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校园的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学校,需要在传统学科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传统节日活动等课外活动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初中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进校园,并有机融入初中校园课程体系,对初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华夏文明、继承民族传统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式。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基于文化基础和校园实际,从课程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课外活动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校园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了详细规划,要求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文化传承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全方位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指出,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必然举措。
(二)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教育发展趋势。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其自身未来发展,更牵动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常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报道的影响,混淆他们的价值观。因此,适时地在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核心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根”与“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研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3]。由此启发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素养发展中的定位作用,认真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思想。
(三)有助于建设特色学校
学校的发展需得到文化的浸润。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只有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凸显着学校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核,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探索时,我们认为: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大化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是当前校园文化传承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中,课程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和校园环境承载着多元化的育人目的。川师大附属青台山中学顺应国家要求,积极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出了川师大青台山中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于学科课程与课外活动,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期促进中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初中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就“学科安排”建议“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其重点在于文化传承与落实。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在课程实施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梳理主要对应学科,对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具体来说:以国学经典课程为阵地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艺体选修课程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多元综合类课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架构。
(一)国学经典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是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学校采用了多种载体传承华夏文明,如诵读经典、汉字、书法等。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举行《青雅传韵》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师生与书为友,浸润经典,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弘扬中华优秀书法文化,学校多次举行“硬笔书法大赛”。通过抓日常诵读、举办中华经典朗诵比赛、书法大赛等,鼓励学生在优秀古诗文中提升经典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历史学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是门思辨的学科,以历史学习为契机,可以培养学生仁爱谦虚、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这些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精神的支撑。那么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挖掘传统文化智慧则是须进一步深思的问题。首先,挖掘历史文物的价值。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文化性和继承性,是青少年学生爱国教育的极好“教科书”。学科组开设“文物制作”社团,带领学生了解典型文物背后的故事,亲自参与塑造文物过程,增强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其次,思考课程转型。传统历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秒懂趣学移动专业教室(统编版初中历史)”利用全景VR技术(具体应用于数字化保存、虚拟修复、宣传展示、虚拟浏览、数字博物馆等方面)可以全面再现历史,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二)艺体选修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常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生动展现人类文明和艺术魅力。因此,艺术类学科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学科围绕“美感教育”,积极开设了素描、版画、剪纸、国画、书法、3D立体手工衍纸画等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组织开展了衍纸画社团成果展、冬至绘画主题展等活动。音乐学科在教学方面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音乐教材,综合学生的个性选择,二胡、扬琴、竹笛、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走进学生的音乐课堂。而体育学科积极致力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开设了舞龙、舞狮、空竹等多种社团课,而且将武术融入校园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意在让学生了解传统体育的内涵。
(三)学科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学和物理学科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及科技发明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数理类学科可以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分析、挖掘教科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如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中含有多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八年级教科书为例,里面包含了:1.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日晷、沙漏等;2.春秋战国时代编钟的出现;3.古代用作质量单位的斤、两、钱等单位;4.郑和下西洋等典故的穿插……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多出现在引言、实践拓展等非正文部分,但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在课程导入、拓展物理史等方面进行渗透解读。数学老师介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使学生懂得我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轴对称”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去查找建筑、瓷器、年画、脸谱、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感受数学中的美。与单一学科类课程相比,综合类课程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尤其借助德育活动的形式,亲自参与其中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学校试图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发综合课程。如通过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学生国旗下讲话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学校积极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资源,组织设计了节气课程,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冬至时节,学校通过组织制作《九九消寒图》、包饺子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冬至节气,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实施活动类课程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将所学“外化于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设计活动类课程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时,尤其应该关注目标的落地,不可脱离实际生活。
三、初中课外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归根结底在于感知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这也给予我们一定启发,通过实践感知的方式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一)研学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学实践是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可以使学生亲身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学校曾组织师生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洛带古镇,开展“洛带西部文献研学”活动,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博客楼”,“四川西部文化修复博物馆”,了解有关“家风家训”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艰苦奋斗的客家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趋于多样化,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场所。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实践,使学生从内心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传统节日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如春节讲究家庭团聚,清明节缅怀先人,端午节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尊老……同时这些节日也是良好的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活动。如清明节开展以“背负责任,起航春天———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重阳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搜集节日诗文、了解节日文化、看望孤寡老人等。一年一度,每个节日都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浸润之旅。中小学校园是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入课程、渗透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作者:潘亦宁 巩玮 彭敏 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