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问题和优化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问题和优化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问题和优化对策

摘要:通过近三年中考试题命题质量评价分析发现,当前,各地对中考命题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命题保障与命题质量总体提升,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基本保障。但仍存在部分命题方案与命题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试题命题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与各地对命题政策把握不全、命题队伍不优、命题制度不完善紧密相关。对此,应提高认识,加强命题顶层设计,加强命题队伍建设,加强命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从而以科学的命题理念、先进的命题技术、优秀的命题队伍、完善的命题制度确保命题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命题规划;命题队伍;命题质量;命题策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通称“中考”,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统称。“考试命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关键环节,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从2014年起,四川坚持每年对全省各市(州)中考命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各地对中考命题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命题保障与命题质量总体提升,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保障。但是。仍然存在命题方案不科学、试题立意与命题质量不高、命题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一、中考命题常见问题

试题是“历代各种类型的考试要求应试者解答的问题”[2],试题质量事关考试的导向性与科学性。从近年中考命题质量评价结果看,中考命题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部分考试命题方案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从宏观层面看,部分考试命题方案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学科考试定位不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兼顾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具有“两考合一”的特征。总体上看,各地中考命题定位符合“两考合一”的要求,但仍有部分地区部分学科定位单一。以2021年为例,明确定位为“两考合一”的试题只占47.3%;另有36.1%的试题定位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16.6%的试题定位为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二是未全面体现五育并举全科开考的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根据课程设置方案“全科开考”,“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具体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3]。但是,实践中还没有一个地方完全实现“全科开考”,突出表现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开考率低。比如,21个市(州)中,音乐、美术只有绵阳市等个别市(州)开考并计入中考总分,地方课程只有巴中市等极个别地方开考。三是学科计分权重与课时比例匹配度偏低。对照《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各学科的课时比,只有数学在中考总分中的计分权重与课时比大体相当(19%)。英语、物理、化学三科分别高于方案中相应学科课时占比4.3、4.6、5.0个百分点,而其他学科均低于课时占比。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的课时占比分别为22.1%、11.0%、8.8%、5.9%、6.6%,但在中考总分中的计分权重普遍偏低,分别低于方案中的课时占比3.1、3.7、1.9、2.0、2.7个百分点。计分权重与课时比的比较只是一个参照,但能反映各地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是课程实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考核要素细目表编制不完整、不规范

从中观层面看,部分学科考核要素细目表设计不完整、不规范。“考核要素细目表”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课程目标、内容及参考教材等,运用测量学原理,对课程的考核要素进行逐级细分,确定具体“考核”及数量比重,形成具有相关特征的结构化表格[4]。考核要素细目表实际上是整套试题的规划表和行动路线图,直接影响着命题者的思路和整套试卷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考核要素细目表不完整、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仅从形式看,18.3%的试卷没有细目表或明确的维度;47.9%的试卷只有单向细目表;双向或多维细目表只有33.7%。

(三)试题立意和命题质量有待提高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试题立意不高,相关测量学指标表现不好。1.部分试卷对学科核心素养关注不全面评价结果显示,三分之一左右的试卷未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全覆盖。比如,36.8%的历史试卷没有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68.4%的地理试卷没有考查学生的人地观念,15.8%的物理试卷没有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考查实验操作能力时,大部分地区只考查了物理和化学,没有考查生物。2.难度分布不合理“命题不是利用各种限制命制‘繁难偏怪’的试题,利用‘挖坑’来为难学生,而是让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考试中都有发挥的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成功体验”[5]。《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难度系数不低于0.70。但从历年中考试题的实测难度来看,难度普遍偏大。以2021年为例,在有实测数据的171套试题中,只有7套试题难度系数不低于0.7,难度最大的一套题,其难度系数为0.32。3.部分试题区分度较差2021年,在提供了有效区分度数据的141套试卷中,有60套试卷区分度处于“低”或“较低”水平的题数占比在40%及以上。各学科试卷区分度处于“低”或“较低”水平的平均题数占比在26.7%~66.2%之间。

二、原因分析

(一)政策把握不全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6]。此后,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具体有三类:一是教育综合类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二是教育评价类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7];三是命题管理类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等。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命题单位和人员对这些政策把握不全、了解不深、站位不高,就学科论学科,就命题论命题,而忽视了考试评价改革尤其是整个教育改革方向性的把握,导致在命题规划和设计时缺乏政治性和方向感。

