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育人下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课程育人背景下,探索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确立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服装业顶尖的技能人才,为技能中国行动提供支持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课程育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最核心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正肩负着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应该全面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机制的构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规划过程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人才,其目标的定位应先定准,并以此来构建相关的教学体系以及教育开展模式。除此,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应以专业特性为主,通过覆盖专业教育开展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构建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服装设计行业而言,创新教育的核心机制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很重要,不但会使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并将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深挖学生的潜能以及出色的创造力。
1确立行业发展需求的目标
1.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正在不断提升。在思政课程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假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服装设计领域实际所需出现脱节的现象,那么就会出现人才与市场冲突的问题,毕业生压力也会不断增加[1-2]。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前要确保课程中所存在的育人因素贯彻至专业只是当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全面发展、德技并修,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1.2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自身学科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以行业实际所需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专业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创新教育贯穿至专业教育体系中,以此来培养出符合服装设计行业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4]。此外,在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不但可将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体现出来,而且还能满足专业技能培养要求,使专业课思想引领进一步突出。只有在根源上解决好关键问题,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思路与方法。基于课程育人背景下,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核心基础。总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具备服装设计专业技能目标,也要确保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育人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且还是创新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效载体。为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可划分以下几个方面:
2.1贯彻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而这一点与服装设计专业中所含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也是相辅而成的[5]。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可将专业理论与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并进行实施。将创新意识融入至课程当中,可使创新思维引导作用得到加强;创新实践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可有效拓展技能教育范畴;创新体验与专业实训衔接,可协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综合实践效能。
2.2设置特色创新课程
创新型课程体系是由双创理论为核心所组成的特色化创新课程,可划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专业教育类课程[6-7]。通识教育作为人文科学的代表,其教学内容也是以人文科学为核心而构建的创新课程,而专业教育类课程主要以专业核心与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版块,是目前选修模块所创新的全新课程。而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整体架构以专业教学为主,创新理念在专业教学的融入,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创新课程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两者的融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多维度思维整合模式[8]。
2.3规划创新型教学教学
模式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着对应人才培养实施的指导性作用。较为笼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所讲授的课程重点也只能以示范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受到了局限,同时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也受到了影响[9-10]。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规划当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入,应选取应景教学、社会考察等方式,来探索具有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的沉浸式教学,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开发的同时,也能具有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差异化培养模式,采用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构建多层次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3.1构建课程教学与拓展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设计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拓展实践以及课堂实践的结合[11]。而课堂实践主要以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为主,拓展实践则是由相对应的创造性实践开展,具体可划分为:①课堂实践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而开展的创新型课程,例如创新课程、制作类课程以及创业方面的服装管理类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创新为主要目标,在专业性不断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也为后续实践教学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拓展实践可采用竞赛、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来实施创新实践。一是开展系统性的培训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竞赛,以专业性较强的相关比歪来使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二是论文撰写、论文研讨等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创新教学,主动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学生学术能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项目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带有针对性的创新项目,有效开展创新可行性的研究。
3.2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为使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实际所需接轨以及创意成果符合大众需求,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同时,为了使市场与教育的联动可以实现更好的衔接,也需要学生适应知识灌输转实践输出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①建设孵化基地,企业经营模式的模拟,以创新与创意为目标,从不同的环节分工来进行实践。孵化基地可直接面对社会群体,实施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尝试微型企业的运营方式。②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合作平台,不同专业学生所含的专业特色不同,以团队为主,开展不同学科交叉综合性创新实践。通过交流,清楚了解专业之间的创新路径,团队之间取长补短,提升资源整合效力[12]。③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所谓校地合作是企业与当地政府联合高校共谋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以及机会。高校通过整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与社会资源,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服务发展平台,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真实的实践环境。
4构建契合创新教育需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4.1教学考核评价
创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已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得到满足,应针对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调整[13]。①将创新成果作为主要考核项目,使其形成验收式考核评价,并且在考核环节增加答辩等流程;②以创新形式为考核标准,形成以市场或社会效应的评价标准;③构建实践环节与教学课程互评平台,形成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来对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评价,创新教学实施效率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4.2专业能力培养评价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的综合发展,从细观的角度来跟进创新与行业的匹配度、创新教育质量以及贴合度,以此为基础来对能力培养方面开展多方位交互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会考虑到创新教育的开展现状以及教育成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做到及时回应,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5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5.1建立创新组织领导机构
从高校整体到具体课程,构建递进式创新小组,来完成策划、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来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创新小组还应时刻关注校内外所反馈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时刻关注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变化,通过分析行业的实际所需来改革教学模式;学习国家教育纲领,在管理学生期间不但要用语言来对学生展开教育,还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成为学生的表率,正确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未来发展置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潮流当中。
5.2建立监督机制
课程育人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由高校领导部门来定期进行教学监督。以教学课程为单位,通过平台上报教学计划、成果以及进度,评价体系监管创新型教学质量。此外,监督机制在教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可使学生与教师自律性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加快创新教育发展[14]。
5.3制度管理的加强
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部门负责人以及辅导员的培训,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构建全面的育人格局。而且领导听课制度应进一步落实,并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与指导,挖掘优秀课程、培育优秀教师以及其中的引导作用。除此,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列为年底重要考核的标准,还要将思政育人的效果列入其中,增加师德师风在年底考核的比重,将课程思政执行力作为教师评职称的关键,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结语
创新教育策略的深入贯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将创新教育贯彻至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此外,服装设计作为高校育人主体的专业,传统育人观念应彻底改变,将专业课中所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调动,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并加强教学力量的扶持,有效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而培养出服装设计顶尖技能人才,并以客观的角度来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作者:李申淼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