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开发和有效利用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开发和有效利用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开发和有效利用思考

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几亿人的庞大群体,既是中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方向,探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以及寻求比较可行的适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有序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张妍、连鹏灵、胡涛等人编著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一书,基于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研究,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的思路,以期能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作用。回顾全书,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立足现实,阐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流动特点。对此,作者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力图为读者理清、了解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现状提供参考。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向城镇流动。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凸显,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流向城市,并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持续性和单向性,使得农村青壮年人力资源锐减,“386199”留守问题突出,造成乡村不同程度的“凋零”,甚至有些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田抛荒、乡土文化式微等问题,这既制约了新农村建设,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甚至对我国农业文化的延续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剩余与短缺的结构失衡问题也较为明显。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安家乐业,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衡情况,有效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较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农村人力资源较为短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与此同时,当前农村整体人力资源规模较大,但不合理的结构、较低下的素质使得这些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的闲置与相对过剩,无法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基于现状,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的思路

该书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在分析、归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的路径,为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指导。其一,强化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科学树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确立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地方政府在开发并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时,必须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中长期计划,并按计划执行下去,保证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帮扶资金及政策力度,科学构建现代农村经营体系,鼓励农村人力资源参与到合作经济中来,为他们的规模化、专业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赋予农村人力资源更多权利,在兼顾他们切身利益的同时,创新拓展农民土地的流转方式,以高层次土地集约化管理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此外,要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构建更适当的公共服务制度,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二,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他们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掌握更先进的农村技术,且具有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故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着力编制并优化更科学的培养方案,不断丰富培养内容,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三,着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技能水平。例如,针对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开展更多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农民工开展相应的非农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工作,利用自己的技能创造更多收益,帮助他们更好更快融入城市,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身成长。如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方式,将线上教育、订单式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有机融合起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如可引进“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给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以针对性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能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其三,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系。即创建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留在农村发展,或“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等,搭建人力资源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一体化人力格局,市、县、镇、村多级配合,通过网格化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创建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就业体系,打破人力资源市场对农民的歧视政策与制度,构建更具融合性、平等性的政策体系,给予就业中城乡居民平等待遇,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拓展就业平台,地方政府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搞好农业开发,创新探索更多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就地就业;打造农村人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打破地域、城乡的桎梏,构建农村人才交流平台,让村与村、镇与镇、城市与乡村的人才能够无障碍交流,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共享,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减少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与成本,让他乡人才为我所用,既解决农村优秀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又最大限度发挥优秀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其四,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创建更具吸引力的返乡政策,努力建设农村优秀人力资源队伍。搭建优秀农村人力资源回乡干事业的平台,吸引那些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回乡发展,给政策、给资助、给平台,多方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各项便利条件;着力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创业融资渠道,如通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小额信用贷款,为他们解决创业启动资金问题;培育更多农村创业带头人,如选择返乡优秀人才,或在现有村民中选择高素质、有经验、有担当的人才作为培育对象,让他们树起农业产业经营的旗帜,吸引、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形成就业创业的良好循环;用深情厚意留住优秀人才,如利用微信、QQ等众多社交工具,与在外务工、创业的农村人力资源保持密切沟通,让他们不忘家乡,在可能的时候带资源、带机会返乡创业,或帮助销售、推广家乡农产品,推动信息化农业的发展。

三、结合趋势,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是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能否充分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该书还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的保障策略,以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提供助力。具体保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保障农村留守群体的合法权益。即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快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保障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权益;强化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督促政府、社会、学校与家长分别承担应尽的责任;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鼓励、引导心理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帮扶,让他们走出与父母亲人长期别离的阴影;给予留守儿童开拓视野的机会,推动城乡学校的对接、帮扶、交流,通过常态化的活动给予城乡儿童更多交流机会,实现城乡儿童共同成长。切实保障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如向留守妇女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能培训,为她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强她们致富能力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帮助那些家庭压力大的留守妇女,让她们的生产、生活权益得到更多保护。切实保障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如及时把留守老人纳入社保体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建立更加合理的农村老人福利制度,一人一策地为留守老人提供帮助。其二,夯实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即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县多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做到小病不出村,全面改善农村的卫生情况及健康程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对农村现有“赤脚医生”或村镇卫生所人才的培养力度,持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深化“三支一扶”等政策,吸引更多医疗服务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医疗事业。其三,夯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即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使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让农村人力资源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生力军。整体而言,该书提出了比较可行的适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对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吴印佳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