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理论的爨底下村适老化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斯洛理论的爨底下村适老化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马斯洛理论的爨底下村适老化思考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许多城市出现了老人旅居农村的新型养老模式。以马斯洛理论为指导,建立老年人“需求分析”框架,以北京市爨底下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空间布局等方面着手,贴合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村落适老化改造方向,以期为传统村落的适老化改造以及旅居养老研究提供相关内容。

关键词:适老化;旅居养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0引言

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得知,2017年底,我国有2.41亿人口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3%[1]。2015年—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从340.5万人上升到371.3万人,增长30.8万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猛增至416万人,老龄化比例达到30%[2]。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质量的下降,老年人期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希望能够在近郊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交通压力小的地方养老。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建设的日益完善,吸引力持续增加,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引发了土地抛荒、房屋空置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危害着农村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需求与背景,将老年人调动到自然环境好的传统村落居住,不仅避免了乡村空心化,土地抛荒,同时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减轻对于城市中心区的压力。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距北京市区90km,是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落整体格局完整,地理位置优越,依山而建,形似元宝,环境优美,成为京郊旅游的主要地点之一。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爨底下村户籍人口102人,常住人口98人,产业主要是旅游业,村内有农家乐、民宿等。传统村落的振兴,既需要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内涵,拓展利用方式,也需要通过产业的融入、拓展经济振兴的手段。本文针对老年人旅居需求于2021年5月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对于居住形式的选择,50岁以下的人大多选择院落式,55岁~70岁的人对于公寓式或院落式的选择比例几乎持平。针对服务,人们对于定制服务、自给自足的需求较高;在旅居时长上看,3个月以下选择公寓式的人较多,3个月~1年的人选择院落式的较多,说明时长较长的时候,对于空间的便捷性、舒适性、环境的美好更有需求。对于旅居地点的选择,2h以内的人占69.16%,2h~3h之间的人占23.36%,这说明旅居地为城市周边1h~3h范围内最佳。旅居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优美,舒适以及安全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以及医疗的需求主要在于日常的购物、文化娱乐活动、康复与医疗。

1马斯洛理论下的旅居老年人需求分析

马斯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以金字塔的形式依次反映由低到高的人类精神需求。在国外该理论已被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国内也已有不少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中的适老化研究。潘艳明等(2015)运用该理论分析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3]。孙杨杨(2018)将该理论指导老年公寓的环境及设施的设计[4]。李刘蓓(2019)根据马斯洛理论针对窑洞村落进行适老化研究[5]。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构建出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旅居老年人需求模型(见图1)。

1.1生理及安全需求

旅居老年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包括洁净的空气、安全的食物以及适宜的住房等基本条件。因此,实现老人在户外活动无障碍,日常生活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老年人需要的医疗配套设施也是重要的考量范围。

1.2社交需求

随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对于老年人缓解心情,丰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旅居地要充分满足老年人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和集体公共活动的需求,使老年人可以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6]。

1.3尊重需求

旅居老人对于尊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交往空间给予的独立性、共享性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中。

1.4自我实现需求

旅居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在自身爱好与特长的基础上融入各类社会服务,在展现特长中进行自我实现。因此,可以发挥老人的自身特长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2研究方法与量化分析

2.1空间句法下的sDNA技术

由英国伦敦大学的Hiller教授首创的空间句法理论是将空间划分并强调系统分割体的内在逻辑联系。英国卡迪夫大学研发的sDNA(spatialDesignNetworkAnaly-sis)模型依托ArcGIS软件平台,在参数设置、运行环境、结果可视化、数据管理等方面比早期开发的传统句法软件均有明显提高;在算法上,sDNA模型在兼顾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的同时还考虑到拓扑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等多种成本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村庄适老化设计中,运用sDNA模型探讨道路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娱乐空间分布设计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故本研究对爨底下村的道路体系进行线段建模处理,基于sDNA模型研究爨底下村道路结构,指导相关设计的空间布局。