(二)命题队伍不优

命题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对命题人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的要求都很高。实践中,各地命题队伍整体不优。一是命题人员数量配备不足。《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通知》提出,“每个学科命题人员原则上不少于5人(含至少2名试题审核人员)”[8]。调查发现,2021年,只有4.1%的命题组达到此要求;95.9%的命题组人数在5人以下,平均每组只有2.6人。二是命题组人员结构不合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通知》规定,“命题人员应以学科教研员和初、高中教师为主,可以吸收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学科教学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专业人员……并至少有1名熟悉教育评价或教育测量相关知识与技术的人员,鼓励配备教育评价或教育测量专业人员”[9]。调查发现,所有命题组中都没有学科教学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专业人员。此外,30.8%的命题组中没有初中教师,54.4%的命题组中没有高中教师,30.2%的命题组中没有教研员。实现初中教师、高中教师、教研员三结合的命题组只占17.2%。

(三)命题管理制度待完善

一是部分命题单位缺乏完整系统的命题方案,命题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命审不分”现象还比较突出,40.8%的命题单位存在命题人员与审题人员互相重合,未遵循命审分离的原则。二是所有命题单位都没有组织规范预试,对命题质量风险尤其是对试题难度没有准确评估。命题组主要根据经验和自己的学生进行预估,而命题教师大部分来自生源较好的学校,导致实测难度偏大。三是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命题单位普遍反映,命题保障尤其是经费保障不充分,不得不压缩命题人员数量、缩短命题时间。此外,17%左右的命题单位未“将教师参与命题工作的经历和实绩纳入考核评价”,命题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不足。

三、提高命题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中考试题对教育教学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命题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起始于目的。目的是命题的灵魂,命题目的的引导作用贯穿于命题的整个过程。”[10]优秀的中考试题必须首先保障导向正确,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育人导向、素养导向和改革导向。一要体现全面育人导向。命题方案要体现全科开考,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所有规定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克服过分偏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四育的倾向,同时不能把智育各科分成三六九等,要树立全科育人的观念。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在各学科命题中,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一方面,考查目标与内容要聚焦正确的政治方向。比如,2020年,某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用了72.1%的分值来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历史学科用了70.4%的分值来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二是通过试题情境与选材反映正确的政治方向。比如,N市道德与法治试题,情境创设时注重选择总书记的论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以及新时代的发展成就等材料,其中,采用党十八大以后的材料的试题分值占比88.3%,具有较好的育人价值。三是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命题规划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重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对各学科的“关键少数”,做到重点考查、重点赋分。比如,从全省的总体情况看,数学考查推理能力的分值占47.9%,道德与法治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分值占61.8%,历史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分值占66.5%,物理考查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分值占69.6%,化学考查模型推理和科学探究的分值占48.6%,生物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分值占63.1%。

(二)加强命题队伍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命题人员资格制度。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要“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并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中强调要“建立命题人员资格标准和命题专家库”。目前,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命题人员提出了一些要求,但还没形成广泛认可的命题人员专业标准。可借鉴标准化建设经验,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指南》,研制出台命题人员专业标准,逐步建立命题人员资格制度。二是建立省、市两级命题人员遴选制度,出台遴选办法,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践行素质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掌握命题技术、熟悉教育评价及测量理论的高素质专业化命题队伍。全省可分学科按学段建立省级命题专家库,各地可建立本地或跨区域的命题专家库,从而提高专业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或学科的命题质量。三是加大命题能力专题培训。可探索将命题人员培训纳入国培、省培等教师培训计划。命题能力是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应不断得到强化。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实施全员轮训,不断提高教师“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等能力。2021年,四川省教育评估院将中小学教师命题能力培训作为专项申报国培计划,并成功立项,计划通过三年的时间,对9个学科骨干教师的命题能力进行轮训。

(三)加强命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和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命题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考试命题专业交流,引进、学习先进的测量理论、命题技术和命题经验。目前,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对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每两年设立一批“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课题”,每次50项,其中,与“命题”相关的立项课题约占十分之一(2017、2019年分别有5项,2021年有4项。具体信息见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网中国教育考试网“考试研究”栏目所发的公告)。在其他国家级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及各省的科研规划课题立项中,有关命题研究的课题更少。以四川为例,2013~2021年,四川省近2500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中,直接与“命题”相关的课题只有1项,即“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高考命题探究”(立项时间为2014年)。可见,当前对命题研究重视不够、力量不强、成果不多,亟须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各省教育考试机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可根据本省本地实际,加强命题研究规划,重点培育一批研究力量、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重点以命题实务为载体,加强命题研究学术与技术交流;最后,持续加强命题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命题单位科学诊断命题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命题经验,不断提升命题质量。综上所述,命题质量事关考试的导向性与科学性,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针对当前部分命题方案与命题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试题质量不高等问题,各地应提高认识,加强命题顶层设计,加强命题队伍建设,加强命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以科学的命题理念、先进的命题技术、优秀的命题队伍、完善的命题制度确保命题质量持续提升。

作者:赖长春 单位:四川省教育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