通过数据监控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其学情和能力,不断提供学习任务,以及时自动响应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此作出评价;[2]还可以是教研室教师的集体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既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开放性和差异性原则。
(四)建构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方面,既然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那么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加强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网络设备、资源数据库等,这些不仅是网络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网络化办公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层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大此类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除了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也要加强,如对在线学习平台的升级和配套应用的研发;对在线办公系统的购置和维护研发等,以方便教师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视频,降低互联网教学设备的使用难度;方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网上办公的需求,使一些事务的处理手续简化,效率提高。在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变革管理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应尽可能进行柔性化管理,减少“一刀切”式的刚性管理,对过往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对过于繁琐细致层级化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建构起常规化的、简洁易行、行之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变化,又要为高校教学提供更优的成长环境。此外,还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较大的教学自主权,要以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创新精神为契机,鼓励教师探索和创新,激励他们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聚焦高校教学,在新的境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2]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作者:孙立盎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