2.2爨底下村道路形态量化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平均步速为0.8m/s[7],基于老年人的步速研究及爨底下村的道路情况,通过sDNA软件计算爨底下村路网的接近度与穿行度参数,分别以100m,500m,无限远(N)作为计算尺度。大约推断出步行距离半径100m的时间为3min左右,步行距离半径500m的时间在15min左右。因此,研究根据村庄尺度及老年人出行距离,选取100m的计算结果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半径。结果显示(见图2),在100m的局部尺度上,村庄西部进入村庄内部的主要道路呈现出更高的穿行度,而与村庄南侧主要干道交汇的村内支路则呈现出更高的邻近度。

3针对旅居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化改造

3.1注重生理安全基本需求的空间设计

根据村庄穿行度及邻近度的计算结果,将村庄划分出不同的分区组团(见图3),并根据组团的服务对象考虑适老化设计,配备相应设施,为不同身体情况的老人提供专门化的服务。组团中配备出行在10min~15min的商超、便利店等基础生活服务区,解决老人对于衣物、食品、日用品的基本需求。公共空间中,出入口与走道保障老人出行的安全,解决老年人的交通与交往。同时配备配套的医疗设施,在老人身体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及时提供治疗与护理。1)保证安全的建筑适老化设计。针对传统建筑的特征,在不改变原有建筑布局的情况下,通过可拆卸、无破坏材料对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进行适老化设计,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考虑到老年人多样化的饮食需求,除了社区可提供食堂或外卖,还可提供个性化小厨房。对于老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卫生间、客厅、厨房、卧室等,通过适老化设施布置、空间梳理、安全装置配备等方式,确保生活空间安全适老(见图4)。2)突出安全的旅居组团设计。院落组团中配备医疗设施及“十分钟”可达的养老服务场地,提供智能化的监测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见图5)。智能监测系统与旅居院落中各个房间的监测系统相连接。一旦出现意外,床头和卫生间的紧急报警装置、监测老人身体指标的智能化床垫可进行报警,保障救援的及时性。

3.2突出社交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心院落设计

四合院的中心院落可以作为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提供给老年人一个健康、开放的小型社交活动空间。院落可根据老人喜好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如种植区、娱乐区、展示区等,鼓励老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通过活动空间增强和他人的交流(见图6)。

3.3突出尊重需求的独立房间设计

在老人的养老生活中,其一切的活动都围绕着自己的居住空间进行,因此居住空间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设计中,可使老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模式的居住类型,避免重复性的单间模式。在空间组合上,以四合院院落为基础,在不破坏原有建筑格局的情况下,从家庭规模、居住需要、代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通过可拆卸材料进行空间划分,设计出三种不同的建筑布局(见图7),适应老人不同的需求。伴侣共居主要以同代人的生活需求及舒适性安全性考虑;儿女同居需考虑两代人的生活差异,共同居住又保持相对独立。伙伴混居在每个院落设置4个居住单元,配备独立的卧室及卫生间,同时设置了公共厨房、公共客厅等社交空间,帮助老人构建社交圈。

3.4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氛围设计

老年人在退休后大多渴望能够尽可能的融入社会,体现价值感。尤其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低龄老人,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计划与喜好。针对这些需求,也应为老人创造适当的活动场所及空间,完成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1)兴趣延续与展示。老人需要被满足“老有所爱”的需求。通过丰富建筑组团中的公共兴趣娱乐空间,例如图书室、音乐室、运动广场等,结合老人需求进行设计,让老人在老年依旧可以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并有空间进行展示,保障老人的精神健康(见图8)。2)建筑布局引导老人互助。通过自主选择居住模式,协调同一院落的居住伙伴,可以避免老人之间发生冲突,更好营造“家庭感”的氛围。另一方面,院落内适老化辅助设施完备,老人们可以通过相互间良好的交流及帮助,形成有家庭氛围的居住院落。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与积极独立的生活状态,使老人可以认同自身的存在价值,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及物质条件的日益完善,老年群体对于爱、尊重、归属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已经超过了基础的物质需求,传统养老机构无法满足新一代老年人的需求,而城市膨胀的人口压力及乡村政策引领,使乡村旅居养老渐渐显露出优势。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研究范围,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下,对应老年人的切身需求,对乡村的建筑组团进行适老化研究,综合考虑老年人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居住模式,并对其进行无障碍及精细化设计,最大程度的满足旅居老人的内在需求,增强乡村活力。希望通过对马斯洛理论在乡村适老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为之后的乡村旅居养老事业的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我国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作者:郝文绮 宋睿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