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式转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式转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式转换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以时代发展为现实依据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思想意识。以往的教学方式、观点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大学生思政教育应该从认知、课程、教学层面进行育人范式的转换、创新,强化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基于此,主要分析“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范式转换的特征、困境,提出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转换的策略,以期推动思政教育在合理的路径选择和应用中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转换

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话语权逐渐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更喜欢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媒介学习思政内容,因此,对传统学校思政工作和内容不能产生共鸣。加上思政教育同其他学科存在很多交叉之处,所以其学科话语权不可避免地会被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影响。思政教育在发展中,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思想修养。因此,“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更需要合理转换和借鉴其他学科话语权,并及时完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育人方式多元化等方法,争取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阵地,避免学生被错误价值观、人生观误导。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特征

(一)时效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主要是指新时期的一种思政教育规范或模式,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和把握思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成熟化发展。在时代发展中,思政教育的任何一种教育范式都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发生改变,形成了基于时代发展的时效性特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互联网技术、资源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丰富的“知识宝库”,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思政教育范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从而在思政教育范式转换中出现时效性特点,给其教学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在教育范式转换中,思政教育可以运用符合学生内在发展要求及时代发展需求的方法培育学生,达到思政教育旧范式有效创新和改革的目的,亦是当前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式。“互联网+”时代,其信息更新具有及时性、多元性特点,思政教育在发展中应该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及时性、多元性发展特点,推进思政教育方式转换,为学生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环境[1]。

(二)丰富性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交往、消费发生改变,逐渐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加上网络信息具有的新奇性、快捷性等特点,所以令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更加重视自我个性、自由。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逐渐超越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传统范式的思政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亟须思政教育吸收和接纳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资源,并做好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等工作[2]。当前,丰富性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转换的特征,思政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价值观念、目标、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工作的转变,以此发展学生在“互联网+”下的思政分析、学习能力。现代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喜欢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信息内容,从而使思政传统教学课堂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转换和发展挑战,需要结合思政教育转换特征,落实针对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的相关工作,让教育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性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意味着人与网络共存共生,社会发展中的万物都要与“互联网+”融合。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平台迅速崛起。学生在“万物皆媒”的互联网时代,其学习和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及时性、广泛性、海量性等特征,很多运用价值和优势都远超旧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中,学生是网络主体力量之一,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式和途径。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的转换具有交互性特点,不仅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发生改变,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发生转变。比如,思政工作者可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新媒体这种交互性的育人优势和特点,提高学生网络化学习水平。而且思政教育可以在“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中做好舆论监督、管理等工作,为学校学生思想意识培育奠定网络基础。同时,针对网络中思想错误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监督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政教育的交互性发展中,可以为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微信、微博等媒介优势,宣传思政教育最新理论、党建工作内容等,使学生及时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在育人中的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渗透在网络平台的多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平台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困境

(一)话语内容引导方面

就目前思政教育范式转换工作而言,思政教育依然存在话语内容引导方面的困境。思政教育在转换为其他学科话语时,出现对其他学科话语乱用、滥用的现象,进而使得思政教育内容缺少权威性。而且“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未能通过网络教学功能实现引领、教学等目的。在网络化的育人工作中,缺乏思政教育自身独特的网络话语体系,导致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如何突破思政教育方式转换在话语内容引导方面的困境,成为目前思政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做好学生话语内容引导、教育等工作。在各种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且逐渐影响学生日常生活,甚至给思政教育话语的表达内容带来冲击。例如,近几年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对民族文化持有否定态度,甚至在思政学习期间对党的历史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加上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再一次影响思政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当前思政教育在范式转换中,需要积极应对话语引导内容方面的困境。

(二)话语表达形式方面

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以课程教材、教师教学为主,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教材设置多维概念、体系、原理框架为主,强调理论灌输,忽略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只是空洞乏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进而使这种话语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运用理论性的学术话语讲解知识,或者结合生硬的教材语言培育学生,未能将学科话语转换成教学话语,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话语表达能力、话语感染力有待提高。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降低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成为目前改革和发展需要探究的问题。传统思政教育话语形式单一,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比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许多话语内容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现实,导致思政教育知识落后于社会现实。即使学校已经优化和完善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但是因为课本教材的修订、印刷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期间又存在教学内容无法做到实时更新等情况。目前需要思政教育教师结合“互联网+”形式,推动话语表达方式的改革。由于部分思政教育教师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因此在通过网络技术、资源完善话语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话语传播形态方面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已经处于数据化生活方式中,思政教育应该有着严肃语境、规范话语、鲜明语词,从而才能合理培养与引导学生。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在范式转换与发展中存在话语传播形态方面的问题。思政教育教师忽略了对话语传播形态的创新,未能结合网络多元化、信息化教学特征,丰富思政育人载体。并且未能在思政教育教学创新中一步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思政网络话语传播空间。对网络平台、网络资源等话语传播载体应用缺乏认知,从而使思政教育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部分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网络化育人形式,但是由于网络话语具有多样性、娱乐性特征,所以也对传统话语权的地位带来冲击。许多青年学生不愿意接受传统话语,最终给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网络环境在发展中,其技术和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利用好网络这个新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和传播工作,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策略

(一)转换思政教育的认知

今天的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多元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在理性摒弃传统教育旧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其教育现实要求,从思政教育的认知角度进行教育范式的转换,让教育思想更加开放,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并运用丰富的情感化教学方式、态度,提升思政的育人效果。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认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水平。首先,教师需要在认知层面积极转变传统理论授课形式,让理论教学向丰富学生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对思政学习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注重学生内心生活、精神世界的培育,达到全程育人的教育目标,从而形成高等教育事业良好发展局面,提高育人质量。在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其思政教育不能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刚性教育指标,需要运用一种触及心灵的柔性教育,加强学生生命滋养和培育。其次,“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应该是一种育新、育人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落实思政教育工作,通过网络化的思政形式了解学生内心和精神世界。而且思政教育的最终价值不是为了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唤起学生对思政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生命的润泽。最后,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建构生命意义。在转换思政教育认知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良好关系,让学生参与网络化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听取学生对思政网络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

(二)加强课程教学的优化

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中,其教育范式的转换需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层面上,由传统教师主导的形式向双向互动的范式转换[3]。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思政课程教学应该具有动态性特征,改变传统单一授课的教学范式。而且传统教学范式的弊端在互联网时代下日益凸显,同时,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多。为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育应该结合课程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权利等实际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转换。一方面,思政教师可以运用柔性的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设计与安排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运用网络化、个性化的柔性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显性课程教学与隐性课程教学结合。在通过线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化的隐性思政教育知识,弥补传统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不足,让显性和隐性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特征。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权利的转换与发展中,需要改变教师以往权威性授课形式,让其权力向平等参与性方向转换。而且传统课堂教师通常扮演绝对主角的角色,通过权威性教学扼杀学生思政学习活力。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性,发挥教师对课程内在情境的创造作用,重新构建师生角色。通过网络化教学了解学生,还要做好学生日常交流和互动等工作,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三)及时完善教学的方式

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层面,推动教学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时代的理念和技术,加强教学方式的范式转换。比如,可以改变传统注重知识传递的教学状态,通过网络化教育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以往偏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方式,运用知识传递、思想引导等形式,使学生在网络平台和空间中了解学习内容。在育人方式的创新中,其思政教学载体必须转变单一化的发展方式,运用多元渠道推动教学全面发展。比如,结合手机、网络、QQ、微信等新媒体,优化传统教学载体。并且可以拓展和挖掘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比如在网络化教学中开展思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阅读与思政有关的电子书籍或者党的最新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思政知识,了解思政课的鲜活生命力,强化学习成效。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受到冲击,其传统课堂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目前,在促进思政教育范式转换与发展中,应该转变思政教育认知、加强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教学方式,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作用,使思政课堂能够在新时代下取得较好的育人成效,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喻菊,刘传俊.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65—168.

[2]王晓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228—229.

[3]张晨静,祖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4):12—14.

作者:邓岳南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